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考点复习设计(教师中心稿)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教学文摘文言文阅读翻译 手机版




靖江市礼士中学  陈素志

一、 考点述要

“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是理解文言文的一项重要能力,它虽然侧重于语言形式的考查,但同时也涉及内容,因而是高考文言文阅读中一种带有综合性的考查手段。

理解文句的关键是能准确地把文言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这一目标的实现,除了要有扎实的“词语和句式”的基础外,还必须具有文言文的翻译能力(要认真复习高中第四册单元短文《文言文的翻译》。如:省略成分的辨识和补出;语序的改变;特殊句子的扩充、凝缩;修辞格的恰当处理等。“把握句子在文中的意思”,除了准确理解文句的字面义之外,还有深层次的要求。如:对文句之间逻辑关系的理解(如同现代汉语中的复句分析);对句子表达意图的分析等。复习时要有针对性地进行训练。具体训练时,要遵守词不离句,句不离文的原则,特别注意训练自己根据语境(上下句意、文章背景等)对词义的引申、对句义的变通能力。

今年的文言翻译题,变过去的选择题的方式为笔答题。这有利于看出考生是否进行了“真思维”,对内容有“真理解”。

能力层级为B。

二、 热点透视

从历年试题的设置来看,主要都是采用直译的方式,但同时要求与整个语段的文意紧密结合起来加以理解(题干中不称正确地译文而称‘在文中的正确意思’)。因此,在翻译时不能孤立机械地死抠词义,更不能望文生义,而必须在正确理解文章的基础上力求翻译得“信、达、雅”。

当然,历年的文言选段都以“浅易”为标准的,且都以人物传记为主。今年的翻译选段当不会太长,也不会太难,以直译为主,力求原文与译文在遣词造句、表达方式上基本保持一致。

教师在组织复习时,必须精编一套“文言翻译练习”,编选文段时,遵循五点:段幅短小(百字左右)、情节完整、句式常见、便于直译、选句义靠近中心。

三、 攻关对策

1、 典型引路,注意语感

可以将近五年的文言翻译题汇编起来,通读全文后把握中心意思,联系上下文感知原文在整体选段中的地位、作用和含义。做到“词不离句,句不离段”。

2、 注重方法,精心指导

直译讲究字字句句有落实,但也不是“对号入座”,不多不少,否则就变成了“死译”,势必造成译文的非古非今,诘屈拗口,甚至出现谬误。

直译的方法一般归纳有“对”、“换”、“留”、“删”、“补”、“调”六个字。

对——对译。把文言文中的单音词译成以该词为语素的合成词。如:惟恐他将之来——只害怕其他将领来到。

换——替换。有些词在古书中常用,现代汉语中不用或不常用;或古今都常用,但词义产生了转移。在这种情况下,就要用现代汉语的词去替换原文中的词。如:公父母春秋高。(1998)——你父母的年纪大了。

“春秋”一词古今都常用,但词义产生了变化,所以译文用“年纪”来替换它。“高”也相应换成“大”。

注意:“换”与“对”的不同之处在于“换”没有相同的构词成份。

留——保留。文言文中的人名、地名、年号、国名、官名、朝代名等,以及古今词义相同的词,如“山、水、中、笑、有”等,都按原文保留下来。如:启听淮北取籴。(1999)——上报说应听任百姓往淮北购粮。

删——删略。古文中的有些虚词,现代汉语中没有对等的词来翻译,或现代汉语在这个地方不用虚词,便可删略。例如:不惧比干之诛。(1997)——不怕象比干那样遭受杀害。

夫战,勇气也。(《曹刿论战》)——作战,(凭的是)勇气。“之”,结构助词,“夫”发语词,不译。

补——补充。古书的省略现象比较突出,为了更完满地表达原文的内容,译文就应补出原文省略的而现代汉语又不可省略的某些词句。例如:自从贷粟以给付饥者。(1999)——(苏琼)亲自从(有粟人家)那里借来粟给饥饿的人。

调——调整。古汉语句子成分的位置与现代汉语有一些不同之处,翻译时就应根据现代汉语的语言规律作相应调整。例如:

不殴杀何待?(1999上海)——不打死他还等什么?

羞见释之、辛毗于地下。(1997)——我羞于在地下看到释之辛毗。

前一例疑问代词作宾语,后置,后一例介词结构后置。译时要分别调整为“动+宾”语序和“状+动”语序。

以上六法的例子,还有其他情况,这里不一一举出。考生可以在平时复习中积累分析。

3.由易而难,逐步提高

(1)给出足量的原文和正确译文,让学生先将原词与译词一一对应,找出哪些不该译,哪些该译,如何译的。

(2)将学过的典型句子与历年高考典型翻译句子穿插练习,形成迁移。

(3)精编一套翻译练习,适度向“信、雅、达”靠拢。

4.规范书写,防止功亏一篑。

总之,文言文的翻译也是一种学问,需要在反复的训练中掌握它。一篇好的译文就是一篇文通理达,字顺句畅的文章。当然,良好的翻译能力不是一蹴而就的,在高一、二年级就要循序渐进地分解、渗透。这样才能切实提高高考时这一块的得分率。

四、针对训练。

1、 将下列各组句子中原文中的原词与译文中的译词一一对应起来。

(1)此黠儿也,当有所成。(1991)

这是一个聪明的孩子,必将有所成就。

  (2)以寿虽不远嫌,原情不至贬废。(1992)

认为陈寿虽然未能远避嫌疑,便推究实情,还不至于被贬废。

  (3)实未及养,何假以希禄?(1994)

实际尚未到奉养之年,哪能借此以求得俸禄?

