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教育:让孩子有准备地成长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教育新闻作文素材 手机版


          中国教育报     2003-04-24     记者 杨咏梅 

 

  对少年儿童进行科学的性教育有多大的必要性和迫切性?应该从什么时候开始?讲些什么内容?由谁来讲?在家庭还是在学校进行?怎么进行?理想的性教育读本应该什么样?围绕这些问题,本报读书周刊以上海教育出版社从法国纳唐出版社引进出版的一套面向儿童的性教育丛书“儿童性教育问答”为样本,对学生、教师、家长进行了一次有趣的调查。 

  两份空白的周记,是讳莫如深,还是欲说还休? 

  回收的问卷中有两份是完全空白的,这对经常深入学校进行采访和调研的记者来说,还是第一次。 

  这一次“迷你调查”的范围是北京某高校附中初二的一个班,当记者请这些十三四岁的孩子用几个词概括他们对一套儿童性教育丛书的第一印象时,孩子们的反应很率真:“不敢看”、“恶心”、“惊讶”、“有用”、“难受”、“好奇”、“需要”“生动”、“过分”、“真实”、“丰富”、“具体”、“新颖”、“清楚”……孩子们认为这套书最适合推荐给(排序)图书馆、同龄人、家长、老师。当问及“以前是否看过其他的性教育读物”和“这套书中的内容你已经了解了多少”时,大多数同学的回答是“看过”和“大约一半”。值得注意的的是,有四位同学说从没看过,但已经了解了80%的内容! 

  用来做调查样本的“儿童性教育问答”丛书是上海教育出版社从法国纳唐出版社引进出版的一套面向儿童的性教育丛书,由法国著名儿童与青少年心理学家维吉妮·杜蒙等编著。丛书共分三册,采用一问一答的形式,针对5-8岁、8-12岁、12-15岁三个不同年龄段的儿童关心和困惑的问题给予了科学的回答和健康的引导,问题涉及出生、性、青春期、爱情等方面。该书图文并茂,译文精致,科学生动,浅显易懂,所设的问题及解答切合儿童的心理,行文亲情气息浓厚,对于满足儿童了解自己身体的好奇心理,让儿童学会自我保护、健康生活,学会妥善处理与异性的交往,以及培育亲情均有所助益,是一套非常适合对儿童进行性教育启蒙的读物。 

  在几天后交来的周记中,几乎所有的孩子和家长都在读后感中表达了对这套“儿童性教育问答”丛书的肯定和对丛书的科学性、人性化和趣味性的喜爱,认为这套书“内容真实,不扭捏做作”,“给了我们一个正大光明的学习性知识的机会”,“不仅适合孩子看,也应该推荐给家长看”,“应该早一点让孩子接触”,“使我从不敢提性知识的氛围中解脱出来”,“孩子从初一开始就应该受到这方面的教育”,“问的都是最敏感又最不能不说的问题”,“解答了我们青春期的困惑”,“满足了我的好奇心,但我还有不明白的问题”,“最好把它推荐给图书馆和家长,因为一些成年人对性知识比较模糊”,“‘喜欢自己也让别人喜欢你’这一部分特别符合我们这一阶段的心理”…… 

  可那两页空白述说的是怎样的少年心事?是讳莫如深,还是欲说还休?是自己不敢看,还是家长不让看?还是像有的学生评论学校青春期性教育时所说的那样:“你们讲的我们早就懂了,我们想知道的你们没讲到”? 

  讲到什么程度并不重要,最重要的是你自己怎么看待性 

  调查中也有孩子和家长不约而同地指出,直接从外国引进出版的书,“没有结合中国人的文化教育背景和传统的伦理观念”,“过于直白”的表述方式“似乎不大符合中国国情”,“有的写法让中国人接受起来比较困难”,“太直接、太真实了”,“尽管问的都是我们最想了解又不知道从何得知的问题,但还是让人感到浑身不自在、难堪”,“觉得难为情”、“别扭”、“有一点恶心,心也怦怦乱跳”。 

  那么,“儿童教育问答”丛书中究竟问了些什么问题呢? 

  丛书设问的基点是“不同年龄段的孩子对爱情、性和人的出生有不同的问题”,所以设计的问题非常具有针对性,内容上既有交叉又呈现出由浅入深的梯度分布。 

  5-8岁分册中只有14个问题,也比较孩子气,比如“我到底是从哪里生出来的?”“小孩子相亲相爱和大人谈恋爱是一回事吗?”“做爱是什么意思?”“我多大可以当爸爸妈妈?” 

  8-12岁分册的100个问题分为22个单元,兼有好奇和思考的成分,如“成人伴侣”单元中的“结婚还是同居?”“性爱”单元中的“大人做爱时都干些什么?”“想生小孩”单元中的“如果不想要小孩的话”;“艾滋病”单元中的“艾滋病是怎样染上的?”“生命之初”单元中的“生命是怎样开始的?”“在妈妈的肚子里”单元中的“他整天都干些什么?”“故事与传说”单元中的“为什么说孩子是从圆白菜里出生的?”“分娩”单元中的“妈妈怎样知道时候到了?”“长大”单元中的“我们长大、长胖的速度有多快?”“青春期”单元中的“青春期会令人不安吗?”“自我保护”单元中的“是不是要提防所有的人?”“感情”单元中的“人多大会恋爱?” 

