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2003年高考作文的评论(转载)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杂文参考高考范文 手机版


来源:韩军在线(http://sq.k12.com.cn/forums/read.php3?f=27&i=49639&t=49639)

作者:  木棉 - mumjl (浏览次数: 226 次)

发表日期:   2003-06-08 23:41

作为高三教师,我为学生走出考场时那痛苦不堪的样子更感觉痛苦不堪,为抱定雄心拿高分最后却一脸绝望的学生感到万分遗憾,为出题者类似“给出名句而要求学生默写非名句”的种种敌意而不解,更为不断出现的考卷上的错误和那些“更正”、“说明”而愤怒(语文卷的第二个更正发到考场时,离考试终了时间仅有几分钟了!)。但是,我不能不冷静地审思这一次作文带来的极大冲击,不得不写下下面的话: 

录全国卷高考作文题: 

26、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60分) 

  宋国有个富人,一天大雨把他家的墙淋坏了。他儿子说:“不修好,一定会有人来偷窃。”邻居家的一位老人也这样说。晚上富人家里果然丢失了很多东西。富人觉得他儿子很聪明,而怀疑是邻居家老人偷的。 

  以上是《韩非子》中的一个寓言。直到今天,我们仍然可以在现实生活中听到类似的故事,但是,也常见到许多不同的甚至相反的情况。我们在认识事物和处理问题的时候,感情上的亲疏远近和对事物认知的正误深浅有没有关系呢?是什么样的关系呢?请就“感情亲疏和对事物的认知”这个话题写一篇文章。 

  [注意]①所写内容必须在话题范围之内。试题引用的寓言材料,考生在文章中可用也可不用。②立意自定。③文体自选。④题目自拟。⑤不少于800字。⑥不得抄袭。 

我给全国卷作文三七开评价(准备接砖头) 

木棉 

语文考试一结束,各地考生一片嘘声,对全国卷作文题“难”、“涩”、“僵”、“糟”之类的评价就灌满耳朵了。上网一看,学生群骂成一团,教师群抱怨不停。而我,要给这个作文题三七开的评价:七分功劳三分过。换句话说,我基本上持肯定态度。理由如下: 

 

其一,在今天的教育现状中,评价试题的优劣,我以为一个极为重要的标准就是看它有怎样的导向。看到题目的那一瞬间,首先闯入脑中的一个想法是“新”(不在任何猜测预料之中,与平时训练的题目相距甚远)、“难”(不是任何考生拿起笔就可以轻松成文)。接着就担心,但“担心”的不是全部学生,文科让人放心些,理科则不然,语文功底强的让人彻底放心,底子差的(包括理科尖子生)则不然。事实上,这样的心情至少暗含着一些道理。文科生较之理科生、功底强的较之功底弱的,他们让老师放心的原因很简单,即平时读书多、吸纳多、思考多,功底弱的则大多是怕看书、不看书、只会做题的那一层,这样的作文题是他们难于承受的。进一步说,走鏖战题海的路子,对付这样的高考题,绝对是不行的。走多读多思多写的路子,试题多难都能驾驭。以前曾说过这样的话: 

考试本身没有错,但指挥棒如果把教育指向了“非人教育”、“唯应试教育”,指向试题鏖战的死胡同,指向厌恶阅读吸纳,指向背叛学习,指向人的精神的日渐枯萎贫乏,这指向就显然不仅无益简直就是天大的悖谬就是误人子弟了!而目前的评价最大失误在于只注重考查结果,却丢弃了“敦促”更为重要的“过程”——过程其实是习得语言的必经之路,也是滋养精神的必经之路。我们的教育要有最根本的进步,恐怕就在于是否能在指挥棒上做大胆的文章了。这个指挥棒应该不只是指向某种“结果”的认定,更指向完成某一个必经的过程,一旦这种力量把人指向阅读,指向积淀,指向实实在在的感悟、吸纳过程,指向文化背景的扩展,指向精神的涵养,指向灵动心性的激发,语文学科就回归自己的本质状态了。 

说实在的,今年的高考作文,感觉到“难”而无从下手的,正是底蕴较差的学生。这不怪考生本人,唯应试是图的功利思想也是残酷的现实逼出来的,肚里没货(思想、底气)也是唯应试教育和鏖战题海的教学实际折磨出来的。但更怪不了试题本身。我与出题者不沾亲带故,但我能从字里行间感觉出那份期待——对语文教育的期待,那份忧患——对语文教育沦落为应试附庸的忧患。驾驭试题所需的能力与考生经历现行教育所具备的能力,形成了太为强烈的反差,所以难于应对、难于承受、难于认可。这种反差必然要引起大的争论,语文教育也将在大争论中不断变革。至少对于我来说,我更坚定了自己走新语文的路了,我懂得“夯实底子”是什么意思了,我也知道鏖战试题的路是走到尽头了! 

