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中学语文教学中“五四”文学作品的意蕴阐释 |
||||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 杂文参考 → 学生随笔 手机版 | ||||
弘扬求真重情精神 浇铸现代人格基础 ——谈中学语文教学中“五四”文学作品的意蕴阐释 淄博十八中 韩全富 中学语文教材中,现代文学作品占课文总篇数的50%以上。这些作品,很大一部分就是“五四”新文学方兴未艾之时的佳作名篇,还有很多是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中成长起来的作家,在以后岁月中的创作。可以说,这些作品中熔铸了“五四”新文化的精神与灵魂,惟其如此,才有了这些作品的恒久的思想与艺术魅力,惟其如此,这些作品才成了我国现代文学宝库中的精品。教学中,教师必须准确把握这些作品本质的精神和灵魂,以此哺育新一代国民的思想与心灵,以形成他们现代人格的坚实基础。 “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提倡“民主与科学”为主旨,斗争的矛头直指向封建的思想、封建的道德、封建的伦理,也指向许多人头脑中固有的封建的政治意识。“五四”新文化运动,是中国人民在思想精神上打碎封建桎梏,获得自由解放的伟大运动。是中华民族向现代文明奋进的号角。这一时期的思想文化先驱者,往往借助于文学武器,传播进步的思想,同时也在深化着自己对中国社会的认识,整理优化着自己的社会理论。因此,“五四”新文学,是这个时代伟大精神的传播体,同时也是这个时代伟大精神的再生体。而民族先驱者们高举起的“科学和民主”的战旗,“五四”新文学所表现出的追求自由解放的精神,已经成为了我们民族文化的最宝贵财富,至今仍放射着驱除封建黑暗,照亮我们奔向现代文明道路的夺目光辉。 “五四”新文学包容着太多的作家和太多的作品,这一时期,群星灿烂,异彩纷呈,交相辉映。让鉴赏者目不暇接,更让中学生眼花缭乱。如何用“五四”文化先驱者们的伟大思想精神培育学生的现代人格基础?如何充分发挥“五四”新文学对学生的教育作用?这是作为身负教人者重任的语文教师必须思考解决的问题。 首先,要把握“五四”新文学的本质精神。那么,“五四”新文学的本质精神是什么呢?青年学者张光芒博士的几句话概括得很好:当你打开激荡人心的“五四”文学画卷,首先映入你眼帘的便是一幅幅浮雕般突兀而逼真的众生相,透过它,你看到的将是一个个精赤裸裸的灵魂和一颗颗精诚鲜活的心。这里没有粉饰太平的莺歌燕舞,没有浓艳靡绮的虚意矫情,没有屈服于“金元”或“屠刀”的空洞艰涩的违心之音,也没有单纯去图解概念的“传声筒”,更没有“曲高和寡”的贵族之声或“曲径通幽”的世外桃源。“瞒”和“骗”与之无缘,这是生命情致的自然奔泻,这是充满着“真挚的思想与事实”的活脱脱的人生。弥漫“五四”文坛的正是这样一种空前的求真重情的精神。(《决绝与新生》中国文联出版社,1999年10月第1版) 求真重情,是“五四”文化先驱者们对几千年封建专制腐朽文化的反叛,是我们的民族冲破封建蒙昧束缚,迈向现代社会的坚实脚步。求真重情是整个社会期待视野的核心,是每个欣赏主体的审美需求。具有历史使命感、社会责任感和独立意识的“五四”文学先驱者,所投身的是一场旨在廓清弥漫于整个中国社会的“瞒和骗”的毒气与迷雾,改造文艺,并通过改造文艺来改造社会、人生的文学解放斗争和舍身“盗火”以照亮整个人间的启蒙运动。对于那个时代的文学创作,鲁迅以其充满睿智、穿透历史和未来的眼光郑重的宣告:“我们的作家取下假面,真诚地、深入地、大胆的看取人生并且写出他的血和肉来的时候早到了!”(鲁迅:《论睁了眼看》)求真重情,是“五四”文学的精神本质,是鲁迅等民族文化的巨人所奠定的,我们的民族走向现代社会的人格精神基础。 其次,要弘扬求真重情精神,浇铸学生现代人格基础。求真重情的“五四”文学创作,明显的贯穿着一条人道主义的主线。从李大钊“人道的警钟响了!自由的曙光现了!”的呼唤,鲁迅对“大约将来人道主义终将胜利”的信念,周作人“从文学上起手,提倡一点人道主义”的号召,到郭沫若以文艺为武器“为人道而战”,“张起人道的大纛”的呐喊,郑振铎创办《人道》杂志以“维护人道的使命!”,傅斯年对“新潮社”“将来也是宣传文艺思想,人道主义”的预言,等等,都表明人道主义在“五四”时期形成了一个宣传与表现的高潮。 