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潮(教师中心稿) |
||||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 语文教案 → 教学设计 手机版 | ||||
马新平 教学要点: 1.学习本文抓住景物特征、从不同方面、用不同方法描写景物的写法。 2.体会本文融情入景、借景抒情的写作特点。 3.理解作者歌颂大海的思想感情。 4.以作者对“海潮音”的审美情趣感染学生。 5.领会运用排比、拟人等修辞手法描写海潮的艺术效果。 6.进行朗读指导,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 教学设想 1.这是一篇借景抒情散文。作者对潮声的描绘特别突出,作者的心潮也随着海潮起伏,教学时就要抓住描写潮声的不同和海面的变化领会作者的审美情趣。 2.本文是进行朗读训练的好教材。朗读训练与教材分析结合进行。 朗读训练分四步: (1)参看旁批默读; (2)在初步了解的基础上朗读; (3)分析内容后再在理解基础上朗读; (4)表情朗读全文,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课时安排:3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1.了解写作背景。 2.初读课文, 扫除文字障碍。 3.朗读课文,理清文章结构。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古往今来有不少歌颂大海的文章,有的赞颂它浩瀚无垠,包容万千;有的赞颂它巨浪滔天,无坚不摧;有的赞颂它深透奥秘,令人`遐思神往。今天我们学习一篇也是讴歌大海的文章《听潮》(板书)。潮,即海潮,是海水受到日月的引力定时涨落的现象。这是一篇借景抒情的散文,作者给我们描绘了潮涨潮落的海,让人感受到大海的伟大力量和它的雄壮美。 二.默读课文。 要求: (1)先看“阅读提示”; (2)划出生字难词,依据工具书,做正音解词笔记; (3)给本文划分结构层次。 三.学习生字: líng nián àn tīng chún huǎng hū yōng jiǎn hān gǔ 棂 黏 黯 汀 醇 恍 惚 慵 睑 酣 汩 náo bó lì sù háo páo xiào xià xì bō là cì nì 铙 钹 栗(粟) 嗥 咆 哮 罅 隙 拨剌(刺) 溺 四.解释词义: 深黯 云汀 琼台 芳醇 慵懒 汩汩 战栗 罅隙 欣幸(欢喜而庆幸) 五.朗读课文: 六.分析结构: 第一部分(1——4):写听潮的时间、地点、环境及潮来时的状况。 第二部分(5——21):具体描述观赏海潮的过程。(按潮前、潮时、潮后分为三个层次,描述海景和人物感受。) 第一层(5——12):重在描写大海的“静态美”,抒发作者对大海的“平静”美的感受。 第二层(13——19):重在描写大海的动态壮观,慕海潮,颂海魂,抒情怀。 第三层(20——21):写退潮,表达了作者的“一来一去”“一样的美”的独到见解,发人深省。 第三部分(22):抒发作者喜欢大海、溺爱海潮的思想感情。(直抒胸臆,深化中心) 七.布置作业: 1.生字 2.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目的及重点: 1.分析第一部分,明确听潮的环境及来潮概况。 2.分析海睡、海醒、海怒三副图景。 3.学习作者对大海及潮声的描写,感受大海潮起潮落刚柔相济的美景。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生字 2.解词 二.朗读课文: 三.分析第一部分(l-4段) 1.默读1—4自然段,在初步了解内容的基础上再低声朗读一遍。 2.这一部分主要写的是什么? 明确:点出听潮的时间、地点和潮来时的概况。 3.为什么说“这里是佛国”? 明确:因为“除了七八家店铺以外,全是寺院”。这个“佛国”暗示普陀山岛。 4.第4自然段总写海潮来时的景观。请扣住词语,看作者从哪些感官写潮,又写了潮的哪些方面? 明确: 感官 潮 “听见……音响”——听觉 声音 “看见……飞沫”——视觉 形态(似细雨、朝雾、暮烟) “黏在身上”——触觉 动作(冲、黏、润湿) 5.用叙述语调朗读第一部分,教师视情况指导。 四.分析第二部分(5-21自然段)(这是课文的主体部分) 1.学生默读,搞清这部分的结构层次。 明确: 一层(5—12自然段)写落潮 二层(13-19自然段)写潮涨 三层(20-21自然段)写作者和妻子对涨潮的不同感受。 2.分析第一层(5——12) (1)朗读(教师作具体指导) (2)思考:潮落的大海有什么特点? 作者是通过哪些方面的描写来表现这个特点的?(可在书上勾画) (3)讨论,明确 特点:静寂(或平静、幽静等) 主要描写潮声的轻柔及海面的宁静。 (4)上面的描写主要用了什么修辞法? ——比喻、拟人、衬托。(由学生—一举例) (5)此时作者对大海的感受是什么? ——“是幽静的愉悦的神秘。” (6)为什么要写“大小的岛”“星星”和“我俩”? ——是烘托气氛,突出大海的静谧及我俩浸沉在赏鉴大海的感情。 3.分析第二层(13——19): (1)朗读(教师作具体指导) (2)学生思考:涨潮的大海有什么特点? 