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擦黑板也要领报酬 深圳某中学做法起争议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教育新闻 手机版


                            2003-04-02   信息时报

   话题背景

   日前,有媒体报道深圳一所中学拟将市场机制引入班级管理,并出台了专门的管理规定:学生学习成绩优秀、进步分别可以得到不同数额的奖金;全班在校园内的卫生包干区以每月100元的价格承包给经济困难的学生;班里如扫地、擦黑板的值日工作,以每月30元的价格拍卖给学生做;上课迟到要罚款……学生每个月根据自己的实际表现找班长领“工资”。这些奖罚制度的启动资金由学生家长自愿赞助,加上班里卖旧报纸的钱组成。

  该校的做法引起广州市家长、老师和教育专家的广泛关注。记者在采访中发现,绝大部分广州家长对深圳这所学校的做法表示支持,认为可以培养学生的经济头脑、理财意识;而老师、校长们则对此表示反对,认为这是教育简单化的表现,学校应该教育学生有集体意识,学会承担责任,关注公益事业,而不应该靠金钱刺激学生。教育专家对此也表示,学生存在个体差异,此举即使作为尝试也需谨慎,值得探讨。

  □观点交锋

  赞成

  有利于培养孩子经济头脑

  受访人:王女士

  单位:广州市某商务中心

  我觉得该学校的做法是好事,学校给孩子提供充分的实践机会,让他们自己把握对做一些事情的选择未尝不可。现在是经济时代,每个人都必须学会按劳取酬,即使学习雷锋也应该先填饱肚子。把市场机制引入班级管理,对学生进行一些适当的奖罚,这有利于培养孩子的经济头脑,让他们从小有经济概念。很多大企业家、大财团小时候都是这样被培养起来的。但学校同时也要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让孩子从小学会处理挣钱和乐于做公益事业这两方面的关系。

  这毕竟是学校制定的细则,实行的管理制度,不应该给家长增加经济负担。对于适当的捐资,如每个学期50元,作为家长还是可以接受的。此外,学生卖旧报纸、废品等的所得,作为奖励基金的一部分用来奖励他们自己,可以培养学生的勤俭意识。

  可以让孩子早些认识社会

  受访人:张先生

  单位:广州市某文具用品有限公司

  学校把市场机制引入班级管理,可以让学生正确认识金钱,培养理财意识,同时通过此约束自己的行为,提高学习质量,整顿课堂纪律、班级风貌,有何不可?以前,我们在学校都是讲奉献,学雷锋做好事,十分神圣,后来走上社会一接触发现,完全不是这么回事。学校的做法可以让孩子早些认识社会,缩短后来的适应期。

  并不是说对班级进行市场管理,就可以抛弃或忽视精神文明教育,两者可以并行不悖,关键是看老师怎么引导。深圳这所中学一学期也就总共奖励了同学们1000多元,如果一个班50多人,每人也就30多元,也不见得学生就会学坏,就会拜金。

  奖励基金可以由经济条件较好,又愿意支持教育发展的家长捐助,也可以由该校校友或社会上松散的社会团体捐助,资金去向必须有详细的记录和监督。

  反对

  此举是教育简单化的表现

  受访人:舒老师

  单位:广州市鹤鸣五巷小学

  用金钱刺激学生的做法不可取。中学生有中学生守则,日常行为规范,学校应该大力宣传和讲解如何遵守守则,规范学生们的思想。深圳某中学的做法是将守则丢在一边,把德育教育抛在一边。教育本来是公益事业,把市场管理机制引进学校,但不应该把市场经济引进校园。这种做法对顽皮的学生在某种程度上可能起到一定的约束作用,然而江山易改,本性难移。此举会引起学生一切向钱看,当班里的同学已经不满足于10元、20元这些小钱的时候,学校该怎么管理学生?以后无偿献血等公益活动、到敬老院进行的义工活动等怎么开展?学生走出学校,没有金钱激励是否不愿再做好事,甚至力所能及的份内事都不肯做?

  再说,学校引入市场机制管理班级,通过奖罚约束教育学生,班风明显转变,那老师就轻松了,不用耐心细致地进行思想教育了,这是一种教育简单化的表现。

  缺乏对公益事业的关爱

  受访人:杨建云

  单位:新港中路小学

  这种做法不应该在中小学里提倡。小学校引入这种管理机制,是一种急功近利的表现,学校的育人目标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学生,为学生日后成为合格优秀的劳动者打基础。学生在班集体里,需要互相帮助与合作,而在这种氛围下是培养不出学生的良好品质的,从小在这样的环境下熏陶、训练,长大后在特定的环境下需要他施予援助,他是否也要讲价钱?

