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十娘怒沉百宝箱(网友来稿)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语文教案教学设计 手机版


                  虞美人

教学目的:

1.理解杜十娘、李甲、孙富等几个人物形象;

2.理解作者将人物放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来加以刻画的方法;

3.理解文中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人物形象及刻画方法。

教学难点:在描写中表现情感。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方法:导读法。

第一课时

一、教学导入:(听《杜十娘》插曲,引入教学:杜十娘到底是个怎样的人物?

二、介绍作家作品:

冯梦龙(1574—1646),字犹龙,又字耳犹,别号墨憨子,龙子犹,长洲人(今江苏吴县)。他少有才气,曾游戏烟花里,是个放荡不羁的人物。他和兄冯梦桂,弟冯梦熊被称为吴下三冯,但科举不得志,五十七岁才补了一名贡生。冯梦龙是爱国志士,在崇须年间任寿宁县知县时,曾上疏陈述国家衰败原因;清兵入关时,进行抗清宣传,最后忧愤而死。在我国文学史上,冯梦龙是在通俗文学的各个方面都作出了重大贡献的作家,被称为“全能通俗文学家”。在小说方面,他除编选“三言”(《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外,还增补了长篇小说《平妖传》,改作了《新列国志》,鉴定了《盘古至唐虞传》《有夏志传》《有商志传》等。民歌方面,刊行了民间歌曲《桂枝儿》《山歌》等。此外他还改编了《精忠旗》《酒家佣》等戏曲,创作了《双雄记》和《万事足》两部剧本。

三、预习

四、分析情节:

1.开端:开头至“若翻悔时,做猪做狗。”

写鸨母无义逼李甲,十娘有心欲从良。

2.发展:“是夜,十娘与公子议及终身之事"至"各各垂泪而别。”

写柳遇春仗义助好友,杜十娘真情随官人。

3.发展:“再说李公子同杜十娘行至潞河”至“孙富教家童算还了酒钱,与公子携手下船。”

写孙富歹意破姻缘,李甲薄情卖佳人。

4.高潮:“却说杜十娘在舟中”至“一旦葬于江鱼之腹。”

写痴情女怒沉百宝箱,薄情郎愧失心上人。

5.结局:最后一段。写李甲追悔成狂疾,孙富担惊为怯鬼。

五、情节设疑,学生思考后口头作答:

1.为什么杜十娘要积攒百宝箱?

(提示:想摆脱苦海,寻机从良。)

2.杜十娘自己有银两,为什么不早告诉李甲,而让他为难?

(提示:试探李甲的诚意。)

3.李甲筹集到银两赎出她后,她为什么还是不把实情告诉于他?

(并未对李甲完全放心。)

4.杜十娘为什么不选择走别的路,非要选择自杀?

(提示:从良是她一生最大的愿望,而今希望破灭,只有以死来表示对压迫她的恶势力的不满和反抗。)

5.杜十娘是爱李甲的,为什么不在把百宝箱送给李甲之后,才投江而死?

(提示:她已深刻地认识到自己选错了人,既然不是真正的爱情,她为什么还要把东西留给李甲呢?)

六、布置作业:

《名师伴你行》

第二课时

一、处理作业(略)

二、分析评价主人公的人物形象:

1.学生阅读课文,画出最能体现杜十娘性格的描写语句。

(只要能寻找到几处,并说明其性格特征就行了)

2.概括杜十娘的人物形象:

杜十娘本是风尘女子、京城名姬,但她不甘于做王孙公子的追欢取乐的玩物,而是费尽心思脱离那个火坑,但由于社会的原因,最后未能实现自己的愿望。她聪明美丽、热情真诚、心地善良、秉性纯厚、刚强坚毅、有胆有识,是反抗封建礼教和世俗观念的一个典型的妇女形象。

三、分析其他人物:

1.学生分别找出课文中对李甲、孙富、鸨母、柳遇春等人最有表现力的语句。

(抓住关键描写语句,稍加说明即可)

 2.李甲的人物形象:

放荡薄情、庸懦自私、背信弃义的纨绔子弟。

3.孙富的形象:

邪淫、卑鄙、狡诈、可耻的奸商。

4.鸨母的形象:

只认钱不认人,嫌贫爱富的下三流货色。

5.柳遇春的形象:

仗义疏财、真挚重情的谦谦君子。

四、讨论:我们应该怎样认识一个未出场的人物——李甲的父亲在小说中的作用呢?