  (4)吾谓汝知天下之理,今闻此言,故犹未也。(1995)

我以为你懂得天下的道理,现在听到这话,才知道你仍然没有懂。

2、 翻译下列句子

  (1)怀王悔,追张仪,不及。(《屈原列传》)

  (2)取诸县以给,敛诸大谷者尤亟。(1996)

  (3)冀复得兔,兔不可得,而身为宋国笑。(《五蠹》)

  (4)徒流及死,具有等差。(1997)

  (5)计定,求人可使报秦者,末得。(《廉颇蔺相如列传》)

  (6)其罪当与童贯等。(1998)]

  3.阅读下列文段,写出划线句子在文中的正确意思。

许允为吏部郎,多用其乡里,帝遣虎贲收允。妇出阁戒允曰:“明主可以理夺,难以情求。”允至,明帝核之,允答曰:“‘举尔所知’(1),臣乡人,臣所知也,愿陛下检校,为称职与否?若不称职,臣宜受其罪。”既检校,皆官得其人,于是乃释允。

注(1)“举尔所知”,这是引用的孔子的话。

1、 明主可以理夺,难以情求。

2、 既检校,皆官得人。

冯异为人谦退不伐,行与诸将相逢,辄引车避道。进止皆有表识,军中号为整齐。每所止舍,诸将并坐论功,异常独屏树下,军中号曰:“大树将军。”及破邯郸,乃更部分诸将,各有配隶,军士皆言愿意属大树将军,光武以此多之。(《后汉书•冯异传》)

3、 冯异为人谦退不伐:

4、 进止皆有表识,军中号为整齐:

5、 乃更部分诸将,各有配隶:

6、 军士皆言愿属大树将军,光武以此多之:

曾子衣弊衣以耕。鲁使人往致邑(封地)焉,曰:“请以此修衣。”曾子不受。反,复往,又不受。使者曰“先生非求于人,人则献之,奚为不受?”曾子曰:“臣闻之,受人者畏人,予人者骄人。纵君有赐,不我骄也,我能勿畏乎?”终不受。孔子闻之,曰:“参之言,足以全其节也。”

7、 鲁君使人往致邑焉,曰:“请以此修衣”:

8、 先生非求于人,人则献之,奚为不受?

9、 纵君有赐,不我骄也,我能勿畏乎:

魏文侯使舍人毋择献鹄(天鹅)于齐侯。毋择行道失之,徒献空笼。见齐侯曰:“寡使臣毋择献鹄,道饥渴,臣出而饮食之。鹄飞冲天,遂不复反。念思非无钱以买鹄也,恶有为其君使,轻易其币(礼物)者乎?念思非不能拔剑刎颈,腐肉暴骨于中野也,为吾君贵鹄而贱士也;念思非不敢走陈蔡之间也,恶绝两君之使。故不敢爱身逃死,唯主君斧质之诛。”齐侯大悦,曰:“寡人今者得兹言三,贤于鹄远矣。寡人有都郊地百里,愿献于大夫为汤沐邑。”(《说苑 奉使》)

10、 毋择行道失之,徒献空笼:

11、 道饥渴,臣出而饮食之:

12、 念思非无钱以买鹄也,恶有为其君使,轻易其币者乎?

参考答案:

1、(略) 2、(1)怀王后悔了,派人去追张仪,没追赶上。 (2)从各县取来满足自己,对大谷县征敛得尤其紧迫。(3)希望还能得到兔子,兔子当然是不可能再得到了,而他自己却被宋国人所饥笑。 (4)服劳役、流放直到死刑,都有等级次第。(5)对策还没有商定,要想找一个可以充当使者去回报秦国的人,没有找到。(6)他的罪责应当与童贯一样。

3、(1)对于英明的皇上,可以用道理说服他,而向他求情却是很困难的。(2)(明帝)审查以后,认为这些人做官都很称职。(3)冯异为人处世,谦虚退让,不张扬自己。(4)他带的部队行止进退号令分明,在各部队中号称整齐。(5)于是重新调整各个将领,军将各有规定的隶属关系。 (6)军士都说愿意隶属于大树将军,光武帝因此十分推重他。(7)鲁君派人前去送给他封地,说:“请你用这封地的收入添置一些衣服吧。” (8)这不是先生向别人索求,而是人家主动送给你的,为什么不接受呢?  (9)即使国君有所赏赐,而不傲视我,但是我能不畏惧吗? (10)毋择在路上让天鹅给跑了,仅仅献了一只空笼子。 (11)半路上天鹅又饿又渴,我放它出来让它喝点水吃点东西。 (12)我心想不是没有钱再买一只天鹅,只是觉得哪有作为国君的使者,却看轻他的礼品的呢?

相关链接:文言文阅读翻译

·语文课件下载
·语文视频下载
·语文试题下载

·语文备课中心






点此察看与本文相关的其它文章』『相关课件』『相关教学视频|音像素材


上一篇】【下一篇教师投稿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微信:139588899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