  深圳某学校的这种做法表面效果显著,但他们是用金钱控制了学生,只见物质不见精神,如果一些学生家境富裕,根本不把这点小奖励看在眼里,学校还用什么办法约束他们?本来中、小学生的思想不完全成熟,是非分辨力弱,学校的教育导向再通过金钱的刺激和引诱,会有负面作用。这个社会不缺乏经济头脑和经济意识,而是缺乏对公益事业的关爱和无私付出。

  无助培养劳动和集体意识

  受访人:丁之境

  单位:广东实验中学

  学习是学生自己的事情,回答问题等都是学生进行学习活动的一种表现,像擦黑板、扫包干区等也是做学生应负的责任,应承担的义务。勤思、好问这种好品质不是用金钱奖励就能培养出来的。学校应该创造宽松的课堂环境,如果学生敢讲、愿讲才是成功的教育,而用金钱引诱学生才讲,那是失败的教育。学校应该教育学生学会承担一种社会责任,对自己负责,对社会负责,对他人负责。

  学生在学校做值日、打扫包干区卫生,是培养他们的劳动意识。金钱或许可以立竿见影,但没有长远的意义。学校应该教育孩子为绿化、美化校园和教室环境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大家一直都认为德育教育是高高在上,神圣的,超世俗的,这种想法是不对的。其实,德育教育是真实的,有用的,孩子从小受到良好、正确的德育教育,对其一生有决定性的影响。

  社会成员需要相互团结合作,不可能每件事情对每个成员都有利,做成一件事,总有人要吃点亏,或牺牲点什么。达到目的的教育方法有多种不同的形式,深圳某中学的做法,对于培养学生的劳动意识、集体意识没有实际意义。以后,学生干什么事都要先考虑利益,想自己能得到什么好处为做事前提,是一件很麻烦的事。以前,内地某城市曾出现过道德银行、学校给班干部发工资等事情,包括现在深圳某中学把市场机制引入班级管理,这样的教育方法都不妥当,也不会有长久的生命力。

  □专家视点

  精神和内心变化更重要

  受访人:王红副教授

  单位:华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教育管理系

  这种做法听起来匪夷所思。市场机制引入学校管理是可取的,但是事无巨细地渗透在班级管理的每一个角落则不可取。如果平时学校的卫生工作是请钟点工来做的,现在可以把这些位置拿出来,设成勤工俭学岗位,通过劳动形式资助在校的贫困学生。然而,诸如做值日、回答问题等班级正常的管理、教学活动与经济利益挂钩不可取。一个班集体,人人都需要尽自己的义务,共同维护班级的荣誉,深圳某中学的做法不利于培养学生的集体凝聚力。

  用金钱这种外驱动力,作为推动学生学习、维护正常班级秩序、卫生环境的主要手段,误导了学生的价值观念,把经济利益点无限放大不妥当,也是教育方法简单化的表现。思想教育有多种手段,如果只通过奖罚培养学生的经济头脑,那靠什么培养学生助人为乐、热爱集体等思想?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应该看它的长期效应,表面的班风发生变化并不重要,学生们的精神和他们内心发生的变化才是最重要的,也是最本质的。

  这种尝试仅是教育权宜之计

  受访者:陈冀京副所长

  单位:广州穗港澳青少年研究所

  由于我国传统的家庭教育方式存在某种缺陷,比如对孩子的生活起居大包大揽,服务太过周到,导致孩子根本没有机会动手干活,长此以往就造成了中小学生主动动手做事的欲望薄弱。深圳某中学的做法在国外的家庭教育中非常普及,比如,孩子通过帮助父亲修剪草坪,帮助社区分发报纸等而得到一定的金钱报酬,这种方式更多的是鼓励孩子,教育他们只有通过劳动才会有所获得,培养他们的独立意识和责任心,而不是培养他们讨价还价。深圳某学校的做法等于是补家庭教育欠缺的那一课,作为一种尝试,仅仅是教育的权宜之计。

  学校可以尝试通过一些做法,让学生体验到赚钱不容易,然而,在校园这个大集体中,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很大,不同性格的学生应该选择用不同的方法来教育,这就是提倡的因材施教。深圳某中学的这种尝试如果作为制度化的措施集体统一实行,就很难保证是否有积极效果,实在值得谨慎探讨和商榷。这种方式本身很容易产生误解,会有“好心办坏事”的结果。例如“将卫生包干区以100元的价格承包给经济困难的学生”,以后,扫包干区的同学可能会成为其他同学议论的话题,以伤害自尊去表达爱心的做法是错误的,这种“贴标签”的方式会让本已有自卑心理的贫困同学更难立足,弄不好还会给一些同学造成心理问题,带来交往上的障碍。

  学校应该通过每个同学的点滴付出,来培养他们的班集体荣誉感,有针对性地寻找教育的突破口,从小处引导,建设良好的校园文化。(本版撰文 本报记者 汤南 通讯员 陈穗 实习生 翁亮子 本版摄影 本报记者 巢晓)

相关链接:

·语文课件下载
·语文视频下载
·语文试题下载

·语文备课中心






点此察看与本文相关的其它文章』『相关课件』『相关教学视频|音像素材


上一篇】【下一篇教师投稿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微信:139588899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