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鹂》教学设计(教师中心稿) |
||||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 语文教案 → 教学设计 手机版 | ||||
《 黄 鹂 》 江苏省江阴高级中学 郁洪千 2 0 0 0年1 2月5日 教学目的 1.理解课文蕴含的哲理。 2.品味、学习本文精彩的语言。 3.培养学生自主、合作和探究学习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蕴含的哲理 教学难点 文中插入海鸥这一材料的用意 教学设想 1.事先了解常州北郊中学的校园环境,由环境导入,以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 2.本文的内容并不艰深,因此,当较多地让学生自主探讨,自主学习。 教学过程及主要内容 一、导入课文 第一次认识北郊中学的同学,很高兴。因为原来我工作的江阴青阳中学,是与你们学校同一年验收省重点中学的,应该说我与北郊中学还有点缘份;其二,昨天我到你们的校园走了一趟——我看到了柳树,她虽然叶已落了,色也褪了,但看到他,我还是想起了柳絮飘飞的情景,我想:春天,柳树下会飘飞着的一首首优美的诗;我还看到了花,她们虽已经枯萎了,但从枯叶中我还是读到了她们争奇斗艳的风姿,我想:春天,他们的枝头会绽放着一支支动人的歌。 不过,有一个问题却困扰着我——一个普通的校园,为什么给人一种惬意和舒畅的感觉呢?不知道大家能不能告诉我什么。 不管能不能找到答案,有机会和大家共同探讨一篇课文,是很开心的事。今天我们要研讨的课文是——黄鹂,她还有一个很美的名字——黄莺,本文的作者是孙犁。 二、引用诗句 引导:你们学过哪些写黄鹂的诗句? 回忆后,导入——在我的心里,下列诗句是写黄鹂的佳句。出示下列投影 1.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唐·杜 甫《绝句》 2.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唐·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3.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唐·杜 牧《江南春绝句》 4.池上碧苔三四点,叶底黄鹂一两声,日长飞絮轻。 宋·晏 殊《破阵子》 思考:这些诗中的黄鹂的生活状态怎样?你是从哪些词中读出来的? 明确——生活得自由欢畅,可以从“鸣”、“争”、“啼”、“一两声”等词中感受到。 探究:作者把生活得自由欢畅的黄鹂放到了一个怎样的背景中去写的? 明确——美丽的春景之中,可以从“翠柳”、“暖树”、“绿映红”、“日长飞絮轻”等语句中感受到。 总结:读着这样的诗句,我们读者感受到的是美,一种景物一体的和谐之美。下面我们来研究今天要学的课文,看看文中的黄鹂和生存环境和生活状态。 三、研读课文 要求:快速浏览课文,在文中标注出表现黄鹂的生存环境和形色神态的语句。 出示下列投影 地 点 生 存 环 境 形 色 神 态 1.学生自由交流。 2.讨论、小结有关黄鹂的材料,按照“地点”——“生存环境”——“形色神态”的顺序完成表格。 地 点 生 存 环 境 形 色 神 态 阜 平 丛林、阳光 尖利啼叫、迅若流星、金色羽毛 青 岛 林林深密幽静 追逐逗闹 枪口之下 一去不返 鸟 市 玩弄之中 焦黄羽毛、凄惨 江 南 湖光山色、密柳长堤、茂林修竹、桑田苇泊 全部美丽 3.引导:请大家他细研讨一下这五幅画面,按一定的标准分类,分类后你可以得出怎样的结论? 总结:我们不妨大胆地设想:假如文章只有这样五幅画面,那么,从分类中我们可以看出,黄鹂生存环境不同,呈现出的形色神态也截然不同。作者写作此文要表现怎样的主旨? 讨论得出:呼吁为黄鹂创设优美和谐的生活环境。(直接表露这一主旨的是§22和§23段,齐读!!) 4.引导:至此,我们来想想,作者为什么要在写黄鹂时插入关于海鸥的一段材料。 讨论得出:这是类比,因为黄鹂曾有过与海鸥完全相同的生活遭遇。 5.引导:可是,文章并没有到23节就结束,请大家齐读§24和§25,看看对本文的主旨有没有新的认识。 讨论后总结:呼唤为各种美的事物创设优美和谐的生活环境。读到这里,我们懂了,文中的黄鹂,是美的事物的象征。 四、阅读方法指导 到这里,我们还只是注重了文学作品本身,基本上没有考虑作品以外的因素。这种品文体情的过程,称为主观性阅读。 投影下列资料: 主观性阅读——只是注重了文学作品本身,基本上没有考虑作品以外的因素。(即“品文体情”) 而读文学作品,单单品文体情是不够的,还要考虑作者的生活经历、作品的写作背景等因素,这种知人论世的过程,我们称之为实证性阅读。 投影下列资料: 实证性阅读——既考虑作品,又特别注重作品的写作背景等因素的阅读。(即“知人论世”) 1.引导:下面我们来了解一下作者和写作背景,看看这以后对文章的主旨有没有新的认识。 投影下列材料: 作 者 介 绍 孙犁(1913——),原名孙树勋,现、当代作家。他的《荷花淀》、《嘱咐》等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的名篇,也是“荷花淀派”的主要代表作,1956年写完《铁木前传》后,他因病再也不写小说了。 本文写于1962年,其时孙犁49岁。 知人论世 ● 目前为文,总是思前想后,顾虑重重,环境越来越“宽松”,人对人越来越“宽容”,创作越来越“自由”,周围的呼声越来越高,我却对写东西越来越感受到困难,没有意思,甚至厌倦了。 ——孙 犁《 文 虑 》 ● 政治斗争的形势,也有变化。上层建筑领域,进入了多事之秋,不少人跌落下来,作家是脆弱的,也是敏感的。他兢兢业业,唯恐有什么过失,引来大的灾难。 ——孙 犁《说赵树理》 2.引导:读完这两段文字,联系文中黄鹂的遭遇,看看作者还有怎样的寄寓呢? 讨论得出:作者还在呼唤要为一切的人才发挥出他们的极致而创设一个优美和谐的生活环境。读到这里,我们更应该知道,这篇文章中的黄鹂还可以看作是人才的象征、艺术的象征。 五、总结 通过讨论,我们明确了,在这篇文章中,作者紧扣黄鹂的生活环境和形色神态间的关系,告诉人们:景物一体的和谐,是事物达到美的极致的前提。 从美学角度看,和谐是一种极致的美——黄鹂与环境是这样,我想:昨天我所看到北郊中学的美也是如此。当然比这种自然的极致更美的是创造极致的人。 附:板书设计 黄 鹂 孙 犁 美的事物 象 有了优美的环境, 黄 鹂 一切人才 征 才能发挥到极致。 艺 术 |
·语文课件下载
| |||
『点此察看与本文相关的其它文章』『相关课件』『相关教学视频|音像素材』 | ||||
【上一篇】【下一篇】【教师投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