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氏将伐颛臾(教师中心稿) |
||||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 语文教案 → 教学设计 手机版 | ||||
宋发旺 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孔子的政治主张及孔子思想在当时的地位、影响。 2.能够归纳出“是、疾、止、见、过”五个词语的义项;了解两个句式:“无乃……与”“何以……为”。 3.熟读课文并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 文言词语的理解归纳及文言句式特点的掌握。 教学难点 孔子鼓吹礼治,主张以德服人的基本政治主张的理解。 教具准备 投影仪、录音机、投影胶片、教学磁带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简析孔子生平及其政治主张,熟读课文。 [教学步骤]一、导语 同历史散文不同,先秦诸子散文是议论说理的文章。春秋战国时代是我国历史上思想空前活跃的时期,诞生了大批的思想家,形成了多种流派,这些派别及其代表人物纷纷著书立说,各抒己见,争辩不休,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因此,先秦诸子包括了各种不同的学术流派和政治观点。其中最重要的有儒家、墨家、道家和法家。今天,我们学习有关儒家思想的最重要的经典著作——《论语》中的一篇《季氏将伐颛臾》。 二、孔子生平及《论语》简介 投影 孔子(公元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人。他是我国春秋末期著名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也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公认为世界文化名人之一。他一生周游列国,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他主张仁义,主张以德服人,反对残暴统治,反对武力征伐,同情人民疾苦,具有一定的开明态度。孔子学说成为二千余年封建文化的正统,影响极大,被尊为圣人。并在晚年整理“六经”(《诗》《书》《礼》《易》《乐》《春秋》)。在我国历史上,他是致力于教育事业的第一人,他学而不厌,诲人不倦,首开私人办学讲学之风,相传有学生三千,贤弟子七十二。 《论语》就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书。 请大家详看课文注释①。 三、简介背景 《季氏将伐颛臾》记载了孔子和弟子冉有、季路的一场对话,这场对话究竟是在怎样的背景下进行的? 孔子时代的鲁国,政治上处于动荡变革之中,当时,鲁桓公的后代季孙、孟孙、叔孙三大家族逐渐强大,鲁国公室日趋衰败。三大家族共同把持鲁国朝政,其中,季孙氏势力最大,他要讨伐颛臾的原因有二:其一氏贪其土地,其二是担心颛臾对己不利。当时冉有、季路都在季氏门下,且都参与了出征前的筹划。也就是在这时候,二人把这个消息告诉了孔子,由此引出了孔子和两位弟子的对话。 四、熟读课文 1.放课文朗读录音或朗读条件好的教师范读。(一遍) ①要求学生注意字的读音,没听清读音的字画出来。 ②进一步明确读音。 2.教师出示投影,以此检查读音掌握情况。 投影 下列加点字的读音全正确的一项是 A 颛臾 (zhuān xū) 虎兕(sì)出于柙(xi) 社稷(jì)之臣 则将焉用彼相(xiāng)矣 B 颛臾 (chuǎn yū) 虎兕(shì)出于柙(xiá) 社稷(sù)之臣 则将焉用彼相(xiāng)矣 C 颛臾 (zhuān yú) 虎兕(sì)出于柙(xiá) 社稷(jì)之臣 则将焉用彼相(xiàng)矣 D 颛臾 (zhuān yú) 虎兕(shì)出于柙(jiá) 社稷(sù)之臣 则将焉用彼相(xiāng)矣 3.叫2~3名学生分别朗读,师生如发现读音错误问题及时纠正。 4.分组朗读 5.全班齐读。 6.要求学生各自结合课文注释朗读,大致疏通文意。 (学生分成若干学习小组,将自己结合注释读课文时遇到的问题向本组同学提问,学生自行解决) 7.学生再次齐读课文。 五、布置作业 进一步熟读课文,并理解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指导学生理清思路,理解课文,背诵课文;并进行朗读提示 [教学步骤]一、教师检查熟读课文情况 1.全班同学齐读课文。 2.采用分段进行法,检查学生结合注释能大致疏通文意的情况,一学生读一遍,另一学生翻译一遍,其他同学补充纠正。 