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忆江南”在《荷塘月色》中的地位(教师中心稿)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教学文摘备课资料 手机版


  珠海市第三中等职业学校   李承柏   邮编519070

在《荷塘月色》中,朱自清先生继荷塘美景的描写绝笔之后,又专门有一段对江南采莲习俗的描绘(是为“忆江南”)。这段文字一直以来都不为选编者和欣赏者所看重,甚至连部分段落都被中学教材拒之门外。好在近几年为还《荷塘月色》的本来面目,才得以重见天日。笔者认为,“忆江南”段落,绝非可有可无,也不是作者随意为之,她存在于这篇精美的散文中,应是作者之苦心孤诣,无论是从结构意义,从美学情趣,还是从作者的思想层面上分析,都有着十分重要的价值。

一、相得益彰,相映成趣的结构意义

“朱自清先生的散文有极严密的结构。……每篇的布局都十分完整,和谐,虽每每信笔所之,却浑然一体”①。《荷塘月色》的结构突出的体现了这一特色,在《荷塘月色》中,“忆江南”段落则是它的一个重要的有机组成部分,是最具生命意识和社会意识也最有结构内涵的一部分。这部分是作者独具匠心的安排,他的结构意义不可忽视。我们可以把《荷塘月色》按照对清华园荷塘的描画和对江南采莲的联想并列起来,不难看出,前者是实,后者是虚,前者是现实,后者是梦幻,前者是信目极赏,后者是驰骋想象。作者有意识地把荷塘景与江南景比较,把现实和青年生活对比,把孤独寂寞和自由欢悦对比,在对比过程中展示情感的态度,打开灵魂和思想的窗户。二者在结构上彼此呼应,互为双璧,使文章表现更丰厚,行文更有起伏,更具层次性,使结构避免了平淡和单一,富有形神合一的立体空间感而更臻精妙,从而使文章更能突现意象的丰美和思想的深度。我们还可以进一步形象的把《荷塘月色》比做一首小提琴协奏曲,音乐便这样展开:序曲——第一乐章(荷塘月色)——第二乐章(忆江南)——尾声。显而而见,第二乐章即“忆江南”是主旋律,是把音乐情感推向高潮的结构部分,它与第一乐章内涵各不相同而又共同构织成音乐的主题和抒情意象系统。在结构上相得益彰、相映成趣而各领风骚。如果忽视了这段“忆江南”文字,甚或删掉,作者的创作本意和理想的心域也将一并被抛弃而得不到抒发,结构的肤浅单调,苍白无力自不必待言了。

二、意象丰满、物景清丽的美学价值

从意境上分析,“忆江南”以其欢快明丽的画面,在全文中有夺目之势。作者通过丰富的想象和如诗的描画,展示了超俗的审美情趣和浓丽清纯的丰满意象。他运用“蒙太奇”的手法,从快乐的蝉声蛙声移情到过去的江南,铺开采莲画卷。首先通过白描手法拉开采莲的序幕,把读者带到一个“风流”“热闹”的季节。江南八月,清风拂面,荷花飘香,少男少女荡游船,唱艳歌;亭亭翠荷,灼灼芙蓉,意态万方;英俊少年,明丽淑女,情态千种,乘鹢首彩船,束素腰拥碧裙,时而依船采菱,时而清歌传情,时而嬉水流连,时而“交传羽杯”,——转眼又到了秋天,一位纯情少女撑着莲船,寻西湖南塘旧梦,莲叶拂面,荷香入怀,她低眉信手,心中是喜是忧是甜是嗔,说不清道不明,他静静地等待心上人的到来。作者熟练地通过电影手段,运用全景式、特写式等艺术技巧,让“江南水乡景”“妖童媛女”,“鹢首游舟”,“盈盈荷瓣”,“田田莲叶”,等美字意象,有声有色、传情传神地活动起来。既丰富了文章的内涵又增添了无限的美感,使文章自始至终都洋溢浓郁的美的色彩。如果说清华园荷塘所展示的是朦胧美,那么忆江南所展示的是清纯美和动态美。他又象一个技艺高超的剪接师,运用洗练的剪接方式,将千百年来所反复演绎的“采莲”民俗剧裁度得自然得体,天衣无缝。将自己记忆中的朦胧,通过前人的诗赋清晰再现,借古人诗赋(梁武帝《采莲赋》)浇自己心中之块垒,倘若疏忽这段文字,那富有诗情画意的江南绝胜,自由欢快之趣,在读者心中根本无什么印记可言了,文章在美学意义上也就大为逊色了。

三、渴求自由又隐曲委婉的思想轨迹

朱自清先生作《荷塘月色》主要是“抒发他那企求暂时超脱现实而又排遣不了的无可奈何的矛盾,复杂的思想感情,他借洒满洁白月光的清荷抒怀,幻想能找到象‘另一世界’的清净乐土,以此表示对当时黑暗而污秽的社会现实的不满,作消极反抗。”②笔者认同这一灼见。但同时必须指出这段文字也同样忽视了作者联想江南的意义。准确地说应该是朱先生不仅“借洒满洁白月胱的清荷抒怀,同时还借对自由江南采莲生活的向往来抒怀”。我们要清楚地看到,当时作者是因蒋介石背叛革命越来越找不到出路,“如置身风雨沉沉的夜中,四顾茫然”③,“心理才颇不宁静”。但因为有“妻子儿女一家人,都指望着我生活”(朱自清语)的顾虑而又不敢作正面对抗,于是只好通过日日走过的荷塘来排解苦闷。静淡朦胧的荷塘月色,确实给他带来了愉悦,但那只是极为短暂有限的时间和空间的淡淡喜悦,有如“带着镣铐跳舞”的沉重感,他的心病根本无法医治,恰时又听到了热闹的蝉声蛙声,这时作者从心底发出一了声长叹:“热闹的是他们,我什么都没有。”言其处境在鸣蛙燥蝉之。这一特殊刺耳的声符,将作者整个如镜心境打碎,那种似梦似幻的朦胧之景打碎,他意识到眼前的荷景尽管美,但也有着美丽的遗憾,只有江南无忧无虑的千年同欢的“南塘彩莲”才是无限的自由,那是一种没有任何精神羁绊的自由,一种真正追寻和向往的生活。因而他再次显现出烦闷和不安。但他的所谓“暂时的超然”所谓“中和主义”④,又使他不能有鲁迅式的激愤,也不敢有郭沫若式的直率,许多不快想发泄又没有勇气,只有将烦闷与苦恼,深埋心底,将愿望化为幻想和回忆,“忆江南”便是在这种隐曲委婉的心境下的思想情感的自然流动。作者曲径通幽,不凿痕迹,一借《采莲赋》,二借《西洲曲》,把一个江南自由美景写活写透。在陶醉和超然中印出一句哲理:幻想或回忆往往是对现实的不满足。从而揭开了文章最深刻最有价值的思想层面,即对现实社会的彻底否定的内涵。

参考文献:

注①屈毓秀《试论朱自清和他的创作》

②戴相嘉《就〈荷塘月色〉备课一得求教叶老》1986年第5期《语文教学》

③陈竹隐《忆佩弦》

④陈竹隐《忆佩弦》

相关链接:备课资料

·语文课件下载
·语文视频下载
·语文试题下载

·语文备课中心






点此察看与本文相关的其它文章』『相关课件』『相关教学视频|音像素材


上一篇】【下一篇教师投稿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微信:139588899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