高考语文默写,你想将师生引向何处?(网友来稿)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杂文参考教师随笔 手机版


武汉六中   周兴华

     今年高考之后,关于默写一题引来了一片议论之声。其中有赞成的,说是这是避“热”就“冷”,以免学生摘句式的背诵。但反对的居多,原因是考得太偏。但笔者的看法是,这种考法不仅仅是偏的问题,而且是一个关于高考语文的考试方向问题,是关于语文教学的方向问题。

     高考考默写是从1992年开始的,那年考的是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中的句子。其中要填写的是“忆往昔峥嵘岁月稠”“挥斥方遒”“粪土当年万户侯”“浪遏飞舟”。由所填写的内容来看,算不上所谓的“名句”,考查的方法也只限于课本中的“死背诵”。从1993年开始,高考所填写的都是古诗词的名句,其中有课内的也有课外的。这样的考法一直延续到1998年。当年人们觉得这种考法极大地增加了学生的学习负担,在当时“减负”的大环境下,从1999年开始停止了这种题型。但到了2002年,人们又呼吁要加强学生的人文教育,其中就有增加古诗文的学习的呼声,教育工作者想让学生通过背诵一些古诗文来增加他们的人文素养。所以从那年开始,全国高考又开始考试古诗文的默写,为了不增加学生负担,出题者指出了只考查课内的古诗文,兼顾课外的。按道理说这种考试本身并没有错,错就错在出题者不知道为什么要出这种题,从而作出了错误的导向。

    一般来说,考查古诗文的默写,就是要考那些中华民族几千年流传的具有积极的思想意义,具有深厚的美学思想的精彩的文学名句,背诵这些才是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重要的途径。而与此相关的一些其它句子当然也可以背得滚瓜乱熟,但一般的学生只要求能够基本能背即可。我们都知道,学生背诵文章的最佳境界是让他们通过背诵书中文字从而将那些文字化成肚里知识。在这之后,虽人问书中所言何事,读者也许只能知其大概,甚至是浑然忘却,但书中意味则如盐化水中,时时在心头提撕点拨,让人自省,催人自觉,这样一来才可谓是真正的将书中文字化为心头素养了。这就正如盐化水中,我们并不能要求人们去将盐再拿出来交给人看一样。能够拿给人看的是物质而不是素养。

    但从去年高考开始,老师和学生放弃了课外古诗词的背诵,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去背诵课内的那些古诗文,这极大地影响了语文其他方面的学习,学生的负担远远大于原来不分课内课外只考名句时的学习负担。即使这样,也难免高考的时候有些句子不会写,有些字不会写。这让老师和学生特别得显得无奈。也许,出题者会说,高考只考查30篇古代诗歌,10篇古文,但出题者知不知道,除了仍然流传的名句外有没有必要去一字不落的一字不错的全文背诵?出题者知不知道要参加高考的学生要面对多大的书山题海?仅仅是语文他们要去学习多少语音、字词、语句和文段?

    由此可以看出,从去年开始重新考古诗文默写,表面上看是既能够引导学生注意文化素养的积累,又照顾了学生的学习负担,但实际上并没有达到这一效果。这样的做法不仅仅没有起到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目的,反而让学生无可奈何地去死记硬背每一句古诗文,引导教师重蹈地毯式的复习课本的覆辙,从而忽视了真正的语文教学。特别是今年的默写对此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不知道出题者知不知道,有多少人知道“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的后两句是什么,有多少人知道“茕茕孑立,形影相吊”的前两句是什么。就是将这些默写拿给大学里研究生和老师来做也不敢说有多少人做得出来。如果打个不雅的比方,挂在女人脖子上的项链应该是最值得人们去欣赏,去留下美好记忆的物品,当人们观察了一个美女之后,考试者不问那个惹人注目的项链,而是问:“项链上面是什么?项链下面是什么?”人们只能答是“头”和“胸脯”才能得分。这无聊的有点像电视节目中的游戏节目,但万人注目的高考,影响着一个国家的教育的高考怎么能等同与电视中的搞笑节目呢?出题者这样的考法如果不是无知的话,那就只能让我们相信他们的目的只有一个:就是存心让学生不会做,存心让学生更加痛恨语文,更加痛恨古文学习,让学生更加远离语文学习,存心让学生更加痛恨高考,存心在苦苦备考的教师心上再刺上一刀。然后他们躲在一边阴笑:看,我出的题多有水平,谁能猜到?

 作者邮箱: zhouxinghua@sina.com

相关链接:教师随笔

·语文课件下载
·语文视频下载
·语文试题下载

·语文备课中心






点此察看与本文相关的其它文章』『相关课件』『相关教学视频|音像素材


上一篇】【下一篇教师投稿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微信:139588899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