二、指导学生理清思路,理解课文,背诵课文(分段进行,教师可稍作朗读提示) “季氏将伐颛臾”,孔子和两位学生的对话就在这样的背景下展开了。 提问:当孔子从两位学生那儿听到这个消息时,他的态度是什么?他列举了哪几条理由来表明自己的态度? 学生思考,并要求学生用序号把理由标出来。 明确:当听到这个消息时,孔子勃然大怒,由此,也引出孔子和两位学生的第一次对话。他责怪冉有:“求!无乃尔是过与?”理由是:“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 也就是说,孔子反对讨伐,理由有三: 反对 ①颛臾是先王所封之国 不可伐 义正词严 讨伐 ②颛臾在鲁国境内 不必伐 不容置辩 理由 ③颛臾与季氏同为社稷之臣 无劝伐 教师对本段作朗读提示:由以上分析,我们读这一段时注意“季氏将伐颛臾”是陈述语气,应读得平稳一些,后面一定要把孔子责怪冉有的语气和反对讨伐的鲜明态度读出来。重读“求!无乃尔是过与?”中的“求”“过”,下文三条理由读时应高昂、急促些,尤其要加重“何以伐为”的反问语气。 教师放本段录音。 学生若干名朗读并背诵。 全班同学背第一段。 孔子不仅反对讨伐颛臾,而且认为冉有和季路对此事有责任。当即对冉有的辩解予以反驳,这是孔子和两位学生的第二次对话。 提问:孔子在反驳时,引用了哪些话,又用了哪些比喻?要求学生画出来。 明确:引用:“周任有言曰:‘陈力就列,不能者止。’”比喻:“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 提问:引用和比喻要说明什么问题? 学生讨论。(以前后桌为一组,选一代表发言) 明确:引用说明冉有、季路在季氏门下,却不能对季氏伐颛臾进行有效的阻止,如果一个臣子不能尽自己的职责,宁可辞去职务。 “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的比喻中“危”“颠”意指季氏,冉有、季路意指“不持”“不扶”之相,既然“危”“颠”而“不持”“不扶”,要“相”有什么用呢?“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的比喻中,“虎兕”喻季氏对颛臾动武,“龟玉”喻颛臾将要被毁灭,这样的话,看“虎兕”的人——冉有、季路不是有责任了吗? 因此,引用和形象的比喻,是要指出冉有和季路应认识到自己没有尽职劲责。 教师对本段作朗读提示:“冉有曰:‘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这是冉有的推托辞,语速不能过快;孔子的话中“求”“是谁之过与?”应加重语气,口气坚决而又委婉。 放本段录音。学生若干名朗读、背诵。 全班同学齐背第二段。 当冉有再一次危自己找借口开脱责任时,又遭到孔子的驳斥,这是孔子和两位学生的第三次对话,并正面提出了自己的主张。 提问:孔子的主张是什么呢? 学生思考并回答。 明确:孔子的正面主张也就是他治国安邦的原则:“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 提问:这几句话表明孔子的基本政治主张的内容是什么?具体解释一下。 学生讨论。(前后桌互相交流自己的看法) 明确:表明了对内创造平等、安定的政治局面,使人民安居乐业;对外加强文教德化,使外邦异族归附。但冉有和季路却违背了这些原则。 提问:哪些话说明二人违背了这些原则。 明确:“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某动干戈于邦内。” 提问:通过分析,孔子认为季氏当前之“忧”是什么? 明确:“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 孔子在此一针见血地指出了季氏伐颛臾地实质,最终目的是要篡夺鲁国的政权。此句后来衍变为成语“祸起萧墙”,喻内部发生争斗并产生严重后果,沿用至今。 教师对本段作朗读提示:孔子曰:“求!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中“求”第三次被孔子直呼,同样应加重语气,且要把孔子这句话的紧张严肃语气读出来。孔子在表明自己主张时的几句,应读得情绪激昂。 放本段录音。学生若干名朗读、背诵。 全班同学齐背第三段。 教师指导学生通过板书总结回顾本节课所讲的内容,归纳出孔子是一个爱国爱民、目光深远的政治家,并加强背诵。通过朗读提示明确本文的语言特点:在言行的记录中能绘声绘色,刻画人物的神态和气质。 全班同学背诵全文。 三、布置作业 熟背课文,做练习三。 ★第三课时 [教学要点]做阅读训练,总结文言知识,对全文进行小结。 [教学步骤]一、检查复习背诵。 抽查2~3名同学背诵。 二、阅读训练 提供下列材料给学生,教师适当解释其中难懂的词句,让学生拿课文和材料比较阅读,从而进一步了解孔子的政治思想,以突破本文的难点。 