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为而学——教育的最高境界 ——教育专家杜子华访谈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教育新闻 手机版


            光明网     2003-03-06     雨声 整理 

 

  作为一个在学界成绩卓著、声名显赫的英语教育专家,每每提到当初和教育结缘的经过,杜子华总是笑言这一切只是偶然。然而,当这在不经意间开始的事业波澜壮阔地向前推进了十余年之后,当发现自己竟如此倾心这个行当,在英语教学培训领域不断创造奇迹,领受扑面而来的鲜花与硕果的时候,谁又能说取得这些实绩不是一种必然? 

  说到对于教育的理解和自己的教学理念,这位不久前以《英语成功学》和《杜子华英语大课堂》电影系列而闻名的“新东方”的创业元老,脸上显现出其特有的激情与神采,的确,他找到了做教育的感觉,但他觉得自己做得还谈不上成功。中国的教育还有太多太多的事情需要做。让我们细细地倾听杜子华……    

无为而学——教育的最高境界 

  在我看来,“无为而学”是人类求知的真谛,可以说是求知的最高境界。“无为而为”式的老子哲学,用之于今天的教育,依然有其阐释不尽的内涵。只有“无为而学”,摆脱了“功利心”的桎梏,人的天然灵性才能得到最自然的发挥。“无为而学”是一种无始无终的过程:在不知不觉间开始,却没有穷尽的终结……其实,世界上许多科学家、艺术家、企业家、文体明星大都是无为而学的典范,都在成功地重复着这个“圆”,印证着“无心插柳柳成荫”的道理。 

  然而在今天,一些教学活动在某种意义上被赋予了很强的功利色彩。有的教学无非为了实现两种目的:一是为了通过考试,一是为了求职。如此求知只是为了实现自己眼前实用目标的求知之旅,其学习往往在持续一段时间之后会“无疾而终”,收效有限。学习者要么有自己已经达到了目的的错觉,安于现状;要么是由于学习不成功,感觉这种学习无“价值”,心灰意冷。还有为了通过考试猜题压题,投机取巧的学习,这都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教育。 

  “无为而学”,不是指学习者在学习态度上的消极、随意、无所谓,也不是指盲目的没有目的地去“学”,而是让兴趣和求知欲带你遨游知识的海洋。“无为而学”是“学而有为”的最佳的、也是唯一的途径。当学习进入了“无为而学”的境界,人会在不知不觉中把全身心地浸润其中,从而在潜意识里将知识消化吸收,融会贯通并加以掌握。显然,这样学来的知识往往能变成真正属于自己的东西,受用一生。相反,如果学习知识出于某种功利,就会心不静,气不韵,思不严,那么,当考试和求职活动结束后,所学的东西也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渐渐淡化。 

  所以我认为“无为而学”的核心驱动力是兴趣,是人天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这种超功利的行为最终会使一个人达到与知识融为一体的境界,从而能在真正意义上揭示和掌握人类和自然的规律,这就是教育需要达到的境界。    

教育的本质——“全人”的教育 

  “教育”活动并不是教师简单地将知识传授给学生就够了,它还应该肩负起这样的使命:那就是如何使受教育者成为一个“社会”的人,一个“历史”的人。教育赋予一个人在社会上的生存能力,还应该赋予其人文观,让他了解传统和历史,体验人生的意义和价值。所以教育的本质应该是教会人进行思考,进行辩证而富于创造性的思考。 

  对于一个个体来说,思维能力是最重要的。它是能打开无数扇门的金钥匙。目前的教育在很多情况下只是在进行一种填鸭式的机械传授。比如英语阅读课的教学,多是一种纯粹的语言学习。按照“全人教育”的理念,真正的英语阅读教学应通过阅读来提高自己思考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将阅读的内容和自己所处的社会、历史和人生有机联系起来,使阅读过程个人化,在教师的讲授和阅读当中,融入自我,发现和了解自我。同理,其他课的教学也一样,不能照本宣科而是通过教学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渗透人文思想,潜移默化地培养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教师的使命——点燃受教育者的求知之火 

  如果将受教育者比作一个“桶”,将教育过程所传授的知识比作“水”的话,那么教育的使命绝不只是简单地往桶里注满“水”。教育者的责任更在于点燃受教育者心中的希望之火,打开他们心灵的窗户,使一个人与生俱来的求知的灵性得到点拨,蓬勃生长起来;在于使受教育者领会人类所具有的积极进取的精神,建立起立足社会的自信。当一个人的希望被唤起时,就会在心中产生无数梦想。有些梦也许会破灭,但是只要心里有希望,就会不懈的去努力和奋斗。希望之火不灭,梦想就能成真。 

  教育的使命就是唤起受教育者心中的热情,并激励学生最大程度地去发掘自己的兴趣和潜能,从而使他们获得曾在下意识里认为是不可企及的成就;教育的使命还在于不断发现人性的光辉和美好的一面,追求并发现人性本身具有的美丽和高尚,从而产生自尊和自爱,并使这些人性的优点在教育环境中成为主旋律,让学生在这样愉悦的心境下接受知识和领悟人生。 

  点燃希望之火,不是靠浪漫的空谈,而是必须能够营造受教育者之间相互较劲、挑战,又相互协作、交流探索的环境氛围; 