(提示:这个人物很重要,他反映了小说悲剧结局的社会根源,即封建礼教和传统世俗逼死了杜十娘,李甲怕、杜十娘担心、孙富利用他挑拨离间,这些都说明小说的主题是把矛头针对封建礼教及世俗社会金钱和门第观念的。与此道理相同的还有李甲的亲戚朋友们。其实李甲、孙富不也分别是一个社会群体的代表吗?像杜十娘这种风尘女子,在这种重重的包围之中,又如何能生存下去呢?她的悲剧的发生,是一种必然。这其实就是一个社会悲剧。)

五、作业布置:

完成《名师伴你行》

附:《杜十娘怒沉百宝箱》“百宝箱”的多重意象解读

《杜十娘怒沉百宝箱》(以下简称《杜十娘》)是明代通俗小说家冯梦龙(1574—1646)“三言”中的名篇,其思想内容和艺术成就占据中国古代短篇小说的高峰。也许正是这个原因,这篇小说被编入了高中语文新教材(试验修订本)第四册的中国古代小说单元中。据考证,《杜十娘》是冯梦龙根据同时代的文人宋懋澄(1565—1616)的《负情侬传》改编而成的①,当属明代的“拟话本”。故事叙述的是:明万历二十年间,京师名妓杜十娘为了赎身从良,追求真爱,将自己的终身托付给太学生李甲。可李甲生性软弱、自私,虽然也对杜十娘真心爱恋,但又屈从于社会、家庭的礼教观念,再加上孙富的挑唆,他最终出卖了杜十娘,酿成了杜十娘沉箱投江的悲剧。这个故事曾多次被改编成戏曲、电影,也曾被翻译成外文,流传到日本、欧洲等地,在国内、国外都产生了很大影响。之所以如此,笔者认为,除了杜十娘这一悲剧人物形象感人以外,小说中的“百宝箱”这个具有多重功能和意义的意象创造也是其中的重要原因之一。作者对这个意象的处理,可谓匠心独运,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首先,“百宝箱”是连接故事的线索。小说中,“百宝箱”的出现一共有四次,构成了故事情节发展的四个阶段: 

第一次:当李甲为筹集从鸨儿处赎出杜十娘的三百两银子而到处奔波借债,但又毫无着落时,杜十娘拿出了“私蓄”的(说是从姊妹处借的而实际上是从“百宝箱”中拿出的)一百五十两来“任其半”(此外还有二十两作“行资”),终于感动了柳遇春借来另一半,使李甲能顺利地赎出杜十娘。这是情节发展的第一个阶段。 

第二次:当杜十娘和李甲告别柳遇春和众姊妹准备上路时,谢月朗“命从人挈一描金文具至前,封锁甚固,正不知什么东西在里面。十娘也不开看,也不推辞,但殷勤作谢而已。”这“描金文具”正是“百宝箱”,有了这个“百宝箱”,夫妻俩浮寓吴越间的山水之费就不愁了。这是情节发展的第二个阶段。 

第三次:当李甲用完那二十两白银,为行资匮乏“正当愁闷”时,杜十娘又取钥开箱,拿出白银五十两充当行资。这一次“百宝箱”虽然被当面打开,但李甲“在旁自觉惭愧,也不敢窥觑箱中虚实”,致使“百宝箱”又一次坠入五里雾中。这是情节发展的第三个阶段。 

第四次:当李甲受孙富挑唆,将杜十娘出卖时,十娘悲愤交加,取钥开锁,将箱中宝物一一投之江中,最后自己也“抱持宝匣,向江心一跳”,结束了年轻的生命。这一次“百宝箱”才让李甲、孙富和旁观者一览无余,使李甲“又羞又苦,且悔且泣”,但却悔之晚矣。这是情节发展的第四个阶段,也是故事的高潮和结局。 

在整个故事情节发展过程中,作为连接故事线索的“百宝箱”犹如千丈游丝,有萦花粘草之妙;恰似蜻蜓点水,若即若离;又像神龙之宛游,忽隐忽现。“百宝箱”这个意象在小说中的四次出现,对情节发展起着暗示和推动的作用,前三次出现(其中第一次是暗示)读者均不知箱中为何物,也不太在意,直到第四次出现,读者才恍然大悟。这正是作者构思的巧妙所在。 

