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情语文高考试题 |
||||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 杂文参考 → 教师随笔 手机版 | ||||
韩军 我基本赞同现在的高考语文的出题方式,同时又希望它尽快完善! 2001年7月,我分别在中央电视台《实话实说》和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午间一小时》节目做嘉宾时,曾经明确表明过这个观点。当时,对现在的语文试题持激烈否定态度的是著名作家萧乾的夫人(她是著名翻译家,人民文学出版社编审),她直骂现在的语文试题,“该死的题!”而我对试题持基本赞成态度。 前段时间《南方周末》上登载的《我们曾经有过这样的语文考试》,说三四十年代的语文试题好过今天的试题,我不那样认为。我认为,那种试题比这两三年的语文试题毛病更多。我从每年试题的微小的变动中,看到了渐近改革的曙光。我站着说话不腰疼,命题人实在不容易!一句话,我还没有看到比现在的试题更好的试题。 还可以换句话,表达我对现在高考语文试题的看法。 我认为,现在的高考语文试题,是毛病最少的试题。解释一下,世界上,还没有一种无毛病、无漏洞的“十全十美”的中国语文高考试题;还没有一种语文高考试题,比现在的使用的语文高考试题,毛病更少、漏洞更少。或者说,比现在的高考试题毛病更少、漏洞更少的试题,还没有出现。 我说具体些。像上面那篇文章《我们曾经有过这样的考试》中所写的三四十年代的语文高考试题,毛病和漏洞,比现在更多,而且不容易对众多考生的语文水平进行细致区分。比方,三四十年代的试题,还有五六十年代的试题,一般不外这样几个题目:解释词语、造句、修改病句、翻译文言文、简单默写、作文。像这样一些类型简单的题目,过于“粗疏”,过于“笼统”,它不能把成百上千考生的语文水平,考察得更细致、测量得更细微、区分得更清楚,这种试题只能把考生的语文水平“测量”出一个粗疏、大致的轮廓。 打个比方,假设有50人参加高考语文测试,严格来说,这50人的语文水平肯定是非常参差的,50人从最高水平(分数)到最低水平(分数),应该有几十个分数档次。如果我们用三四十年代、五六十年代的那种语文试题去测试他们,那么这50人的分数,可能只能得出15个档次的分数(也就是50人的分数分布在15个分数里)。而如果用现在的语文试题去测试这50人,可能会得出25个甚至30个档次的分数(也就是50人的分数分布在25到30个分数里)。 高考毕竟是选拔考试,是区分考试。如此说来,这样两种试题,哪种更适合选拔,更适合区分呢?当然是现在的语文试题。看看现在的语文高考试题的样子,有同义词的细致选择,有接续句子句型句序的细致选择与调整,有阅读理解的细致选择斟酌,等等。总之,它把人的语文水平(语文技能)的层次描述、测量得更加精微、更加深入。 这也就是,我基本肯定现在的语文高考出题方式的原因。 当然,真理往前一步就是谬误。测量的精微与深入必须适可而止,并不是越精微越好,越深入越好。目前,高考语文试题总的毛病,也正是在这个地方。它的考察与出题方式太过于强调精微、过于强调细致了。它往往忘了,语文不只讲究精确,在许多方面(诸如用词、句序),还讲大致笼统、大致模糊。 现在试题也有毛病,在于对学生的文化底蕴、审美识见、文学才华、精神视野重视不够,所以平时语文教育中,老师为了应付考试就不引导学生博览群书,强化底蕴,而把大量时间放在做题上。表面上似乎是所谓重视基础,长远的从青少年的一生发展看来,可能是重了芝麻而轻了西瓜。现在应该研究一下,如何出题才能让第一线的教师在平时教学中,“芝麻”“西瓜”都重视。既重基础,又重视文化底蕴、审美识见、文学才华、精神视野。现在是过分偏向了一面,忽视了一面。我曾受清华大学招生办委托,测试录取过两名语文特别好的中学生,他们的文化底蕴、审美识见、文学才华都非常突出,被破格录取到清华大学文学院读书,他们的语文水平,明显高于那些通过高考语文试题录取的学生。而这两名学生,做高考语文试卷,水平只能到中等。可喜的是,现在试题正在渐进式地完善中。 当今有相当多的人,对现在的语文高考试题,持批评态度。