  点燃希望之火,就是要给受教育者一种成就感,就是发掘和肯定受教育者的每一个小小的成功和发现,从而使他们的学习活动始终充满动力; 

  点燃希望之火,就是要求教师帮助学生看到自身拥有的价值和潜力,认清目前处的位置和状态,指出他们有可能达到的高度,并对此进行形象而逼真的描述,让他们对面前的目标看得见,摸得着。这还需要教育者用成功的典型来“励志”,感动并唤起一个人心底的希望。    

教师——教育之灵魂 

  无数成功人士会很自然地把自己的成功归功于他们的教师。几乎每个人都能够讲述有关教师伟大精神的故事,他们开启心灵,传道授业,展现着教育改变人生的力量,为社会和人类文明做出的特殊贡献无与伦比。在当今市场化和商业化氛围浓厚的社会里,选择教师的职业并能长时间的做下去不是件容易的事情,因为各种诱惑无处不在。 

  当教师不只是一份工作,一种谋生手段,它是人类最为伟大和高尚的职业之一,从事这个职业意味着崇高的使命感、责任感和献身精神。教师用自己的爱和手中的知识去教育和感化学生,当教师对自己的职业、对编织学生的未来有强烈的使命感和育人冲动时,教育的奇迹就发生了。 

  一流的学校拥有一流的教师,一流的教师培育一流的学生。教师传递着人世间的智慧,塑造着学生的心灵,给理想插上飞翔的翅膀。教师是教育的灵魂!    

成功的学校——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双赢” 

  教育产业是一个较新的概念和提法。据我理解教育产业就是用某种经济的、商业的思想来做教育。有些经济的、经营的“模式”是可以用在教育上,比如,成本核算思想,投入产出理论,产品营销策略,质量管理方法和商业服务意识等等,都有利于把教育办活。但是,教育不应该是“商业化”的教育,教育机构决不能是一个以利润为核心的机构;学生和学校之间绝非是一种商业关系。教育的公益性即非功利性是因为教育还承担了塑造人格、陶冶心灵和性情的使命。 

  一个能造就无数时代“巨脑”(great minds)的学校应有各种充足的资源,当然包括经济资源;一个成功的学校,应该是既讲社会效益、又有经济效益的学校,但任何时候,教育的经济效益都不是惟一重要的。    

深层次的教育——培养未来眼光和世界胸怀 

  人们常说,人的本性是自私的,而教育的使命就是让一个人逐渐摒弃自己的私心而将自己的公心发扬光大。一个人追求事业的过程,也就是不断消除私心和增加公心的过程。严格地说,一个人公心的大小决定了这个人所能成就的事业的大小。 

  有一种说法:“眼界和胸怀决定一个人的未来”。所以,我们的教育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大环境下,应该让学生具备世界的眼光和胸怀,至少要有这样一种意识。在国外,当一个中国人受到欺负的时候,另一个中国同胞就会站起来说:“你不要欺负这个人,因为他是中国人”。这种行为无疑是伟大的;然而,更伟大的精神就是,在一个印度人遭受凌辱的时候,一个中国人还能够站起来说,“你不要欺负这个人,虽然我不是印度人。”只有当中华民族张开双臂拥抱世界的时候,只有当我们有世界范围的正义感的时候,世界才能伸开双臂拥抱中国。 

  尽管从事英语教育已经十年有余,可是对于杜子华来说,一切似乎才只是刚刚开始。终日忙忙碌碌的杜子华说到未来的规划,依然初衷不改:在自己钟情的英语教育事业上再创辉煌。因为“热爱”,也因为“懂得”:教育对个人命运、民族前途乃至对世界未来的影响都举足轻重。 

  得知他目前正在撰写新作《师圣——教师之道》,问及做教师最重要的是什么,他不假思索地回答:“如果教师仅仅给学生传授信息,也就是照本宣科的讲课,这只是教育的第一个层次;如果教师能够传授给学生知识的同时,同时教给他方法,使之能够把所学知识和信息加以总结和归纳,形成知识结构,则是教育的第二层次;教育的第三个层次是教师给学生施以“道”和“智慧”——就是传授人的生存之道,做人之道,奋斗之道,成功之道和人生智慧。 

  杜子华选择担纲新东方实用英语学院的院长来做教育。实用英语学院秉承了新东方励志、拼搏和挑战极限的精神。鉴于我国教育的现状,杜子华上任后首先提出要加强“人格教育”,强调“人格”或“品格”是成就人生的基石。杜子华清醒地认为,目前学校在人文精神建设和体现社会公益性方面仍存在不足。就像北大的以天下为己任和清华的厚德载物的精神一样,新东方实用英语学院将更加强调如何对待周围社会和环境的教育,在教学中渗透为人类,为国家,为社会做贡献的精神和元素。在杜子华眼里,强调公益性的教育是着眼于未来的大教育,一个更强大的中国和一个更美好的世界都将出自这种教育。

 

相关链接:

·语文课件下载
·语文视频下载
·语文试题下载

·语文备课中心






点此察看与本文相关的其它文章』『相关课件』『相关教学视频|音像素材


上一篇】【下一篇教师投稿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微信:139588899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