其二,它不紧追热点,却能警示弱点。乍一看题,有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细一想,发现它确实有些模仿国外高考作文题的痕迹,而我肯定的,不在模仿,而在试题中的一种暗示——从停留现象到进入本质、从满足感性到催生理性的导引。这正好吻合了加强“理性”、“思辩性”的要求。从某种意义上说,把考生简单记录现象、演绎所给主题,导引到思考事物之间的联系、揭示现象内部的本质,无疑是有进步意义的。只不过转弯太急,急得让人措手不及。 

毋庸置疑,我们的学生是缺乏“思力”(记得泥土兄用过这个词)的。当前教育制度下的学生,编故事不难,记录生活情形不难,写议论文似乎也不难,找几个论据一凑就成。但文里思想的苍白是显而易见的。“思想的缺席”是前几年说得很响的现状,实际上这样的状况到了今天也并没有好转。今年作文题,正好考到了语文最疼、考生最弱的地方。新教材用上了,大量的文学作品使“轻文学”的旧貌有些变化,学生不再那么强烈地反感课本了,文学性也为课堂增添了些许生气。但通读整套教材,仍然看不到一个相对完整而合理的人文精神线索,看不到学生精神世界建构的框架,甚至连一个思辩性强一些的单元都找不到。“理性”、“思辩性”不只是学生缺失的,它首先是教材本身缺失的,或者说是语文教育一直缺失的。可以说,这次作文题将导引人们更深入地反思“文学性”与“思辩性”严重失衡的教学现状。 

大家异口同声地说这个作文题难写,其实也在情理之中。不要说孩子,即便是成人又怎样?“理性”、“思辩性”的劣弱,其实正是国人的思维弱点。中国的国情本来就是重感情、人情,长感性、灵性,而弱理性、思辩。愚忠从来可以被颂扬为“义”,无健全而过硬的制度向来被认可为“重情”,“9.11”事件带来的只是幸灾乐祸的快感,非典时期为参加救护的医护人员子弟加分合情又合理,无怪有人要把中国称作世界第一“人情大国”了。在推进民主化进程的艰难的路途上,把我们往最薄弱的“思力”上导引,这是我认可这个作文题的很重要的原因。 

其三,许多人认为这个作文题难,说它限制过多,太僵化死板,给考生发挥的空间不大,我持不同意见。其实,只要平时阅读面广、关注生活、善于思考,是可以在话题中找到很多可以入手的切入点的。大到国际问题,小到自身经历,都有立意点,也都有现实的材料。诸如“近亲繁殖”的体制,“一朝天子一朝臣”的“亲信”吏治传统,任人唯贤唯能或任人唯亲唯近的现象,拉帮结伙的小集团现象、人情超乎理法的国情,“亲疏”“嫡庶”“尊卑”决定命运的历史与传统,“亲其师必信其道”的体验、对诸多国际问题的态度(如“9.11”、伊拉克战争)等等,有什么不可以写?看看我们的现实吧,提及贪官,人人深恶而痛绝之,但这贪官是亲人、朋友或是亲近的熟人,则情有可原了;与自己无关者犯法,“违法必究执法必严”说得比谁都响亮,换了与自己有关的人,则可“酌情处理”,一个“情”字给了法度多少弹性,又乱了多少既定的章法;“好生”和“差生”同时拿着书睡着了,老师可以夸赞“好生”说:你看看人家,睡着了还拿着书;也可以叱骂“差生”:你看你,一拿书就睡觉……语文功底强的学生并不是没有发挥的余地。只不过,我们的考生具备了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解剖人性、思考问题的素养没有。没有具备写不好而埋怨试题,是站不住脚的。我们面临的现实是,教育要有实质性的改观,靠口号不行,靠政策不行,靠理论不行,就是要这实实在在的指挥棒发挥它强大的魔力,将教育导引到它的本位上来。 

只给它三七开评价,实在是因为它确实有遗憾。 

其一,表述生涩,截断了中下层考生的路。“认知”一词确乎过于术语化,有考生说,这个作文题“对语文差一点的学生造成了毁灭性的打击”。也有老师说,那些附着在材料后面的话,把学生搅得晕头转向。这些说法不无道理。事实上,“理性”、“思辩性”的导引,未必要用过于抽象的术语来表达,毕竟它太脱离中学生的实际。从试题的要求中可以看出,思辩性的导引是急转弯,为了顾及考试实际和转弯的平缓,文体上并没有作限制。但为什么这样良苦的用心不愿意用朴素直白的语言来描述呢?经斟酌题意,笔者草拟了另一段导语: 

以上是《韩非子》中的一个寓言。由此可见,“亲疏关系”在人们认识世界、作出判断、或处理大大小小的事务中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从历史到现实,从国际问题到身边小事,都不乏这样的例子。请写一篇文章,对这些现象加以反映或透视。可以叙写经历见闻,可以编故事写寓言,可以剖析其中的道理,表达自己的见解。[注意]①试题引用的寓言材料,考生在文章中可用也可不用。②立意自定。③文体自选。④题目自拟。⑤不少于800字。 

这样表述,开放度更大一些,审题难度降低了,中下层考生也有尽力发挥的余地,作文题的导向性、过渡性与学生的实际几者都能够兼顾了。 

其二,这个作文题虽然有发挥的空间,但仍然没有摆脱“主题规定”的老路。材料中的“理”已经暗示很明显,是非对错明摆着,那么写作就仍然只是遵循出题者规定的意志来简单演绎了。这个遗憾存在,前面说到的“理性”、“思辩性”的导引力度就远远不够了。或者说,根本达不到预期的导引目标。 

 

我这个“三七开”的评价恐怕是上下不讨好吧。出题者以为评价太低,一线老师和考生又要骂这是为出题者辩护。其实我的评价无关紧要,重要的是我们一直在期待,期待高考试题有勇气来承担一种责任,冲击这死朽的教育现状。 

(特别申明:我不是什么特级什么名师,更不是为谋个“与众不同”的荣誉,才说这些话的。我只是一个对越来越沦陷为鏖战题海的语文教学深恶痛绝的一线老师,一个指望那根指挥棒把语文指向本真语文、本真教学的痴心妄想者而已。所以,有砖头就来吧。呵呵) 

---------------------------------------- 

相关链接:高考范文

·语文课件下载
·语文视频下载
·语文试题下载

·语文备课中心






点此察看与本文相关的其它文章』『相关课件』『相关教学视频|音像素材


上一篇】【下一篇教师投稿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微信:139588899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