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来拯救“话题作文”(网友来稿) |
||||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 杂文参考 → 作文指导 手机版 | ||||
高朝俊 话题作文是在“材料议论文”逐渐走向“叙—议—联—结”的僵化写作模式的背景下出现的,可以说是命题思路的一次大变革,是对学生创造力的一次大解放。 但“有一利必有一弊”,由于目前很难从根本上摆脱应试教学,在实际教学中总是“上有政策,下有对策”,近几年来,应付话题作文的方法层出不穷。无论是从话题作文本身来看,还是从应试教学角度来看,话题作文的缺陷已日益明显。 模仿、套用、抄袭难以防范 话题作文以开放、灵活、宽泛见长,在审题方面也较少障碍,这的确有利于学生的自由发挥。但是,如果命题较平、较熟,就很难避免模仿、套用、抄袭。自2000年以来,各地都出现了大量的模仿、套用、抄袭之作。 模仿、套用、抄袭,也带来评分不公。虽然命题规定“不许抄袭”,且定出对抄袭之作给予“严惩”的措施,但在具体实施时仍有许多困难。例如,某省制定的“评分细则”,特别强调判分时要注意区分三种情况:(1)部分取材于现成材料,或把现成材料作为议论性文章的一个例证,正常评分;(2)整篇搬用、套用现成故事,但作了改造,或用自己的语言叙述,降一档评分;(3)经查实,全文有2/3以上与原文完全雷同,不能及格。应该说,这个细则是对考生负责的,但一篇作文到底属于何种情况,事实上是很难界定的。就具体操作而言,由于每一位阅卷教师的阅读范围不同,在紧张的阅卷现场也很难一一加以查对,这就使得同一个故事在不同的阅卷人手里可能遭遇不同的命运。甚至,同一个故事,因为阅卷的先后顺序,也可能遭遇不同的命运。 引发了胡编乱造之风 前几年的高考作文,都可以“编述故事”,这对培养学生的想像力、创造力,起到了很好的作用。但毋庸讳言,它的负面影响也是显而易见的。许多学生因此放弃了对纷繁复杂的现实生活的关注;而把目光投射到“名著”、“科幻”上。有相当多的考生对“编述故事”的理解有偏差,不管什么话题,都天马行空地编故事。2002年的高考作文题,虽然要求写“遇到、看到、听到”的事情,但是,仍有不少考生在寓言、童话中去审视人的心灵。还有的是到古代人物那里讨救兵,于是就出现了形形色色的“故事新编”。 中学生为什么在高考考场上作出这样的选择?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其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高考作文命题和阅卷的导向。在语文教育改革中,特别强调语文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而在高考作文中,却出现如此严重的回避现实倾向,不能不说是一件非常遗憾的事。 在文体训练中走入歧途 话题作文的一个特点是“文体自选”,这对考生发挥自己特长,写出独特的认识和感悟,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也引发了一些不好的倾向:一是导致不少考生文体意识淡薄,从而出现练习“单打一”的现象,二是盲目“创新”。有教师反映,有的学生不论出什么题目,他总用书信体写,高中三年,写了几十篇作文,写来写去都是这一种文体。有的学生不去学习最基本的文体写法,而是想方设法在文体上作所谓的“创新”。这几年的高考作文中,五花八门,什么样的文体都有。有许多所谓的创新文体,并不能更好地为表现内容服务,而是本末倒置,为创新而创新。 立意的空间狭窄 1999年的“假如记忆可以移植”,无论是选材还是立意,都是真正的话题作文,它只是假设了一种情境,留给学生很大的发挥空间。可是,除此之外近几年的高考作文题,虽然都是“立意自定”,但是,学生并没有多少“自主权”,因为无论是命题材料还是从材料中引申出来的话题,都比较明确地喻示或规定了主题,这在很大程度上束缚了学生的思想,学生也就只能在“金箍棒”画定的范围内兜圈子,说来说去,说的都是命题者想让学生说的那几句话。从多角度立意这一点来看,这甚至是材料作文的倒退,这就与话题作文倡导创新思维的初衷背道而驰了。 难以把握开放和限制的张力 这几年的高考作文题,都是“材料(故事)+提示语+话题+要求”的形式,都要求“题目自拟”。但是,从材料中引出怎样的话题,提示语提示到什么程度,话题与考生自拟的题目又是什么关系,这都是值得探讨的。因为这不仅涉及对题意的理解,也涉及写作范围的圈定和评分标准的把握。纵观这几年来的高考作文题,前几年的表述是:只要与这个话题有关,就符合要求;这几年改为:所写的内容必须在这个话题的范围之内。真可以说是“一放就乱,一收就死”。就拿去年的试题来讲,命题的意图显然特别注重“两个人互相搀扶着走出了困境”,显然是在传达一种“爱人即是爱己,救人亦能自救”的理念。但是试题所给定的话题“心灵的选择”的结果并不必然与此有关,相反,更多的选择是非此即彼,必须有所舍弃,那么,这样的内容是否符合题意?一个感性材料,其内涵往往是多层的、多义的、多向的,广大考生从中感悟到的往往比命题者的设计要丰富得多,那么,作为考试,超出命题意图的内容是否符合题意呢?话题作为写作的范围,这个话题的范围到底有多大呢?还是以去年的试题为例,选择难道一定要在尖锐对立的矛盾中进行吗?选择一定要经过“翻江倒海”的思想斗争吗?总之,话题作文应在开放和限制间保持怎样的张力?是值得认真总结和深思的。 《扬子晚报》2003。1。31 作者邮箱: gaochaojun@elong.com 相关链接:作文指导
|
·语文课件下载
| |||
『点此察看与本文相关的其它文章』『相关课件』『相关教学视频|音像素材』 | ||||
【上一篇】【下一篇】【教师投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