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着走进孩子的心灵世界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教育新闻 手机版


                        中国教育报     2003-03-30     

 

编者的话 

  2月23日,本报一版刊登《新时期,我该怎样做母亲?》一文,引起了读者的强烈反响。许多读者纷纷来信、来电,畅谈自己的感想以及对目前家庭教育中存在的一些问题的看法。本报今日摘编部分来稿,同时请更多的读者关注这个话题,并积极参与讨论。 

  《新时期,我该怎样做母亲》一文中母亲所遇到的烦恼和困惑可能是许多家长都曾经历过的。文中那位父母说女儿“极爱撒谎”。其实,这位母亲以及所有的家长朋友都应该静下心来想一想,孩子为什么会撒谎?显然,孩子只有在做了错事时才有可能对父母撒谎。为什么呢?因为孩子怕受到伤害啊!面对父母声色俱厉的责问,步步紧逼的态势,他(她)只能选择隐瞒真相,以此来逃避惩罚,这种惩罚不仅仅是肉体上的,还可能是父母的言语给孩子的心灵带来的伤害。面对孩子犯下的错误,训斥和责难只会成为孩子撒谎的催化剂。 

  孩子是一本书,从童年到少年,从少年到青年,父母都在一页页往后翻,但要真正读懂它却十分不容易。为人父母者往往会发出这样的感叹:孩子越大,就越不了解他(她)。是呀,孩子小的时候,你处处以一个长者的身份指挥着孩子的一言一行,并不曾真正体会孩子的感受。当孩子渐渐长大,你将会和孩子越走越远,代沟也随之产生,从而难以把正确的思想和经验传递给孩子,导致教育的失败。但如果父母从一开始就能做到和孩子一起成长,用孩子的眼光看孩子,时刻保持一颗童心,那么,随着孩子的成长,你会发现,在孩子慢慢读懂这个世界的同时,你也慢慢地读懂了孩子这本书,走进了孩子的心灵世界。这时,你距离成功的父母也就越来越近了。 

  童心表现本真的人性,正确的教育,无不基于对人性的准确理解和把握。然而,当我们做了父母,以为自己成熟了,并用一双成熟的眼睛看孩子时,总觉得孩子太天真幼稚。殊不知,用世故的眼光看孩子,除了发现孩子的缺陷外,很难理解童心之真、鉴赏人性之美。父母必须能以孩子的眼光看待孩子,这是为人父母最重要的原则之一。在日常生活中,我们首先要站在孩子的立场上,设身处地体验孩子的真实感受,多一分对孩子的理解,少一分对孩子的训斥,只有这样,才能加强亲子之间的沟通,创造孩子成长的宽松氛围。 

  如果你依然拥有一颗童心,一种孩童的眼光,我为你高兴。如果你已经丢失了它,请努力把它找回来。童心的失而复得是一种人生的新境界。只有在这种境界里,你才可能走进孩子的心灵世界,成为孩子的心灵导师。(汤景) 

我是这样做母亲的 

  物质上的给予比不上一颗真诚的心,用心去和孩子沟通吧。 

  教育,不要忽视心理的、思想的教育。重才轻思想,就是悲剧的根源。读了《新时期,我该怎样做母亲?》一文,我深深感受到这位母亲的忧虑和迷茫,因为我也有两个类似的学生,我现在也正在想办法给她们“洗脑筋”,也有一定的成效。怎么样做新时期的母亲?我想以自己的经验略告一二。 

  第一,要注意言传身教。母亲在孩子心目中的形象高大与否,跟教育效果是成正比的。因为我非常爱看书,我4岁的儿子潜移默化,非常喜欢我买给他的书,见到字就问、就读,目前已经认识不少的字。现在我在电脑里打这篇文章,他就在旁边读,不懂就问,这种感觉真好。 

  第二,最好自己也“长不大”。孩子喜欢活泼幽默的母亲。在孩子面前,我们做母亲的,也应该是“孩子”。也玩也闹,孩子就把你当成无话不说的朋友了。为什么不少孩子喜欢一些外教,就是因为他们从里到外都像“孩子”,孩子能不喜欢“孩子”吗?特别是充满幽默感的“大孩子”。 

  第三,懂得情趣,懂得换花样跟孩子沟通。正面的谈话方式是可以的,但是,据我的经验,这样的沟通往往被家长演化为“说教”,结果只会让孩子觉得你嗦,觉得你烦,所以,多给他们讲故事,谈看法,论时事,在潜移默化中影响他们的思想,这很重要。沟通,还有一种方法,就是跟孩子共同读一本书,各拿一张纸,把看书的感觉和认识写下来,这种互相学习的感觉非常好,有心的母亲最好把这些读书笔记订起来,就是一份最珍贵的沟通痕迹。请记住给孩子写信。在这个快餐式、信息化的社会,写信已经被淡忘了,但我觉得这种传统的方式最能保存真情。短信息、邮件,终有一天会被删掉,只有书信是不受时间和地域的限制,可以反复随时体味。自从我的孩子诞生后,我就开始给他写信,把他的生活片断记录下来,把对他的期望写下来,当他能读书的时候,看到妈妈给他的这些信,他一定会觉得很珍贵。物质上的给予比不上一份真诚的心。(林美娟) 