其次,“百宝箱”是叙事编辑的妙笔。小说中,“百宝箱”先合后开,延长故事的秘密,给读者设置了悬念,增强了作品的可读性。具体而言有两点: 

1.控制叙事距离,形成叙事节奏。“百宝箱”的四次出现,是紧接着前一事件完成的新事件的准备,是在旧紧张解除之际的新紧张的来临,如长江后浪推前浪一般,一波未平,一波又起,使故事情节跌宕多姿,曲折变幻。 

2.调节叙事视角,制造叙事张力。我国传统小说,叙述故事多采用全知视角,事件的前因后果、线索的来龙去脉、人物的一生行事等都要向读者交代得一清二楚,否则就会有叙事不完整之嫌。《杜十娘》却不同,它采用限知视角,使读者开始并不知道百宝箱为何物,也不知道杜十娘日常秘密积攒百宝箱的具体情况和心态,直到杜十娘被李甲出卖之际,开箱取宝投江之时,才知道她还有一个百宝箱。这样读者就会想到:杜十娘为什么要积攒百宝箱?又为什么一直不肯把百宝箱的秘密告诉李甲?在关键时候又为什么不让百宝箱发挥作用,而白白地将它沉入江底?读者对这些问题的探讨和解答正体现了作者的良苦用心,也是读者理解小说内涵的关键。 

再次,“百宝箱”是杜十娘悲剧意蕴的象征。造成杜十娘悲剧的原因究竟是什么?杜十娘悲剧的社会历史意义如何?长期以来,人们对这些问题进行了多种猜测和诠释,然而却总是不尽人意。比如有人认为,李甲是残害杜十娘的直接凶手,是他的“负情”把杜十娘推入江中;也有人认为孙富是造成杜十娘悲剧的直接原因,如果没有孙富的挑唆,也许李甲不会抛弃杜十娘;还有人认为,把杜十娘的悲剧归因于李甲的负情和孙富的挑唆,都未免简单化、表面化,造成杜十娘悲剧的原因应该是封建礼教,小说正是通过杜十娘的悲剧揭示了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笔者以为,第一、二种观点固然过于肤浅,第三种观点看似深刻,却也未免公式化、概念化,未能尽其妙。如果我们从“百宝箱”这个意象入手去解读杜十娘形象的悲剧意蕴,也许是一条新的通途。 

1.“百宝箱”是金钱的象征,是利益的代表。我国明代,正是商品经济兴起和繁荣的时期,专门用于商品生产和交换的手工工场已初具规模。随着商品经济的迅速发展,金钱和利益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日益提高,传统的价值观念受到严重挑战,根深蒂固的封建门第终于在金钱和利益面前开始动摇,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已经由宗法伦理向利益驱动转变。这种背景在《杜十娘》这篇小说中是有所交代的:“古人云:‘以利相交者,利尽而疏’”,“常言道:‘说着钱,便无缘”,“如今的世情,那有顾缓急二字的”,在这样的社会关系中,鸨儿与杜十娘,三亲四友与李甲,李布政与杜十娘,孙富与李甲,甚至李甲与杜十娘,都是建立在金钱和利益的基础之上的。这也正是杜十娘积攒“百宝箱”的原因,她幻想利用“百宝箱”来换取李甲的爱情。 

2.“百宝箱”是杜十娘价值的象征,希望的寄托。小说中的杜十娘,是一个聪明、美丽而热情的女子,但因“命运不辰”,落得“风尘困瘁”,饱经肉体的折磨和精神的蹂躏,过着人间地狱般的生活。她渴望摆脱这种非人的处境,做一个真正的有价值的人,因而“久有从良之志”。但是,一个女人,特别是处于社会底层的妓女,要想改变自己的命运,又谈何容易。更何况,杜十娘所追求的,又不是一时的欢爱,一般的婚姻,她要追求一种人间真情。所以,杜十娘才苦心积攒“百宝箱”,希望用“百宝箱”来证明自己的价值,用“百宝箱”来换取真正的爱情。在选择李甲托付终身之时,杜十娘又一直不肯把“百宝箱” 的秘密告诉李甲,也正是由于这个原因。但是,杜十娘太天真了,在利欲熏心的社会里,在充满铜臭的人与人的关系中,哪有什么真情可言!她的希望是注定要破灭的,她的悲剧是注定要发生的。 

