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诗词鉴赏指导教学设计》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语文教案教学设计 手机版


 

    【教学目标】 

1、 训练学生掌握诗歌鉴赏的基本思路和方法。 

2、 通过课堂训练,提高学生初步鉴赏诗歌的能力。 

【教学分析】 

1、教学内容分析 

近年来虽然《考试说明》把诗歌鉴赏的要求定位在“初步”鉴赏诗词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内容上,但在实际考查中,诗歌鉴赏题的得分率一向偏低,所以过去多年的诗歌鉴赏的备考策略,往往强调指导学生认真分辨题型、明确试题常见的置误方式、掌握一定的解题技巧等。但是,2002年高考的诗歌鉴赏题,以主观表述的形式考查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这种命题方式的转变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诗歌鉴赏的难度,也迫使我们在诗歌鉴赏的教学及备考工作中及时采取新的策略。 

根据考试说明,我们对2002年诗歌鉴赏的命题走向有这样一个初步认?***翰牧系难≡裼Ω檬乔骋椎摹㈦谥巳丝诘模谏杼饨嵌壬戏至礁龇矫娑宰髌返男蜗蟆⒂镅院捅泶锛记山屑停宰髌返乃枷肽谌萁衅兰郏市砜忌谧鹬囟鄣幕∩鲜识确⒒印K裕饨诟呖际始椭傅伎沃饕啤犊际运得鳌返囊蠼猩杓疲环矫嫜盗费寮褪璧哪芰Γ硪环矫嫜盗费既贰⒐娣兜亟獯鹬鞴厶獾哪芰Α? 

2、学生情况分析 

为了既能体现命题者在《考试说明》中所提出的“初步鉴赏”的要求,又能在题目的区分度上达到理想状态,高考所选择的诗歌材料应会比较浅显,学生能初步读懂。经过“一模”前的一轮训练,学生对诗歌主观题的命题形式基本了解,但在真正读懂诗歌的思想内容,把相关的表达技巧与具体的诗句联系分析,准确、规范地解答主观题的能力还有待提高。所以,本节课的设计把训练学生整体鉴赏诗歌的能力和训练学生准确、规范地解答主观题的能力作为教学重点。 

3、教学方法分析 

针对学生文化底蕴薄弱,诗词形象思维能力差等特点,本课利用多媒体教学的直观性、形象性等优点,采用音乐、动画、图片等营造诗歌气氛,调动学生的情感。本课遵循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通过教师的引导、启发、小结和学生的朗读、讨论、练习等互动形式活跃课堂气氛,以期达到提高学生的诗词鉴赏能力和得分率等目标。 

教学设计 设计说明 

课前热身 

课前5分钟,欣赏民乐合奏《大浪淘沙》,学生随音乐集体朗读诗歌。 

目的是通过营造诗歌氛围,使学生消除紧张情绪,进一步熟悉语言材料,为鉴赏作准备。 

考试说明 

能阅读浅易的古代诗文 

① 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 

② 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 

可概括为:写什么,怎样写,为什么这样写 使学生明确高考要求,了解诗词鉴赏的角度。这里是让学生重温旧知?***蛔飨晗刚箍? 

学海导航 

欣赏《观沧海》(flash动画) ,引导整体阅读。 

观沧海 曹操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整体鉴赏:抓住诗眼 知人论世 推己及人 

(一) 把握内容(写什么内容) 

(二) 把握感情(抒什么感情) 

(三) 把握技巧(用什么方法) 

修辞手法: 

表达方式: 

表现手法: 

(参考答案:写登山观海的宽阔雄伟的景象。表现了曹操壮阔的胸襟、叱咤风云的气概和宏远的政治抱负。互文、夸张;虚实结合、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照应、正衬、反衬。) ①针对学生文化底蕴薄弱,诗词形象思维能力差等特点,本课利用多媒体教学的直观性、形象性等优点,采用音乐、动画、图片等营造诗歌气氛,调动学生的情感。 

