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数,是可以借贷的“钱”吗?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教育新闻 手机版


           解放日报     2003-01-13     记者金柯庄玉兴 

 

  学生某次考试成绩不理想,可以向老师“借分”,补足上一个等第,同时保证在下次考试成绩中扣除一定的分数作为”偿还”。不久前,本市某小学试行的这种名为“借分制”的做法,经媒体披露,在本市教育界引起了较大反响。“借分制”是否真如报道所说,使分数“成为评价学生的活跃因素和激励杠杆”,是“一种教育创新”?对此,不少师生、家长和教育管理者表达了不同的看法:“借分制”不宜推广。

  分数,是可以借贷的“钱”吗?

  据报道介绍,学生借分时须与老师“谈条件”,并签订“借分合同”;为了“激励”学生,偿还的分数往往多于借的分数;有的老师还主动“贷”分数给学生,要求学生下次考试达到一定的分数线。从表面上看,“借分制”使考试分数出现某种“松动”,让学生在失败中寄希望于下次考试的成功,似乎有一定的激发学习积极性的作用。但不少教师认为:这种“以分促分”的做法,客观上会给学生造成一种强烈暗示:学习的目的就是为了分数,而分数是可以通过“商业手段”取得的。“借分制”还让师生双方变成了借贷双方,学习过程变成了借债、还债的过程。在不断的借分、还分中,学生难免会掉进“分数第一”的漩涡。

  “借分制”中弥漫着浓厚的应试教育色彩,使不少家长直觉地投了反对票。一位家长指出,我们当然希望孩子能考出好分数,但每次考试的成绩都应该是孩子学习成果的真实反映。试问:借来的分数反映的是什么呢?还掉的分数又代表什么呢?这在教育学上有依据吗?

  借分,“借”了激励还是压力?

  不可否认,学生为了还分,会更努力地学习,然而学生的这种学习的积极性,与其说来自于借分的激励,还不如说是来自还分的压力。据了解,“借分制”还要求学生在借分时必须有家长做“担保人”,甚至还出现了少先队小队之间的互借互贷。如此一来,学生能否如期还分不仅是个人的事情,还直接影响家长和集体的“荣誉”。这对于大多数心智尚未成熟的小学生来说,又多了一种额外的精神负担。有不少孩子就表示担心:“如果借了分,还不上怎么办?”由于考试成绩的不可预测性,即使他们尽了最大的努力,下次考试还是没达到“合同”的要求,他们将遭受失败和失信的双重打击,其结果更加难以承受!

  淡化分数,才是素质教育的正路

  专家认为,作为一个重要的教育评价手段,分数本身并无对错,搞素质教育也并非要排斥分数,关键看如何使用好这把“尺子”。活用得当,的确可以激励学生把关注点从考试成绩转移到平时学习中去,从书本知识扩展到素质培养的方方面面中去。若是把分数变成可借可还的“资金”,让学生背着“分债”去学习,恐怕仍没有走出应试教育的“分数至上”、“以分数论英雄”的老路。与“借分制”不同,本市有不少学校正在开展学生综合评价试验,降低考试分数在学业评价中的比重,引导学生主动要求全面发展,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相关链接:

·语文课件下载
·语文视频下载
·语文试题下载

·语文备课中心






点此察看与本文相关的其它文章』『相关课件』『相关教学视频|音像素材


上一篇】【下一篇教师投稿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微信:139588899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