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研究型课程步入歧途
|
||||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 教育新闻 → 手机版 | ||||
新华网 2003-03-16 据《新闻晨报》报道,前不久,本市某小学一年级的学生将一份1000多字的探究型课程报告———《关于侗族历史及文化》递到了班主任桌上。班主任让他把论文当场诵读一遍,该生在朗读过程中好几次因不认识论文里的字而读不下去,最后,学生只能承认,这篇研究报告完全由爸爸代劳完成。 当老师致电该学生家长时,这位父亲在电话里反问道:“不是说探究课内容由孩子自己定吗?我儿子连‘侗’字都不会写,怎么会选这个题目?他一直想做昆虫研究,你们怎么没给他机会?” 研究型课程,本应由学生自己找出课题,自己进行研究,现在老师课堂里布置的研究型作业课题,与学生的兴趣点相去甚远,成了抛给家长的绣球。家长抱怨:“老师布置的课题孩子做不来,变成了我们的功课。”另一方面,教师也有不满:“家长岂能代做作业?” 首先,研究型课题并非都得要结论。对研(探)究型课程来说,过程远比结论更重要。孩子在寻找结论的过程中掌握的学习方法和手段,远比一个结论重要。 此外,某些教师在教授研(探)究型课程中还没有完成角色转换。在研(探)究型课程中,师生应该是协作关系,而不是传统的“教”与“学”,教师不必对所有结果都了解,只要在旁进行方法指点就行了(陈默) 报告成必修作业 记者走访某中学时发现,在谈到研究型课程时,学校老师马上拿出厚厚一叠由学生完成的研究型课程报告。这些由中学生写在文稿纸上的报告,少则几页,多的甚至有十几页。学校老师介绍,每完成一个课题,都会规定学生写一篇结论报告。 有这样想法的老师不少。一些学校的老师规定学生在完成课题后,必须完成千字论文,其中要包括论题、论证和结论三部分。 选题由老师规定 猫和狗为什么要打架?蚯蚓被切成两段后为什么还能活?……某小学学生在探究课上报出了这样的选题。可老师却提出反对,最后这些备受孩子关注的选题被“水为什么能照出人的影子”等代替。一些教师否定学生课题,很大程度上是认为学生选择的选题自己难以胜任指导,如学生所选的课题一旦过于深奥或边缘,一些教师便会给予否定。 掌握方法更重要 去年,某重点中学高一的全体学生都在进行同一个课题的研究型课程———《关于苏州河污水整治的建议》。据了解,大家都选择该课题,除了因为当时苏州河整治正是社会热点问题外,最关键的是该课题关于污水整治涉及到的物理和化学问题,都能找到相应的老师解答。 |
·语文课件下载
| |||
『点此察看与本文相关的其它文章』『相关课件』『相关教学视频|音像素材』 | ||||
【上一篇】【下一篇】【教师投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