②教师引导整体鉴赏诗歌 

建安十二年曹操出征乌桓,九月胜利回师,经过碣石登山观海,写下了这篇不朽著作。毛泽东在《浪淘沙·北戴河》中写道的“往事越千年,魏武挥鞭,东临碣石有遗篇。”指的就是这首诗。前四句交代了观沧海的位置和放眼观海初得的印象。曹操居高临海,视野辽阔,壮美之景尽收眼底。突兀耸立的岛屿点缀在平阔的海面上,粗线条地勾勒了沧海神奇壮观之远景。接着细写山上树木到了秋天仍旧繁茂,百草丰美。海水汹涌澎湃。中国的古代文学中大多有悲秋的基调,文人骚客因秋风而临风落泪,见落叶而触景生情。而曹操笔下的秋天秋意盎然,辽阔壮美,毫无萧瑟凄凉的意绪。曹操由眼前之景联系到广阔无垠的宇宙,把海的气势和威力托现给读者。沧海茫茫与天相接,日月星辰显得渺小了,它们的运行都由大海吐纳。眼前的景是心中情之所触,既描写眼前的美景,又融入自己的想象夸张,展现出一派吞吐宇宙的宏伟气象。 

《观沧海》是一首乐府诗,最后两句是配合音乐的时候加上去的,跟正文没有关系。这首是诗是魏晋南北朝第一首完整的写景诗,所以在诗歌发展史上有重要的地位。它写秋天的大海,能够一洗悲秋的感伤情绪,沉雄健爽,气象壮阔,这与曹操的气度、品格乃至情趣都是密切相关的。 

品诗把脉 

定风波 (宋) 苏轼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 此词。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评改依据:“五准”原则 

①定准题点 ②找准诗眼 ③抓准主旨 ④踩准分点 ⑤用准词句 

以下四题每题3分,你认为所列举的这些答案该打多少分?请简要分析。 

1、 在风雨中,“同行皆狼狈”,而词人却能“吟啸且徐行”“竹杖轻胜马”,表现了他怎样的心情? 

① 表现了作者很乐意,很享受当时的雨景,同时表现作者当时勇于面对现实、乐观无拘无束的心情。 

② 表现了诗人阔达、平静、与世无争的轻松心情。 

③ 运用反衬表达了作者对雨的喜爱和轻松闲逸、自由自在的心情。 

④ 表现了作者的无奈、悲观的心情。 

参考答案:闲适、轻松、自如。 

2、“一蓑烟雨任平生”的意思是什么?表达了诗人怎样的人生态度? 

①意思是一场风雨正如人生的波折。表达诗人不拘泥于小节,乐观,始终怀着远大志向的人生态度。 

②意思是作者一生穿越了多少风雨迷蒙的路,表达了诗人表面轻松对走过的悲伤的乐观,但实质却消极面对未来的人生态度。 

③人的一生充满困难,风雨满途,表达诗人乐观阔达的人生态度。 

参考答案:披着蓑衣在风雨中过一辈子也处之泰然。反映作者不避风雨,听任自然的生活态度。 

3、“也无风雨也无晴”中“风雨”“晴”的含义是什么? 

①“风雨”指官场上的争斗,“晴”指官场外的闲适生活。 

②“风雨”指官场上的互相倾轧,,“晴”指一帆风顺,没有灾害,暗含官场的争斗。 

③“风雨”既指刮风下雨,又指对词人的贬官;“晴”既指雨后初晴,又指词人重新被皇上重用。 

参考答案:处境的好坏;官职的升降;地位的得失等。 

4、这首词与《念俊贰叭松缑危婚谆辊隆钡母星榛魇欠裣嗤课裁矗? 

① 不同。《念奴娇》的基调极为雄壮、激昂,而这首词的基调较为悲凉。 

② 不同。这首词的基调是乐观恬淡;而 《念奴娇》则比较潇洒、豪放。 

③“人生如梦”多少表达了诗人无奈之情,也包含了对官场的些许期盼等待之情。而此词,应是后期的作品,是诗人思想内容的转折,显示了其归隐之心,是看淡官场,向往田园之情。 

参考答案:不同。前者表现词人豁达、乐观、积极的心境;后者则反映其消极悲观的人生态度。 

①学生对诗歌主观题的命题形式基本了解,但在真正读懂诗歌的思想内容,把相关的表达技巧与具体的诗句联系分析,准确、规范地解答主观题的能力还有待提高。所以,设计4道评改题,依据“五准”原则,训练学生准确、规范地解答主观题的能力。 

②简介:此词是苏轼在被贬黄州期间由生活中的小事感触而作。词中因景生情,借自然景观谈人生哲理,语带双关,有一种迭宕不平之气隐在字里行间。 

学以致用 

把班上的学生分两半,分别做其中一首诗。 

提醒学生注意近体诗“起——承——转——合”的结构。 

渡荆门送别 (唐) 李 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1、 本诗的题目是“送别”,但从诗歌的内容看,却看不到送别的是谁,联系诗歌的意境,其实作者是 

写 送别 ,表达了 

的感情。 

2、诗歌运用了 的写景方法,其中颔联是写 景,颈联是写 景。 

3、颔联中的“平野”是指诗中的 ,“大荒”是指诗中的 。 

使至塞上 (唐) 王维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萧关逢候骑,都户在燕然。 

1、“蓬草”在古代诗文中一般比喻什么? 