3.“百宝箱” 是社会和人性激烈冲突的象征,是杜十娘悲剧产生的真正原因。杜十娘生活的环境,是一个封建礼教占统治地位,同时又交织着利害关系的社会。在这样的社会里,没有生长真情的土壤;在这样的社会里,真情就像柔弱的嫩芽,没有养料和水分,只有枯萎和死亡。杜十娘太有尊严了,太相信人性的力量了,她甚至误以为金钱可以买来真情。期望越大,失望也就越大。本来就算李甲负义,杜十娘大可不必投水自尽,她有青春,美丽,还有金钱,她还可以另寻他欢,就算独自一个也可以生存下去。但是吃人的封建礼教,自私自利的人际关系,使杜十娘彻底的失望了。一个曾经对自己感激涕零的人,一个自己真心爱的人,只为“一千两”,为个人私利,就不惜背信弃义,断然出卖自己,而且还面有喜色,心无愧意。试问天底下有什么地方可以容纳下这样一个弱女子,可以容纳她追求美满的生活?试问又有何药物可以治疗她那颗破碎的心,可以抚平她灵魂的创伤?杜十娘,她只有用骂来表示内心的极大愤慨,只有用死来反抗这个暗无天日的社会,来保存自己的尊严和清白!杜十娘沉下江去的不是“百宝箱”,是人性,是道义,是良知,是人心,因为当时社会容不下这些东西,杜十娘始终没能躲开礼教的罗网,成为一个金钱和利益的牺牲品。杜十娘,看错的不是李甲,而是看不透封建制度和礼教对人性的毒害和摧残,看不透金钱和利益对人间真情的践踏与戕贼。而李甲、孙富之辈,只是成了间接的杀人凶手而已!  

可悲的杜十娘, 可叹的一曲社会和人性的双重悲歌。  

 

 《杜十娘怒沉百宝箱》中的民俗

第四册一口气安排了三个单元的小说教学,三个单元下来,十几篇小说之后,实在容易沉闷了。如何保持文学课教学的生气呢?进行新的挖掘,引起学生讨论的兴趣,无疑是行之有效的办法之一。 

进入第三单元教学之后,我们不妨有意针对每一篇课文的具体情况做个性的挖掘,就是一篇课文(实际上就是一部作品)侧重探讨一个问题。这“一个问题”既是其他课文所没有的,又是本篇课文所专长的。这样,前三篇就作了这样的提炼:

《林黛玉进贾府》:①关于“红学”;②人物刻画。 

《智取生辰纲》:①烘云托月;②矛盾(内外两条线)。 

《失街亭》:①结构上的场景转换(“却说”);②矛盾(内外两条线)。 

这里头,前面的一点就是“他课所无,本课所详”的,这样,就在基本教学层面围绕理清情节结构、进行人物形象分析的基础上,又新开掘了一层。 

就《杜十娘怒沉百宝箱》一课,首先从真情实感出发,我提出了“人品”和“是非观”的问题。问题一出,思路豁然开朗,马上就顺势展开了具体分析:

①杜十娘为什么要“从良”?

②杜十娘为什么要李甲去措办三百两(后来是一百五十两)银子?既然都成夫妻了,为什么还要瞒着百宝箱的真相? 

③后来李甲痛悔了,杜十娘为什么还要“怒沉百宝箱”?为什么要孙富兑足千两银子后才“怒沉百宝箱”?

④拥有“百宝箱”,还可以再“慢慢求索”,杜十娘为什么一定要自尽? 