与落潮时相比较,听到的潮声和看到的海面有什么变化(可在书上勾画) (3)讨论,明确: 特点:凶猛 变化如下:由落潮而涨潮,由涨潮而高潮,作者一直把它当个巨人去写。说海睡了,海醒了,海怒了,赋予大海以人的灵性、姿态和动作,把它雄浑的气势,刚烈的性格揭示得淋漓尽致。 (4)这是什么手法? ——拟人。 4.分析海睡、海醒、海怒片段: 要求:分别找出大海的动作、月光、声音和作者的感受(分组讨论) 明确:(板书) 海 睡 图 海 醒 图 海 怒 图 动态 吻 喘、打、伸 冲击、扑 推、踢、咬 泼溅 海面 鱼鳞般 银龙样 消失了 月光 声音 沉吟……一般 汩汩 响雷般 温柔“仿佛……” “像……奏鸣” 战鼓声…… 芳醇“像……” 千军万马混战 一样美 感受 平静 凶猛、雄伟 赞美 (伟大乐章) 5.分析第三层(20——21): (1)这一层写了什么内容? ——这一层写“我”与妻对涨潮的感受。 (2)作者认为凶猛的潮是“伟大的乐章,海的美就在这里”,这种感受反映了作者怎样的思想境界? ——渴望战斗的火热的生活。所以朗读来潮时,速度应渐快,情绪由欢快而炽热。 五.布置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独立完成“预习与思考”/一 3.“研讨与练习”/四、五 第三课时 教学目的及重点: 1.分析第三部分。 2.学习写作特点。 3.分析练习。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复习海睡海醒海怒图: 二.分析第三部分(22): 1.朗读 2.分析: (1)本段为什么应独立成为一个部分呢? ——因为“我喜欢海……”这句话,不仅是写退潮时的感受,而且是写涨潮与退潮两方面内容的总体感受,因而是全文的总结段。 (2)开始住下来时说“尽够欣幸了”,全文又以这句话收尾,两处表达的意思一样吗? ——不一样。前面因住房位置好,朝晚可以领略海景,所以“尽够欣幸了”。结尾表达听了“伟大乐章”后的满足心情。 (3)这一段有何作用?应如何朗读? ——作者直抒胸臆,抒发溺爱大海的感情。首尾照应,以房中听潮开始,以房中听潮结尾。(朗读要舒缓而满怀深情)。 三.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四.总结全文 本文描述了作者与妻子在海边“佛国”听潮的一段经历。通过描写大海的变化,海潮涨落的情景,讴歌了大海的雄壮美和它的伟大力量。 文章借景抒情,作者通过表达潮涨潮落“一样的美”的见解,表明了对大海富于变化的理解,抒发了对大自然的热爱;通过“怕什么,这是伟大的乐章”,“我喜欢海,溺爱着海,尤其是潮来的时候”的言表,鲜明的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伟大力量的歌颂。这就表明了作者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启发人们要热爱生活,要勇于在生活的海洋中迎潮,弄潮。 五.分析练习 “研讨与练习”/一、二、三 六.在理解全文的基础上听录音朗读。 七.布置作业 1.表情朗读全文。 2.朗读《致大海》。 3.背诵13——17段 歌 声 吴伯箫 教学要点: 1.学习本文以“歌声”为线索组织材料,有层次地叙事、抒情的写法。 2.体会作者运用朴实、真切的语言,抒发朴素、真挚的革命豪情。 3.启发学生认识并发扬延安的革命精神。 教学过程: 一.导入: 由《记一辆纺车》导入。 二.简介作者及写作背景 1.作者 吴伯箫: 现代著名散文家。他创作了许多散文,散文集有《烟尘集》、《出发集》《北极星》。 2.写作背景: (1)抗战时期的陕北生活 A.陕北根据地的生活 B.有关蒋介石对延安进行军事进攻和经济封锁的情况 C.1942年延安大生产运动的情况(王震的359旅) D.介绍有关毛主席的题词:“自己动手,丰衣足食”(本文第3段末句作了总结性的说明。) (2)本文写作背景 本文写于1961年2月,当时国家处于暂时困难时期,应该如何对待面临的困难,这是一个重要问题。作者以高度的革命责任感,向人们介绍延安的革命传统,宣传延安的革命精神,旨在激励人们革命的斗志,激励人们以饱满的精神去战胜困难、夺取胜利此时作者写了《记一辆纺车》(穿)等一组散文,其中还有《菜园小记》(吃)《窑洞风景》(住)《歌声》(精神生活)。 三.初读课文,扫除文字障碍: 四.学习生字: xiǎn bào hān jiá mǎo tuó lǚ jǔ jué shāng niǎo 冼 鲍 酣 戛 峁 驮 缕 咀 嚼 汤 袅 lào shè jù pì huì kàng 烙 摄 聚 辟 诲 亢 五.本文以歌声为题的含义: 1.体现写作动机。 2.体现组材手段。(以“歌声”为主线,生发联想,叙事抒情) 3.体现写作主旨。(“歌声”的主旋律是革命——延安的歌声,是革命的歌声,战斗的歌声,劳动的歌声,极为广泛的歌声。) 六.朗读课文 七.讨论练习 八.朗读 《几一辆纺车》 《菜园小记》 |
·语文课件下载
| |||
『点此察看与本文相关的其它文章』『相关课件』『相关教学视频|音像素材』 | ||||
【上一篇】【下一篇】【教师投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