  到了12-15岁分册,137个问题分属两大部分,“身体及其变化”和“性爱”,性心理和性道德的内容明显增加,如“我们同龄,为什么却如此不同?”“有些女孩很像男孩”“别人总是评论我的相貌,真让我烦!”“为什么经期有时不准?”“怎样做才能有美丽的胸部?”“男孩开始射精,就可以生育小孩了?”“阴茎有标准大小吗?”“手淫正常吗?”“我总是感到饿,这正常吗?”“妈妈进我房间时不敲门,真让人烦!”“怎样让别人喜欢自己?”“如果有熟人骚扰我怎么办?”“欲望和爱情是一回事吗?”“什么是性病?”“同性恋是怎么一回事?”“只要发生了性关系,就可以怀孕生小孩了吗?” 

  这些问题在有些人看来似乎过于直白而露骨了,但细看书中简洁而中肯的回答,你会发现面对孩子们的好奇和困惑,作者始终怀着一种明朗、坦诚的态度。这也许比传授什么知识更关键。就像北京八一中学的心理教师、青春热线咨询员张丽丽在课堂实践中体会到的那样:“孩子们的反应,他们的知识掌握程度是我始料未及的。对比孩子们的需求,我所做的尝试只是一点皮毛。由此我深深体会到:其实你讲到什么程度不重要的,最重要的是教师的态度,也就是你自己怎么看待性。” 

  张丽丽曾接受过一个美国性健康教育组织在中国的培训,知道对于十几岁的孩子进行性教育,最重要的原则就是不做评价,告诉他们科学上的论证和目前存在的争议,让孩子们把自己的心里话说出来。 

  “作为一个教师,坦然和开放的态度非常重要。”张丽丽说,“和初一的孩子探讨有关性的问题时,我鼓励孩子们勇敢地提问,孩子们的提问千奇百怪:‘人妖是性变态吗?’‘太监是怎么回事?’‘同性恋是否遗传?’‘两性人的原理是什么?’‘什么是强奸呢?’‘手淫有什么用?’还有人问‘性交是怎么回事?’教室刷地安静下来,所有的目光都投向我。我知道我正在面临‘严峻’的挑战,有一刻我的脸一定红了。虽然我事先料到他们会这么问,而一旦真的面对,我还是有点不自在。但从孩子们的眼神中,我知道,我不能退却。不回避,尽量科学地回答,比躲闪、训斥要好得多。 

  看到我的态度,听到我的解释,孩子们似乎一下就放松了,又重新兴奋起来。一个男孩甚至打断我,迫不及待要亲自回答这个问题。他讲到成千上万精子的竞争中只有一个精子进入卵子,能够取得最后的胜利。他骄傲地总结道,我们每个人都是千挑万选的那个精华。他的回答表明他一定看过此方面的科普读物。但孩子用自己的语言对科学进行描述,展现出生动的力量,以至我禁不住和全班同学一起为他鼓起掌来。那个男孩也露出自豪的微笑。” 

  看来,对于许多问题,孩子们并不见得真的一点不懂,他们需要的是家长和老师的态度,当成人表现出放松和坦率,孩子们的智慧和知识就自然会放射出光芒了! 

  借助适当的性教育读本,家庭应成为性教育的第一课堂 

  在儿童性教育日益受重视的社会背景下,由谁来实施性教育,却存在着很大的认识分歧。 

  中国大多数的家长成长于一个性封闭的时代,几乎没有接受过正式、系统的性教育,处于性知识贫乏,性教育观念陈旧的状态。传统的性观念不仅使他们羞于谈性,而且也无从谈起,甚至有人认为性可以无师自通。尽管绝大多数家长认为对青少年进行性教育有利于促进他们的身心健康发展,但多数家庭中对孩子性教育的现状却不容乐观。有调查显示,在生活中遇到过有关“性”的问题时,90%的学生首先向父母求解,希望从父母那儿获得有关性的知识,但遗憾的是只有3%的学生表示家长给予了他们满意的答复。约30%的母亲在女儿第一次来月经之前,没有告诉过孩子如何进行处理。一半以上的家长认为自己只是“一般了解“或“基本不了解”性教育的概念,被问及有关性的问题时,常常扭扭捏捏,说些似是而非、模棱两可的话,不仅难以正确引导孩子,甚至会造成误导。 

  于是这些家长指望学校来开启学生性知识的大门,由老师去讲。他们认为家长不是性教育专家,很难掌握性教育的尺度,有许多的不方便,而且无法借助适当的性教育读本,更让家长难以启齿。 

  在家长对性避而不谈的情况下,不少学校也采取了对性避重就轻的态度。有的教师对学生的早恋、早性问题采取回避态度。有的老师意识到性教育的重要性,却不知如何把握讲课时机、讲课的度和量;有的学校虽然很想向学生提供这方面的教育,却苦于没有好的教材。 