围绕这四个问题,我们对杜十娘这一崇高形象的理解就清楚明了了:离开火坑,过上正常人的生活;讲人格,重感情,求真情;不容背叛,不容为恶;不能再受侮辱。 

短篇小说《杜十娘怒沉百宝箱》不愧为是最杰出的文学作品,就杜十娘这个人围绕人品问题作了以上发掘后,总感觉还意犹未尽,于是,我们又进一步研究了其中的“民俗”。

第一、关于“妓女”。

现今社会上有一些阴暗的东西,高中二年级的学生应该是已经有所风闻,一般情况下老师在课堂上也不好正面来谈这个事情,总有说不出口的感觉,现在教学的需要,正可以把话说明说透。

一方面,那时候,那是公开的,合法的,社会有一定接受度的事情。柳遇春在认定了杜十娘的真情后,热情相帮,对杜十娘不但没有嫌弃的念头,反而推崇之意溢于言表。李甲在回答孙富杜十娘是何人时,说“此乃北京名姬杜十娘也”,语气非常自豪,没有畏首畏尾。杜十娘准备百宝箱“将润色郎君之装,归见父母,或怜妾有心”的话,应该也没什么太过于低人一等的味道。杜十娘怒沉百宝箱时,围观者之中,并无幸灾乐祸之人,大家都是同情杜十娘的。 

二方面,在道德层面上,自古以来,那都是被否定的事情。作品中这一点也表现得很清楚,比如,说杜十娘“可怜一片无瑕玉,误落风尘花柳中”。至于杜十娘“曲中第一名姬”,干得好好的,收入可观,却要从良,对妓女生活的否定,更是十分明朗。 

三方面,也是自古以来,确实有对具体当事人给予肯定例子。那么这是有原因的。其一,被肯定者要么因才艺出众,这是中国社会传统的对文化和学艺的崇奉。才艺上乏善可陈者即使攀龙附凤很成功了,像陈圆圆,可谓攀附得很高了,也不被人称道。其二,被肯定者要么因品格高洁,是社会对人品的赞美。如李香君、小凤仙,她们都具有爱国主义气节,而且为国家为民族作出了无私的牺牲。其三,被肯定者身上要么具备“常人”甚或“男人”所没有的“素质”。其四,对一些“误入红尘者”持肯定态度,体现大家的同情与包容。

四方面,当代中国,在这个问题上继承了自古以来持否定态度的优良传统,又被法律所禁止,这也是很明确的。 

第二、商业比较发达、资本主义萌芽的社会里,金钱(银子)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 

小说之中,涉及到钱财的地方很多,题目里面,所谓“百宝箱”,实际上就是万两银子的问题。通过小说,我们可以一窥明代社会生活中银子的作用,一窥那个社会里各种人物在银子面前的种种表现。 

杜十娘可以积攒下大笔钱财,然后又可以表现得重义轻利;一般情况下人们的钱财不会轻易出手(李甲告借无门),碰上靠得住的人,伸出援手似乎也不是很难(柳遇春就可以枯木逢春,心想事成,马到成功);李布政对儿子断绝供给,甚至要让儿子不好进门,但听说一千两银子也许可以让他回心转意;杜十娘怒沉百宝箱的行为所体现出来的人格魅力,更足以光照日月,真正是一个视钱财如粪土的刚烈壮举。 

第三、人与人际关系。 

这个社会里有坏人,比如孙富这个无耻之徒,他在多个层面上违背了社会道德,属于千夫所指的败类。有无能之人,比如李甲,实在是一个“没主意的人”。小说里面的人们对李甲的谴责,小说里面还有柳遇春,还有杜十娘那些姐妹,看来,只能说是杜十娘看错了人。

那个虔婆,心中就只有钱了。“十娘见鸨儿贪财无义,久有从良之志”;杜十娘赎身之后,首先就感到可以“省受虔婆之气”;杜十娘交了赎身钱后,“才下床,尚未梳洗”就被“推出房门”,还要来锁子把门给锁上。这个虔婆,“无义”透顶。

柳遇春,爱憎分明,乐于助人,成人之美,颇有君子之风。

经过这样的梳理,把杜十娘放到这样一个具体的社会氛围和人际关系之中来考察,前面围绕杜十娘的人格列举的几个问题就有了更明确、更实在的解答。至此,《杜十娘怒沉百宝箱》一课才感觉到上得有一定深度有一定新意了,学生的思路给打开了,课堂上也较有生气了。

·语文课件下载
·语文视频下载
·语文试题下载

·语文备课中心






点此察看与本文相关的其它文章』『相关课件』『相关教学视频|音像素材


上一篇】【下一篇教师投稿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微信:139588899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