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该不该给偏才“开绿灯” |
||||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 教育新闻 → 手机版 | ||||
北京青年报 2003-04-21 从今年开始,全国30所高校首次拥有了5%的自主招生权。有消息说,上海复旦大学的招生,开始放所谓“怪才”、“偏才”们一条出路:一些诸如满舟、韩寒之类的被传统意义上的招生标准拒之门外的人才,进入复旦大学有了特殊的“绿色通道”。 据报载,复旦大学今年计划招生3400人左右,与去年的招生计划持平。按照5%的自主选拔录取额度计算,就是170人左右。这其中包括体育、文艺类特长生约100多人,剩下的70多人主要由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能够体现学校特色专业的特长生,由于不少理科专业可以通过奥林匹克竞赛成绩选拔优秀学生,而文科专业则很难通过类似途径选拔特长生,所以,这部分名额将保证一定的文科学生被选拔到。第二部分是综合表现优秀的“尖子生”。第三部分就是传统眼光中所谓的“偏才”、“怪才”等。对后一种人的选拔录取有何依据?其他高校的自主招生是否会效仿…… “破格”录取可行性有多大 对于复旦大学在个性化人才录取上的特殊政策,北京师范大学哲学系教授朱红文先生在对其突破性探索表示钦佩之余,对其可行性提出了一些看法。他说,让每个人得其所能的个性化发展,根本前提是现有教育体制的改革。而教育体制的形成和变化是有其客观因素的。 今天教育改革的艰难,反映出这种改革的空间的局促。因此,我们不能不面对一些沉重的话题,比如,教育资源的分配与教育公正问题。 在教育资源还不太丰富,教育结构还比较单一的历史条件下,分配教育资源的标准,应该是可预期的学生对社会的贡献,也就是学生的能力。这种能力的客观测度标准又是什么呢?考试无疑是最有效、最客观的标准之一。与考试相比,人们更担心的是权力的交易和操控。作为恢复高考制度以后成长的一批人来说,我们对于公平、客观的考试,心存感激。因此,在教育模式、考试方法的选择中,既要有积极探索、大胆改革的精神,又要有严肃认真的态度。 当然,我们也承认,以往的应试教育模式、由高考一锤定音的录取方式,的确不利于学生的身心发展,特别是可能把一些个性化的学生排斥在大学门外。但在教育体制不变的前提下,任何尝试和探索都给人一种“夹缝”中求生存的“悲壮”的感觉,很难形成“星火燎原”之势。 王海也说,给个性化学生一条特殊出路,对于他们来说自然是一个福音,只是各大学均有明确的招生标准,我不知他们的选拔细则是什么?评判的标准是公开、公平和科学的吗?类似满舟、韩寒之类的学生引起关注是得到了媒体的青睐,而其他类似的学生倘若没有媒体报道是否依然可以获得和满舟、韩寒之类一样的机会? 他还说,高校人才的选拔直接影响学生的命运,应该是非常严肃和认真的事情。在一定意义上甚至可以说它是一柄双刃剑。应该尽快给所有的专长生一个公开的统一的标准,让学校通过标准而不是通过媒体来发掘真正的专长生。他甚至希望,在将来的某一天,他自己也可以作为专长生走进大学校园。 自主招生“偏向”综合素质 据悉,北大、清华等高校的自主招生方案已经公布,北大今年计划自主招生50人左右,清华初步认定150名学生为自主招生的后备人选。 清华的自主招生将经指定的中学推荐、并由清华考核测试后,可定为“自主选拔录取”认定人选。清华还成立了由职能部门、纪检部门和专职教师组成的专家组,对考生进行面试考核。自主招生认定结果,经招办报校招生领导小组审批通过后,入选考生名单须向考生所在中学公布,并报生源所在省级招生考试机构备案。 北大规定高考成绩达到北大在当地录取线下20分以内的将予以正常录取。自主招生的应届高中毕业生须具备下列条件之一:学习综合成绩特别突出者;具有超常的创新和实践能力,在科技创新方面取得优异成绩者;在文学、艺术等方面具有特殊才能者;思想道德品质有优秀表现者;其他具有特殊才能者。学生需提出书面申请,由中学校长书面推荐,北大组织专家经初审确定候选人,然后进行文化课考核,专家组再对候选人进行面试答辩,最后人选要经过公示。 在谈到保送生的政策时,北大招办有关负责人称,对那些在某一领域特别有专长的学生,北大将按照特长生考试招生。他还特别强调,对北大来说,还是比较重视学生的综合素质,在学习成绩满足要求的基础之上,北大愿意招收一些综合素质高的学生,以便与北大现在正在进行的教学改革相适应。 中国人民大学已向北京、天津、河北等9省市的59所中学下达了自主招生计划,学校将组成招生工作领导小组,予以资格审查及面试。然后根据相关结果,确定自主招生对象。 复旦大学孙莱祥副校长告诉记者,上海今年还推出了给15所中学校长每人一个推荐名额的制度。这15个被推荐学生要通过高考并高出上海重点大学录取分数线40—50分,然后由所在中学校长经过对学生全面综合评价,代表一种导向推荐给名校。 孙校长说,这种尝试代表了一种选拔人才的标准,已由原来的一考定终身改为高考加综合评价的方式,对人才的选拔更加科学。 个性化人才不应排除在教育体系外 徐宏波是上海复旦大学招生办公室副主任,这几年,他经手了这些个性化学生的录取工作。他告诉记者,从严格意义上讲,复旦给所谓“偏才”、“怪才”们开通“绿色通道”,与今年高校刚刚拥有的5%自主招生权之间没有必然的联系。