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坛新秀能常新常秀吗? |
||||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 教育新闻 → 手机版 | ||||
中国教师报 2003-03-27 朱华贤 在一次集体教学调查中,笔者听了一位语文老师的课。这节课听下来,让我感到很不满意,感觉执教者的水平还不如只有三四年教龄的一般青年教师。她三十五六岁,有十五六年的教龄了,事后一打听,原来她还是头几届的教坛新秀。教坛新秀怎么会这样?我颇为不解。几天后,我楼下的邻居找上门来,求我为他儿子读书的事帮个忙:换一个班。说教他们的郑老师作业特别多,而且都是些没意思的重复作业。她上的课,学生们也不喜欢听,课堂纪律较差。邻居所说的郑老师,我是比较熟悉的,是前几年的教坛新秀,她怎么会到不受学生欢迎的地步呢? 教坛新秀的评比在全国比较普遍,各地中小学都在进行,有的每隔两年举办一次,有的每隔3年举办一次。联系教学调查中所发现的问题,我作了冷静的思考,随后,进行了一次规模较大的《区域性历届教坛新秀的追踪性调查》。通过问卷、座谈等形式,我强烈地感觉到:教坛新秀的评比制度及后期工作有进一步完善的必要。就目前许多地方的评选现状而言,笔者以为普遍存在着这样几个问题: 一是“教坛新秀”被当成了终极目标。调查发现,有相当一部分人把评上教坛新秀当做职业发展的终极目标。存在这种认识的,既有青年教师,也有学校行政领导,同时还有一些教研部门的研究人员。有的青年教师这样认为:既然选择了教师,不是教坛新秀有点枉然一生,而特级教师是万里挑一,一般不可能,于是,他们把教坛新秀当做惟一的追求,评上了,就满足了;有些学校领导则认为:青年教师那么多,人人都需要培养,我把你培养成教坛新秀已经很不错了,接下去就是你自己的事了;教研员们则认为:教坛新秀那么多,每隔两三年就评一次,师傅领进门,出道看自己,要教研部门来对新秀们继续培养怎么可能呢?由于存在这样的思想认识,不少教坛新秀在评选前后的一两年中,确实非常努力,也确实表现出一定的“秀色”来;但几年之后,便渐渐淡出了,慢慢气馁了,有的甚至“沦落”为平庸了。其实,教坛新秀只不过是个“新”秀,是走向成功的起点,以后的路还很长很长,离人生辉煌的顶点还十分遥远。 二是评选标准过分注重论文及荣誉之类。教坛新秀的评比,最主要应看学科素养和教学业务能力,再适当兼顾其他方面。但如今有些地方的教坛新秀评选,把论文发表和获奖的多少、是否被评上“先进工作者”作为硬杠子,凡没有这些的,一律不予考虑。因而,一些只知道在教学和班级管理上埋头苦干的,或不善于搞交际的教师被涮下了。上课上得好,还不如东摘西抄的一篇论文,或者还不如靠人际关系好而获得一次先进,这种现象并不少见。说实在的,现在有些单位评先进,搀杂了许多猫腻,有的纯粹是一种交易,有些论文虚假的成分很大,有的文章写得头头是道,但自己根本没有实践。 三是把评上教坛新秀作为进城和晋升的跳板。有些地方把教坛新秀作为进城、晋级、提升等的重要条件。教坛新秀是青年教师中的佼佼者,在进城、晋级等方面应该优先考虑。但如果把它当做跳板,那就势必会影响教师的可持续发展,因为目的一旦达到,跳板也就没有什么用了。有些校长,把教坛新秀当作惟一的提拔对象,不管其是否适合做教育行政工作,通通优先考虑。有的则把提拔当做对教坛新秀的惟一的继续培养。在这样的指导思想下,一旦进不了城或当不了官,还有继续努力的动力吗? 教坛新秀不能常新常秀,这是教师职业发展的遗憾,也是优质教育资源的极大浪费,必须引起高度重视。基于上述原因,我以为,要让教坛新秀常新常秀,让他们得到可持续发展,主管部门必须首先转变观念,不能把评上教坛新秀作为终极目标,也不能搞官本位。要明白,培养一个好的学校行政干部难,培养一个杰出的教师更难。其次,要完善教师评比制度,形成一个完整的评比系列。比如,在“教坛新秀”的基础上设立“教坛名师”评选,使它形成“教坛新秀——教坛名师——特级教师”的衔接。如果中间断档,往往会使许多人失去动力。再次,教研部门要加大对教坛新秀的继续培养力度,要定期对他们进行考核验收,经常给他们一定的压力。当然,更重要的是,作为教坛新秀自己,也要沉得住,静得下心,要甘于寂寞,要有20年甚至30年磨一剑的精神,要始终清楚地认识到,在教学业务上的追求是无止境的。 |
·语文课件下载
| |||
『点此察看与本文相关的其它文章』『相关课件』『相关教学视频|音像素材』 | ||||
【上一篇】【下一篇】【教师投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