人道主义作为一种文艺思潮,在不同历史时期有其不同的形态,其本身也有很复杂的内涵,但它也有相对的独立性和历史的继承性,有其跨越时空的恒定的因素,在有关人生理想和伦理原则、道德规范方面表现更为明显。概括说有以下几点: 第一、 从人之所以为“人”的本身价值来讲,人道主义肯定人的尊严、人的价值,反对宗教神学把人看作是神的从属,神的奴隶,反对一切以某种偶像贬低人的价值的思想。 第二、 就人与社会的关系而言,它要求个性解放,肯定人对爱、世俗幸福及各种欲望的合理追求。 第三、 就人与人的关系来看,它提倡意志自由、人格独立、人人平等、政治民主,反对各种形式的专制主义、奴役主义。 第四、 从人的发展着眼,人道主义还追求知识,发展才智,反对一切形式的蒙昧主义。 与古典形态的人道主义所不同的是,“五四”作家的浓厚的人道主义思想倾向具有充分的现代性。他们所张扬的人道主义总是和充满启蒙精神的人生观、价值观、历史观乃至本体论、认识论思想缠绕在一起的,因之具有丰富的现代性内涵。如鲁迅的创作,无论是揭露和控诉封建伦理道德的“吃人”本质,要求人们在精神上得到解放,获得个性自由和人格独立,还是直接批判一切反人性、反人道的专制统治或行为,都贯穿着“立人”这一思想。郭沫若的创作,更是表现出了那种高扬“自我崇拜”和人的力量的人道主义思想。 当代教育已经高举起了培养国民素质的大旗,而国民素质的核心内质应该是人的德、智、体等全面的发展,是建立起尊重人性的新道德,是形成勇于创新和能够创新的大智慧,是培育成适应民族现代化发展需要的个性意志、独立人格,是强健其体魄的同时文明其精神。充满着人道主义思想,具有求真重情精神的“五四”文学创作,就是培养这种意志、人格、精神的一片沃土。我们解读鲁迅,我们感知郭沫若、茅盾、巴金、老舍,我们聆听闻一多的讲演,我们欣赏朱自清的《春》和冰心的《小桔灯》,必须深入进他们的内心世界,在他们的强劲脉搏声里探索我们民族冲出封建黑暗,迈向现代文明的脚步。从鲁迅的《狂人日记》、《阿Q正传》以及具有独特艺术魅力的杂文里,我们除了感受他那冷峻的现实主义精神,浓厚的浪漫主义气质外,还要深刻的理解蕴含其中的彻底的反封建的思想革命意义、文化变革意向以及人性解放的进步精神。从郭沫若《女神》撼动人心的奔放激情里,我们应该感受到文化先驱者对“新我”与新生活的狂热呼唤,应听到迈向现代社会的民族发出的狂暴的叛逆的呐喊;从他的历史戏剧中,我们也应该认识到我们民族的贯通古今的英魂——自尊自爱精神、叛逆精神和百折不回的进步精神。从徐志摩的“爱与美与自由”的人生理想和审美追求里,感受“诗化人生”和人生的诗化。我们要从所有“五四”文学先驱的求真重情的创作里,汲取我们灵魂发育需要的营养,浇灌人初性善的幼苗,以形成民族强盛所必备的国民的人格和精神。 其三,在对作家、作品的理解、感悟过程中,以求真重情精神潜移默化学生的心灵。这是由语文学科的教育特点所决定的。语文把进步的思想和健康的感情,寓于生动形象的景物描写,寓于具体生活事件的叙述,寓于特定社会思想表现的评议。课文是把正确的认识、进步的思想进行了精心的包装,以更精美、更赏心悦目的艺术形态呈现给学生。同样,“五四”文学的精神和“五四”文化先驱者的思想人格,是以形象、生动、典雅的审美形态存在于体式多样的文学作品之中。求真重情精神,是借了作家、作品这一媒介传递给学生的,因而,我们必须经由对作家、作品的理解、感悟,使这种精神浇注进学生的心田。其间,我们必须遵循文学欣赏和中学生认知的规律。 形象感染,潜移默化,既体现了文学欣赏的规律,又符合中学生认知的规律。正如韩愈在《上襄阳于相公书》中所说:“手披目视,口咏其言,心惟其义。”(《韩昌黎全集》卷十五)面对“五四”文学文质兼美的作品,学生必得从词句入手,感知文章所写人物,所叙事件,了解文章所表现的社会生活,进而把握形象,理解作者所述之志,所明之理。这里的“志”和“理”就是“五四”求真重情精神的体现,所写人物、事件、社会景象,是求真重情精神的载体。语文教师的使命,就是以求真重情精神的“志”与“理”滋养学生的心灵,夯筑起学生现代人格的基础。 相关链接:学生随笔
|
·语文课件下载
| |||
『点此察看与本文相关的其它文章』『相关课件』『相关教学视频|音像素材』 | ||||
【上一篇】【下一篇】【教师投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