曝光“高考移民”有何必要?
|
||||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 教育新闻 → 手机版 | ||||
中国经济时报 2003-05-13 晏扬 据《中国青年报》5月10日报道,为了清查、封堵“高考移民”,青海省通过群众举报、审查询问等方式,累计查出“搭桥生”、“空挂户”、伪造学籍及不符合条件的省外在青海报考生173名。青海省教育厅日前向社会公布了这173名考生的名单。 对于“高考移民”现象是否合理,以及高考录取分数线应否统一,人们持有不同的看法。笔者曾经在报上撰文呼吁,各地的“高考移民”政策不能说变就变,应该给这些外地考生一定的缓冲、腾挪时间,因为眼下临近高考,那些被驱赶的外地考生回到原籍后,已经赶不上当地的高考报名;外地考生们的权益同样需要保护,因为“高考移民”现象的出现,有其合理性的一面,从根本上说是由于政策疏漏造成的,而政策疏漏的责任显然不应该完全由外地考生及其家长来承担。 笔者认为,即便抛开“高考移民”现象是否合理、各地是否应当封堵“高考移民”这些问题不论,那么像青海省这样将不符合报考资格的外地考生的名单公布于众,这种做法不仅没必要,而且欠妥当。既然已经清查确认了这173名外地考生没有报考资格,有关部门只需给他们所在学校(或报名时所挂靠的学校)下发通知,由学校通知考生及其家长,然后在高考报名册上删除这些考生的名单即可(目前各地高考报名已经基本上结束),有什么必要将他们的名单公布于众呢? 将173名外地考生的名单公布于众,其出发点也许是为了接受社会监督,然而不可忽视的是,这样做却存在侵犯这些外地考生隐私权的嫌疑。这些外地考生在“移民”过程中钻了政策的空子,只是一种投机行为,并不构成违法犯罪。取消他们的报考资格已经是相当严厉的处罚,他们已经为自己的过错(如果这是一种过错的话)付出了沉重的代价。而将他们的名单向社会公布,几乎相当于张榜示众、公开羞辱,在客观上会使得这些外地考生及其家长承受巨大的心理压力,其名誉权和隐私权受到了相当的损害。特别是其中的一些外地考生,他们虽然不符合在青海报考的条件,但其本人及其家长以后可能还要在当地居住下去,公布他们的名单将会对他们以后的生活造成怎样的影响,有关部门显然是欠考虑的。如果接受社会监督以损害这些外地考生的权益为代价,那么这样的社会监督不要也罢。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搭桥生、空挂户、伪造学籍等违反户籍管理和学籍管理的行为,决不是这些外地考生及其家长就能够做到的,一些中介人、掌权者也一定参与其中,这中间必然有腐败现象存在。各地封堵“高考移民”的步调如此一致,处理外地考生如此严厉,却对“高考移民”的中间环节视而不察,对其中的腐败现象打击不力,这无疑是一种本末倒置、揪尾不揪头的做法。笔者认为,“高考移民”现象固然在一定程度上干扰了高考的正常秩序,但是隐藏在“高考移民”现象背后的腐败问题,其危害性更大,涉及面更广,更应当引起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将“高考移民”背后的腐败行为置于阳光之下曝曝光,比曝光外地考生的名单重要得多、有效得多,也才是从根本上杜绝“高考移民”现象的有力措施。 |
·语文课件下载
| |||
『点此察看与本文相关的其它文章』『相关课件』『相关教学视频|音像素材』 | ||||
【上一篇】【下一篇】【教师投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