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教学中几个错误的思维定势(论坛精华帖)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教学文摘作文指导 手机版




论坛精华帖:http://www.ruiwen.com/vbb/showthread.php?threadid=4164

july2309

 

    作文是语文教学中至关重要的一环,是一个学生语文水平高低的直接体现。但是由于受到传统观念、应试教育模式和教师自身水平的影响,如今的作文教学还存在着几个错误的思维定势,这些定势在一些学校的作文教学中依然存在。以下,我就以我从前的被教育经历,以及对教育现状的一点了解,谈谈我自己对这几个思维定势的看法。

一,反创新与创新。这是一对矛盾的概念,在作文教学中体现为“反模仿”与“模仿”。从整体意义上来说,教师在作文教学中是应该鼓励创新,反对反创新的,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并不尽然。

首先是“反创新”。创新是作文的出路,对于没有丰富的人生经历、又没有足够的理论高度的中小学生来说,要让他们写出好作文来,就应该鼓励创新,不仅要在语言上创新,内容上创新,还要在思想上创新,在形式上创新。但是,鼓励创新作为作文教育中重要的一环,实际情况并不乐观。许多教师在对于“创新”这个问题上拥有足够的理论真理,在课堂上拍着胸脯说创新的重要性,但更多的学生每天所遭遇的依旧是千篇一律的教育-朗读课文、注释生词、分层次、归纳中心思想,然后升华中心思想……要知道作文教育不仅是一两节作文课所能涵盖的内容,甚至整个语文学科也不能涵盖,它不仅仅是一种技巧性的操作,它是一个涉及人文教育的大学科。对于这样一个学科,势必具有多元化的个性,单一的教育方式不仅不会促进作文水平的提高,相反还会扼杀了学生们鲜活的心灵。

不少人曾经对杨朔入选中学课本的四篇作品表示质疑,从中我们也可以看到当今语文教育特别是作文教育的错误思维定势所在。

在三味书屋网站上有这么一篇报道:在四川的某所初中,学生在学习初中第一册语文课本中杨朔的《香山红叶》时,老师这样分析:文章以物喻人,用凝聚着“北京最浓的秋色”的香山红叶,喻老向导“越到老秋,越红得可爱”的精神面貌,从而抒发了作者对社会主义新生活,对当家作主的劳动人民的热爱之情。记游是贯穿全文的一条明线,然而写红叶并不是记游的目的。老师反复讲杨朔的“转弯艺术”,使行文波澜起伏,摇曳多姿;而“卒彰显志”,乃全文点睛之笔。她讲得声情并茂,听得学生如醉如痴。到了写作文的时候:这些西蜀的孩子无缘到香山,笔下的题目便都是《峨媚山绿叶》、《青城山的竹子》、《神女峰的松树》,老师夸奖说:“大家学得真快!”

像上面这种情况我想是普遍存在的,单元化的教学模式,框架式的教学方式,使得语文教学过程成为了一种模板提供过程,最直接的影响就表现在学生的作文丧失了创造性。回到作文课上来,作为教师,你们或许对创新这个问题给予了学生足够的强调,也给予了学生的作文足够的自由度,但是你有没有把作文从作文课堂或者作文作业中扩展出来,把他放在“语文”这个大范围去强调。我想这是如今的作文教学最大的误区。

再说说“创新”。我这里所说的“创新”是针对一些具体的情况。前面说到,创新是作文的出路,但是创新不是否定一切,这当中有作为教师所必须把握的尺度。

如果以《“水滴石穿”的启示》为题,写一篇议论文,同学们不难把握,启示为一要“恒”,一要“专”。可有一位同学却反其道而行之,说水滴石穿不可取,为什么呢?他如此分析:水要滴穿石头不是一朝一夕之事,是浪费时间;要滴穿石头不一定要用水,可以用电钻、炸药,可见滴水穿石方式落后;一滴水要穿石头,效率不高;由此可见,滴水穿石不可取。你同意这种分析吗?