事实上,从3年前开始,他们便在探索一条给一部分如韩寒、满舟之类在某一方面有特殊专长,但如参加硬性高考基本肯定会落榜的考生一条“特殊通道”的尝试。 众所周知,韩寒以写作著称。但他的一些基础课却以“7门功课挂红灯”的形式不能过关。满舟,在计算机网络安全方面极具天赋,但他的许多基础课却成绩平平。按照常规的教育途径,这些人参加高考基本肯定会落榜。在这种情况下,是按传统的考试规则将这些人拒之于高校门外,还是给这些特殊的人才一条特殊的成材“通道”?就引起了复旦人的关注。 学校领导研究认为,作为一个教育机构,尽其所能地“不拘一格选人才”,应是自己尝试改革的方向之一。既然是特殊的人才,就应根据这些人才的特殊性,创造一种特殊的考试或选拔方式,让这些人能够因此有一条有异于常人的特殊“通道”。于是,复旦依据这些人提供的相关材料,专门找相关专家出题、面试、答辩……在经过一系列严格的把关和测评之后,报经教育部有关部门批准,前年,他们以保送生的名义,将有计算机专长的满舟,录取到计算机专业;去年,又将在文物鉴定和收藏方面有特殊天赋的徐姓学生录取到文博系。 徐老师对记者说,一所综合性大学的多元性非常重要,不应将个性化人才排除在教育体系之外。 清华对钱钟书的“破格”启发了复旦 孙莱祥教授是复旦大学主管教学的副校长,据说,给偏才们的特殊“通道”就源自于他的动议。谈到由何构想到要给这些人特殊政策,孙校长告诉记者,是受当初清华对钱钟书的宽容政策的启示。孙校长说:“众所周知,当年钱钟书是以数学成绩不及格的身份进入清华的,如果清华不对其‘破格’,他可能一辈子都进不了大学的门。” 他说,在当前,高考无疑是最好的测试学生水平的方式,能由此进入复旦的,恐怕将来都会是栋梁之才。但应该看到,确有一部分有特殊才能的人,按现有的考试规则,就是要被排斥到大学校门之外的,因此,是否能按“不拘一格选人才”的方式,为这些人开创一条特殊的成材之路,就成了摆在他们面前的问题。他说:“我始终认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些特殊人才,都是在某一学科小有专长、近于痴迷的人。2000年,高校开始探讨创新人才的培养问题,我认为这些特殊人才,正是在某方面有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人。因此,就竭力为他们开创一条特殊的通道。” 孙校长坦言,现在摆在他们面前的是,把这些特殊的学生招进来了,又该如何根据他们的特殊性,特殊设置课程、配备导师,因为一些人的基础较差,不能很好地适应常规的课程,他们正在尝试如何让这些人有相应宽松的、适宜的成才环境。 谈到这部分学生的来源,孙校长说目前他们主要是依据媒体的报道,而且前两年都是上海本土的一些生源。今年,到目前为止,他们还没有确定的人选。他介绍说,前两年,由于没有自主招生的政策,所以他们请示教育部特批了这些人以保送生的名义被录取(根据规定,保送生的资格认定,应是在全国数、物、化、计等奥赛中获省市一等奖以上的人)。今年,由于有了5%的自主招生权,(但其前提是必须参加高考,必须达到相关的录取分数线),对这部分有特殊才能的人,他们准备采取“双管齐下”的方式,首先要达到第一本科分数线的基本要求(否则进来后,也会念得比较吃力);对另一些确有专才,又不适宜高考的人,再按原来试点的途径,作为保送生的“个案”处理。 为特殊人才“开绿灯”是文明的标志 在某一方面也可称之为“偏才”或“怪才”的王海,在得知复旦为这些有专长的人士开通“绿色通道”后,很是兴奋,他认为,给怪才偏才一条出路是一个让人振奋的信号,也许这是中国高校人才选拔机制改革的一个开端。 他说,据我所知,在一些发达国家,高校并不是用高考的方式一锤定音。学生中学时的成绩、参加各项活动的表现、特长、教师的推荐信等都是大学录取可参考的因素之一;换句话说,是该生的综合因素,决定了他是否被录取。我们的高考改革,也应朝着这个方向努力,对学生的评价不能仅凭高考一试,而应对他做出综合的评价。否则有些专门的人才就会被拒之在高校大门之外,而恰恰这一部分人,由于他的专长,可能将来会在某些方面有所贡献。 曾以《教育的理想和信念》一书在社会上引发了人们对教育理念的深层关注的肖川博士,也称许能给一些独特的人以特殊政策,是一个社会走向文明的标志,因为它能给所有的人以机会。 他说,复旦此举能够比较公正地对待较为独特的人;而从一定意义上看,一个人只有“独特”才能够“可持续”发展。过去传统社会过于强求“一律”的原则,而对人的独特性尊重不够,没有宽容的环境。 比如,我们过去所有的社会评价,包括高考在内,都是过于强调“公平”,标准过于窄化,使得所有人必须削足适履去迁就,而忽视了能够成为杰出人才的人,往往需要有一种独特的表现空间。因此,千篇一律的政策不利于各类人才的成长。 从另一个角度讲,特别独特的人只有一个很小的概率分布,换句话说,社会并不会因对这类特殊的人“开绿灯”而破坏整个社会公平、公正的法则。否则,就会丧失这一部分特殊人才的社会价值。 |
·语文课件下载
| |||
『点此察看与本文相关的其它文章』『相关课件』『相关教学视频|音像素材』 | ||||
【上一篇】【下一篇】【教师投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