理性对待孩子 

  多一些平和,少一些苛刻;多一些引导,少一些压力。 

  眼下,许多家长把大部分精力、物力、财力,都倾注在孩子身上。但是,不少家长的苦心最终未必都能获得预期的回报,有时候,孩子反而成了父母的心病。那么,如何对待孩子的成长呢?笔者认为: 

  一是家长对孩子要多一些平和,少一些苛刻,以平常心对待孩子的成长。父母都希望子女有出息、有作为。但是大千世界,芸芸众生,还是普通人占多数。如果家长不顾客观因素,而一味地高要求、高投入,其结果可能就是期望越高,失望越大。在孩子成长的问题上,家长不要给孩子过大的压力。 

  二是家长要遵循孩子的成长规律,切勿拔苗助长,无限加压。家长在给孩子选择教育时还要选择适合他们年龄阶段的教育,也就是说不能跨越孩子在该年龄阶段所能承受的最大压力。文中的那位女孩,5岁就弹钢琴,之后就上舞蹈班、外语班,一年级发表文章,小学四年级写万把字的武侠小说,初一一个晚上写7000字的言情小说,这种教育正常吗?这是他们这种年龄应接受的教育吗?这种过早开发孩子潜能的教育一时换得了孩子某种超常的才能,而家长却没有意识到自己有可能在牺牲孩子的一生幸福。一旦孩子没有达到你的要求,不仅你会失望,孩子也可能失去学习的兴趣。 

  另外,家长要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积极加以引导,对孩子不能一味地拔高要求,加重负担,但也不能放任自流,撒手不管,什么都由着他。其实,孩子辨别是非的能力、自我判断的能力还不够,再加上这个社会错综复杂,因此,还离不开家长和老师的引导。(熊朝述) 

去和孩子做朋友 

  父母应该以朋友的身份来帮助孩子,而不是以训导者的身份来对孩子的行为指手画脚。 

  读完《新时期,我该怎样做母亲》一文后,笔者非常感慨:本应关系最密切、最亲近的母女之间出现了这样的隔阂,母亲却不知如何是好。作为一名教师,我想给这位母亲提个建议:去和孩子做朋友。 

  孩子上中学后,随着年龄的增长和周围人际关系的发展,必然会出现一系列的变化,他们会遇到很多困惑和困难,也将面临更多需要自己亲自处理的事情,这时就需要父母以朋友的身份来帮助孩子,而不是以训导者的身份来对孩子的行为指手画脚,否则只会换来孩子的逃避和欺骗。 

  孩子上中学后成绩不很好,原因是多方面的。或许是人际关系处理不好,或许是学习习惯不好,或许是孩子不能正确处理和老师的关系,也或许是孩子没有从学习中找到乐趣等。这时候,父母应与孩子多沟通,多交流,以一个大朋友的身份给孩子一些适当的引导和指点。父母应设法给孩子足够的信心和信任,给孩子足够的鼓励和支持,只要能从学习中找到乐趣,孩子的学习成绩一定能迅速提升。 

  文中说,孩子私自从银行提走1000元钱却没有和家长商量,家长发现后孩子又和同学一起骗母亲。我认为这有可能是孩子对父母管教过严的一种自我保护手段。不知道父母有没有考虑过孩子也有不同的需求,是不是孩子的需求在父母跟前碰了壁?抑或是孩子的商量在父母面前遭到不容置疑的拒绝?如果是为培养孩子的经济意识,也应该允许把钱借给孩子,或者帮助孩子想办法解决,让孩子觉得父母是自己真正平等的朋友而不是敌视或对立的对象。(柴海军) 

切勿“拔苗助长” 

  违反科学规律的做法,会剥夺孩子童年的快乐,造成心灵上的伤害。 

  我觉得文中的那位母亲走进了早期教育的误区,对女儿提出了过早过高的要求。比如,教育部要求中学生必读课外书不超过50本,那位小女孩在小学阶段就已完成。进入初二后,小女孩的各种在父母眼中的越轨行为是偶然行为也是必然结果。因为小女孩小学的许多方面的知识水平已达中学水平,课堂的知识对她来说已逐渐失去吸引力,孩子的兴趣已发生转移。对于女儿的变化,母亲没有及时发现,还是沉浸于女儿过去的成绩,没有及时提出新的方案,再次调动女儿的学习兴趣,从而造成了学习、生活方面的种种问题。 

  那位母亲违反科学规律的做法,不论智育上有没有成果,都会剥夺孩子童年的快乐,造成心灵上的伤害,使他们不能健康地成长。科学的早期教育讲究的是适应人类各阶段发展的特点,因材因时施教,更好地开发智力,为以后长期的成长和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邝新厚) 

相关链接:

·语文课件下载
·语文视频下载
·语文试题下载

·语文备课中心






点此察看与本文相关的其它文章』『相关课件』『相关教学视频|音像素材


上一篇】【下一篇教师投稿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微信:139588899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