批评高考试题的人中,有作家,有教授,有著名中学教师。我觉得,他们的批评是真诚的,是出于完善的美好愿望,因而是值得鼓励的。然而,我觉得,他们的对高考试题的建议却往往是不够完满的,甚至是有些幼稚的、情绪化的。譬如,他们拿不出比现在的试题更好(毛病更少、漏洞更少)的语文试题来,还有,他们往往建议,就考一篇作文,顶多加上一篇文言文翻译,就行。有的说,为了促进学生多读书,就考一篇读书笔记就行。大家可以设身处地想想,只考一篇作文加一篇文言文翻译,如何评分?评分的随意性如何避免?成百上千的考生的语文水平,如何细致区分?更别说只考一篇读书笔记了。 最后形成这样一种尴尬的局面,批评高考语文出题方式的人,却拿不出更好试题样式来。(别误会我的意思,我意思不是说,拿不出更好的试题来就不要批评现在的试题)而只怀念三四十年代五六十年代那种样式,可是那种试题实在不可行。 表明了我对语文高考出题模式的基本态度后,我马上就会遇到两个相关问题。 第一,当今的中学生不读书、少读书、只做题,当今的语文课堂上中大量存在题海战术,这难道不是现在这种高考试题引导的吗?高考试题难道不是语文教育的罪魁祸首吗?如何让现在的语文教育摆脱题海战术,摆脱应试的枷锁? 看问题应当实事求是,我觉得,当今学生只做题、少读书、陷进题海当中,不能说是当今的这种语文试题导引的结果,而是过于激烈、过于严苛应试竞争导致的,是语文教育中激烈的“应试倾向”导致的,是大学招生人数太少,不能充分满足全国中学生的上大学上好大学的愿望导致的。 可以设想一下,如果的语文出题方式是三四十年代的那种,只考作文和文言文翻译的那种,那么仍然会出现热烈的猜题押宝,题海战术。 大学每年就招那么多人,名额有限,名牌大学招生人数更有限,而应考人数那么多,因而,我相信,考生们都是急功近利的,为了尽快提高分数,无论你语文出什么题目,他们大概都会陷入题海。 有人说,语文只考一篇读书笔记,以引导他去多读书,题海战术就可避免了。 我说,如果那样,也许真的没有题海了,但是,恐怕也没有人学语文了,大多数考生,绝对不会如你所想像的去读什么名著,名著浩如烟海,读个三本五本甚至一二十本,不一定管用,对写那篇读书笔记没有太大助益,所以跟不读书没多少区别,于是,他们就会干脆不读书了,甚至连语文课本都不丢弃不看了,一身轻松去复习其他课程了。或者,他不去读书,他只去背诵一些应试专家们编写的某某书籍的故事梗概,某某书籍的名言警句等等。你们信吗?反正我信。 一句话,学生是否读书,是否放弃题海,与语文试题的样式,关系不大。 第二,有人抱怨,现在的语文试题ABCD选择题太多,语文作为人文课程根本不适用ABCD选择题,你如何看? 我说,只要是考试,就很难离开选择题;既然离不开选择题,那么就离不开ABCD。 还是拿有人比较赞赏的三四十年代、五六十年代的试题来说。那上面就常常出现选择题,比方,出题者常常出这样的试题考问你,“你欣赏屈原避世方式,还是欣赏陶渊明的避世方式?请回答,并说明理由。” 这实际就是一种AB选择式。再比如,我们平时课堂教学中,不也常常用这种AB选择式甚至ABC方式来启问学生吗? 现在的语文高考模式只不过是把这种方式集中化了,并且难度加大了。 既然,我们不可能离开ABCD选择题的出题方式,那么,就不要去抱怨它。 现在语文试题的毛病不在于ABCD这种出题方式本身,而是大家在用ABCD方式出模拟题时,出了荒唐事,把每个“选择肢”出得不当。比方,本来是ABCD选其一,可是有时能够选出多个来,有时ABCD都对,或都大体对。这种现象太多。 但,我们不能因为出现了不少荒唐的ABCD的选择题目,就责怪、就废除选择题这种方式。 不能因为世界上常失火,就禁止用火。 当然我并不同意一张语文试卷中,满篇全是ABCD选择题。现在的问题是纯粹客观的选择题目过多,应当减少,现在不正在减少吗? 总之,我对现在的语文高考试题,充满同情。我只是对个别作文题不欣赏,那是另话。 来自:k12 相关链接:教师随笔
|
·语文课件下载
| |||
『点此察看与本文相关的其它文章』『相关课件』『相关教学视频|音像素材』 | ||||
【上一篇】【下一篇】【教师投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