诗中的“征蓬”表达了诗人什么感情? 

答: 

2、 尾联用典流露了向往建功立业的心情,这个典故隐 

含在 两个字中。 

3、 颈联的“直”和“圆”两字历来为人称道,说说这两个字为什么用得好。 

答: 

参考答案:1、故乡水;诗人自己;怀念故乡,热爱故乡。2、虚实结合;实;虚。3、荆门,楚国。 

1、“蓬草”随风飞转,古代文学常用它来比喻漂泊不定的行踪;2、燕然;3、“直”和“圆”准确地描写了沙漠的景象,而且表现了作者深切感受。“直”字荒凉孤独中透着挺拔雄伟,“圆”字苍茫壮阔中显现柔和温暖。 

①将诗词鉴赏的方法通过课堂训练转化成学生的能力。 

②简介 

唐开元十四年(公元726年),26岁的李白离开四川老家,沿长江东下,开始了他一生中的第一次长途游历。李白这次出蜀,由水路乘船远行,经巴渝,出三峡,直向荆门山驶去。目的是到湖南、湖北一带楚国故地游览。 

③ 简介 

开元二十五年(737年)河西节度副大使崔西逸战胜吐蕃,唐玄宗命王维以监察御使的身份出塞宣尉,察访军情。这实际上是将王维排挤出朝廷。这首诗作于赴边途中。 

注:燕然:本是地名,即爱杭山,在今蒙古共和过境内,因为东汉将军窦宪大破匈奴,曾在燕然山刻石记功,所以后来一“燕然勒石“作为保卫祖国、立功边疆的代称。 

优化升级 

虞美人 (五代)李煜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作业:整体鉴赏《虞美人》并回答问题。 

把握内容 (写什么内容) 

把握感情 (抒什么感情) 

把握技巧 (用什么方法) 

1、 请分析词中“春花秋月”、“往事”、“故国”、“雕栏玉砌”、“朱颜改”的含义。 

春花秋月 

往事 

故国 

雕栏玉砌 

朱颜改 

2、为什么“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这两句倍受人称道?答: 

参考答案: 

整体鉴赏:写作者面对美景怀念往昔帝王生活。抒发物是人非,往事不堪回首的哀怨。用了设问、比喻手法。 

1、“春花秋月”指美好的景物,但作为失国之君的李煜无心欣赏,讨厌它的无尽无休。“往事”是指昔日尊贵的帝王生活。“故国”是指已灭亡的南唐。“雕栏玉砌”指代旧日的宫殿,用宫殿概括一切繁华美富的东西。“朱颜改”语含双关,概括一切过往的人事,兼喻江山易主,物是人非。 

2、这两句是以水喻愁的名句,用设问和比喻的手法,形象地写出了愁的弥漫、深浓、绵长,表现了词人内心无尽的哀伤,既有深度,又有力度。 

① 在布置作业前,对授课内容适当小结,将训练由课堂延伸到课外。 

② 用音乐、画面调动学生的情感,培养学生的感性思维能力。 

③简介 

作者李煜曾经是显赫的南唐后主,而作此词时已是北宋的阶下囚,因而词中充溢着物是人非,往事不堪回首的哀怨。尤其是最后两句以春水喻愁思广为传颂,此词也因此被喻为“词中之帝”。 

李煜在他41岁生日那天命人演奏《虞美人》,因为词中明言“故国”、“雕栏玉砌”,宋太宗闻知后,觉得它有故国之思,赐牵机药毒死他。因此,这词便成了李煜的绝笔。 

结尾用“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这一形象性的概括收束全篇,言有尽而意无穷。 

 

 

 

 


·语文课件下载
·语文视频下载
·语文试题下载

·语文备课中心






点此察看与本文相关的其它文章』『相关课件』『相关教学视频|音像素材


上一篇】【下一篇教师投稿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微信:139588899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