投影: 材料1: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论语·为政》) 材料2: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论语·为政》) 材料1:注释 北辰:北极星。 共:同“拱”,环抱,环绕。 [译文]用道德来治理国政,自己便会像北极星一般,在一定的位置上,别的星辰都环绕着它。 材料2:注释 道:引导。 格:亲近 归附之义。 [译文]用政法来导引他们,使用刑罚来整顿他们,人民只是暂时地免于罪过,却没有廉耻之心;如果用道德引导他们,用礼教来整顿他们,人民不但有廉耻之心,而且人心归服。 要求结合课文比较,进一步明确孔子的主要政治思想。 学生讨论、发言。 明确:课文和两则材料结合起来分析,可归纳出孔的主要政治思想是:修文德,以德报人,反对法治,主张礼治,反对武力征伐。 三、分类归纳总结文言知识 1.词类活用 找出下列句子中活用的词语,并说明活用的情况。 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 答案:来、安,使动用法 2.特殊句式 翻译下列句子,并注意加点词的用法。 ①无乃尔是过与 ②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 答案:①恐怕该责备你吧! ②这是国家的臣属,为什么要攻打它呢? 3.一词多义,结合完成练习三 资料显示(投影或多媒体) 1.是 例句 出处 释义 世无孔子,谁能定是非之真 正确,与“非”相对 是社稷之臣,何以伐为 《季氏将伐颛臾》 这 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 《木兰诗》 判断词,是 2.疾 例句 出处 释义 君有疾在腠理,不治恐将深 《扁鹊见蔡桓公》 病 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季氏将伐颛臾》 厌恶、痛恨 老臣病足,曾不能疾走 《触龙说赵太后》 快、急速 会长老,问之民所疾苦 《西门豹治邺》 疾苦、痛苦 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劝学》 强 庞涓恐其贤于己,疾之 《史记·孙膑传》 妒忌 3.止 例句 出处 释义 陈力就列,不能止者 《季氏将伐颛臾》 停止 河曲智叟笑止之曰 《愚公移山》 禁止、阻止 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 《狼》 只是、仅仅 4.见 例句 出处 释义 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 《木兰诗》 看见 曹刿请见 《曹刿论战》 召见 冉有、季路见于孔子曰 《季氏将伐颛臾》 拜见、偈见 秦诚恐不可得,徒见欺 《廉颇蔺相如列传》 表被动,相当于“被” 风吹草低见牛羊 《敕勒歌》 xiàn,出现 谡大笑曰:“汝真女子之见!” 《失街亭》 见解、见识 5.过 例句 出处 释义 臣请缚一人过王而行 《晏子使楚》 走过、经过 过犹不及 《论语·先进》 超过 以其境为清,不可久居 《小石潭记》 过分、过于 是谁之过与 《季氏将伐颛臾》 错误、过失(名) 无乃尔是过与 《季氏将伐颛臾》 责备 且尔言过矣 《季氏将伐颛臾》 错(形) 故尝与过宋将军 《大铁椎传》 拜访、访问 三、小结 同学们,我们学习《论语》,不仅学习了其中的一些文言知识,还了解了孔子的政治思想。修文德,以德服人,反对谋动干戈进行武力征伐,在内部创造一个平等、安定的政治局面,使人民安居乐业。这种思想不照样适用于我们今天吗?我们现在正处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同样需要一个安定、和平的政治局面。因此,我们应刻苦学习,掌握知识,为创造一个长期安定、和平的政治局而努力。 四、布置作业 预习《寡人之于国也》 [板书设计] 季氏 第一次对话:阐述反对讨伐的三条理由 将伐 孔子 颛臾 第二次对话:指出两位学生没有尽职尽责 爱国爱民 [三次 目光深邃 对话] 第三次对话:正面提出自己的政治主张 的政治家 [延伸阅读]阅读《读本》中的《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完成下列题目。 1.孔子为什么笑子路?文章描写的孔子是怎样的一个形象? 2.四位学生的性格各是什么? 3.从中进一步体会《论语》通过记录言行,刻画人物神态和性格的语言特点。 |
·语文课件下载
| |||
『点此察看与本文相关的其它文章』『相关课件』『相关教学视频|音像素材』 | ||||
【上一篇】【下一篇】【教师投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