我是不同意这种分析的,因为关于这个“水滴石穿”的课题,所涉及的不仅是一种写作的演练,还包括关于恒心、耐心的人文教育。如果同意他的分析,教师就会在教学中失去正确的教学方向。

再举一例:“三国时期,曹操命令军士们不得破坏农民的庄稼,否则杀头,结果有一次曹操的马挣脱缰绳,贱踏了庄稼,曹操因此割断自己的头发。”就这个问题,有的同学在作文中反对曹操的做法,因为“天子犯法,与庶民同罪”;有的同学认为曹操作为一个领袖,已经作到了以身作则。但是有一个同学,他的作文重点不在于孰是孰非,而认为历史已经无从改变,像这样的争执对现实毫无脾益。你同意他这种创新吗?

可见,作为教师,不仅要注重自己的鼓励作用,还要注意教师的引导作用,要在注重学生作文技巧的同时加强对学生的人文教育,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面对一些活跃思维的学生,可以采取多形式的方法,例如周记作文,日记作文。

二,编故事。在选材指导上,有些语文教师却没有要求学生学会仔细观察生活,反而让学生在作文时虚饰生活,因而许多学生的作文显得比较矫情而虚夸。首先,这种做法是偏离了作文教育的本质目的。在《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中对写作的要求明确提出了三点:“善于观察生活,对自然、社会和人生有自己的感受和思考”,“能有意识地考虑写作的目的和对象,负责地表达自己的看法”,“提倡自由作文,根据个人的特长兴趣写作,力求有个性,有创意地表达”。可见,作文是“我手写我心”的一项活动。这种提倡编故事,虚夸的做法,明显是一种对考试题目的消极适应,会大大地扼杀了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再者,虚饰的生活虽然也是真实生活的反映,但却是一种间接之后再间接的生活,写关于这样的文章,学生往往缺乏真实的感受,这样写出来的文章,写的人不尽意,看的人觉得缺乏说服力,无论从应试角度还是其他角度都得不到好处。

真实,是文章的生命,尽管文学注重丰富的想象力,但我想对于学生,更重要的是应该引导学生在观察生活上下功夫,引导学生关注真实的人生,这才是作文教育的当务之急,引导学生正视生活,应该是教师责无旁贷的任务。

三,“强化训练”。作文水平的高低,是衡量一个人语文水平的基本尺度。按素质教育的要求,作文素质更是语文素质的重要体现。但是托应试教育的福,作文这项特殊的教育内容并没有完全从应试教育中脱离开来。我自己就曾经目睹过这样一出闹剧:临近高中会考,语文老师特意拿一节课时间让我们猜会考的题目,每人给出两个自己认为可能出的题目,老师再根据历来的出题“规律”有所取舍。类似的闹剧并不罕见,像“背范文”等。这样的闹剧在这里我称之为考前的“强化训练”。

作为教师,为了提高升学率,或者说单纯是为了学生本身,纯粹出自一种责任感,教师们这种“强化训练”出发点并非不好,因此这不是我要论述的重点。

一个人的写作水平与他的人生经历、文学修养、脾性都密切相关。而写作过程从狭义上讲,则仅指进入具体写作的过程,即:审题和拟题、立意、选材、安排结构,文字表述和修改加工等具体过程;从广义上讲,是指从观察和体验生活、积累素材,一直到动手写作和修改作文的整个过程。这个过程是一个漫长的,反复的积累和体验过程。要提高学生的写作素质,教师就不能不考虑这些写作的具体过程。因此想在一两个月的短期、在课堂的小环境、在课本知识的小范围就想真正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的想法是错误的,是写作教学中最大的最错误的思维定势。如何真正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要提高又应该做什么工作、应该怎样做,这理应成为一个有理想的语文教师所要追求的方向。

[B]一,反创新与创新。 

 http://www.ruiwen.com/vbb/showthread.php?threadid=4164 

 

相关链接:作文指导

·语文课件下载
·语文视频下载
·语文试题下载

·语文备课中心






点此察看与本文相关的其它文章』『相关课件』『相关教学视频|音像素材


上一篇】【下一篇教师投稿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微信:139588899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