  北航附中初一年级组长都炜老师就明确表示,在课堂进行“一刀切”式的性教育是不恰当的,而家庭具有性教育的优势环境,应该成为性教育第一课堂。都炜认为,从人对性的接受心理看,孩子遇到有关性的问题时首先想到的就是父母,在同父母谈论此类问题时最能坦诚相见,而且不会觉得过度尴尬,家庭对子女的性教育具有不可推卸的责任,父母有责任随时对孩子提出的问题予以恰当的答复,使孩子获得性的基本知识,学习性别平等和两性交往中的尊重、责任概念,使孩子掌握正确的性知识和性观念。更重要的是,每个孩子进入青春期的时间不一样,他们提出相关问题的年龄也就不一样,老师很难在同一个班级里讲解关于性的知识,很难把握教学尺度,课程设置也很难做到符合学生的实际需要。有的孩子已经懂了,有的孩子还没有这方面的意识,反倒被唤醒了,这不是适得其反吗? 

  应该说,对孩子进行性教育,坦诚地回答孩子的性问题,学校责无旁贷,家庭也重担在身,除了改变观念,知识的补充也是当务之急。在写这篇文章前后,记者的不少同学、朋友纷纷要求借阅“儿童性教育读本”丛书,有的甚至想据为己有。这些接受过高等教育的家长,性教育观念可以说是比较开明的,但他们面对孩子的性好奇时,却常常因为“说不清楚”或“不知道怎么说”而陷入尴尬,去书店寻找类似的书又多次无获而返。一个当大学教师的同学还把美国著名的性治疗专家皮尔萨博士给那些在性教育上备感困惑的父母的一条建议推荐给读者共享——有效的爱和性教育的规则之一,就是永远不要郑重其事地正式“谈性”,而应该实施“机会教育”,重要的是一针见血,而不是长篇大论的演讲。而且不要指望进行一次性教育就能使孩子终身免疫,正如一再地要孩子自己整理房间并不能使孩子的房间保持整洁,但孩子们能从重复的性教育中了解父母所重视的事情。 

  ■相关链接 

  ●早在1963年,周恩来总理就明确提出: 

  “要在女孩子首次来月经、男孩子首次发生遗精之前,把科学的性知识教给他们。” 

  ●1988年8月24日,国家教委、计生委发布了《关于在中学开展青春期教育的通知》;1992年1月1日起正式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为在学校进行青春期教育提供了法律依据;1992年9月8日,卫生部和国家教委共同印发的《中小学健康教育基本要求(试行)》,将青春期教育概括为性生理、性心理、性道德教育三个方面。 

  ●2002年4月,我国首部性教育教材由黑龙江省教育出版社正式出版发行并于进入黑龙江省各级学校。9月1日,北京首部涉及性、怀孕、性道德等内容的中学生性教育教材《性健康导向》开始在海淀区的中学内使用。9月18日,江苏省首套青春期系列性教材读本《青少年性健康教育与预防艾滋病读本》正式出版发行。9月27日,广西第一套中小学性教育教材《青少年性教育》在南宁出版发行。 

  ●2003年1月,上海教育出版社从法国唐纳出版社引进的“儿童性教育问答”丛书出版发行。 

  ■新加坡教育部制定了一个系统的性教育方案,并为中学低年级学生设计了一套多媒体性教育教材《成长岁月系列》。 

  ■泰国把性教育提前到幼儿园进行。 

  ■从上世纪60年代开始,芬兰性教育就大大方方地走进了中小学课堂,各种性教育出版物图文并茂,连娃娃都有性教育小儿书。 

  ■性教育在美国学校比较普遍。一般从中学七、八年级就开始在每周的健康课程中有所涉及,中学高年级还会有专门性健康课程。 

  ■韩国从2001年起,在小学、初中、高中实行每年10课时以上的义务“性教育”制,每年从技能培训活动时间中挤出10个课时来进行性教育。 

  ■英国把性教育排进课表,根据“国家必修科学课程”的具体规定来进行性教育。 

  ■瑞典从1942年开始对7岁以上的少年儿童进行启发式、参与式、游戏式的性教育。上世纪70年代后,瑞典的保健机构和学校建立起紧密的合作关系,在生理教育之外加上性道德、性评价等哲学上的内容,将人类的性、性别与青少年实际生活结合起来。 

  ■荷兰儿童从6岁开始接受性教育,近年来开展的“同伴教育”,则利用朋辈间坦诚平等的交流,发展青少年的自我教育和自助群体,抵御来自社会和媒介的消极影响。“同伴教育”由讲课、讨论、游戏、讲故事、知识竞赛等多种形式组成,并配合多种传播载体和实物模型,既生动又有效。 

  ■日本指导青少年的性教育机构比较完善,这些机构由经过培训的专职或义务工作者来承担工作。 

相关链接:作文素材

·语文课件下载
·语文视频下载
·语文试题下载

·语文备课中心






点此察看与本文相关的其它文章』『相关课件』『相关教学视频|音像素材


上一篇】【下一篇教师投稿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微信:139588899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