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访古(教师中心稿) |
||||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 语文教案 → 教学设计 手机版 | ||||
蔡雁斌 翦伯赞 教学目标与要求: 进一步理解夹叙夹议、记叙为议论服务的写法。 了解引用资料和抒发见解浑然一体的写作特点。 了解作者表达的关于民族关系的正确观点,领会课文中洋溢的爱国主义和珍惜民族团结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重、难点: 概括全文的要点,提取全文的精要。 教学过程: 布置预习:熟读课文。 第一课时 介绍有关知识: 1、翦伯赞:(1898-1968),湖南桃源人,维吾尔族,我国著名的历史学家,著述颇丰。解放后曾任北京大学历史系主任,副校长等职。文化大革命期间,被“四人帮”迫害致死,“四人帮”覆灭后平反昭雪。 2、本文是1961年翦伯赞访问内蒙古后写的。全文除引言外,共六部分,课文节选的是第二、三部分。课文一寻访古迹所见所闻为线索,把自然环境、古迹和历史人物的描写以及作者的评论融合在一起,记叙了我国内蒙古历史上的民族关系,阐述了自己的见解。炸是一篇独具风格,富有特色的访古散文。 散文的特点是“形散而神不散”。所谓“形散”是指取材广泛;“神不散”指用明确的立意统领全篇,放得开,收得拢。 思考: 问:本文“形散”表现在哪些方面? 问:本文的“神不散“又表现在哪些方面?(加强民族大团结,珍视民族传统友谊是全文的主旨。) 字词: 山麓(LU 山脚下) 苑囿(YOU 养动物的园子) 青冢(ZHONG 坟墓) 绵亘(GEN 空间上延续不断) 塞外(SAI 泛指可做屏障的险要的地方) 峪口(YU 山谷) 驿站(YI 旧日传递文书中途休息的地方) 研究课文: 阅读《一段最古的长城》,引导学生讨论如下问题: 这一部分主要写了哪些内容?可划分为几个层次? 明确:这一部分共12段,题材中心是赵长城。可分为三个层次: 第一层:(1-2)写出关后的感受。 第二层:(3-7)写大青山一带的地理条件,自然环境,战略地位和历史上的民族关系。 第三层:(8-12)写赵长城,赞颂赵武灵王。 对修长城和“胡服骑射”二者之间的联系有三重理解: 二者是赵武灵王做的好事,所以一并称诵。 采用“胡服骑射”打击了贵族官僚,得到了人民的拥护,因而修长城未挨骂。 修长城是抵御敌人入侵的伟业,而“胡服骑射”是学习敌人的长处。 在引导学生辨析的基础上教师小结: 不符合文意。文章的中心显然不是为赵武灵王歌功颂德,作者也不是从加强对外防御的角度来肯定“胡服骑射”的。 将二者理解成因果关系也不对。 这种看法找到了两件事存在着矛盾统一的内在联系,但仍未紧扣文意。作者对汉、胡之争并非仅仅作为敌对关系来谈,更主要的还是从民族关系这个角度来谈的,不能把11、12段从全文中割裂出去。 正确的理解是:修长城是一种战备手段,目的是抵御外来侵略,维护和平环境;而“胡服骑射”则是突破了狭隘的民族偏见,虚心学习和借鉴别人的成功之处,这恰恰是从两个不同的侧面反映了赵武灵王能正确处理民族间的关系。 认真阅读第7段,思考以下问题: 给这段文字加一个恰当的标题。(兵家必争之地) 概括出这段文字的中心思想(阴山以南沃野的战略意义)。 划分层次并写出各层的大意: 分两层:第一层:对匈奴的战略意义;第二层:对汉族的盏略意义。 这段文字在本文中的作用: 明确:起承上启下的作用,既是对前面几节关于大青山描述的总结,又是为下文写赵长城作了必要的铺垫。 试分析3-7段在全文中的作用。 这一部分深刻地揭示出早在战国时期大青山南麓就是赵国和胡人争夺的重地,为下文写赵长城进一步作了铺垫,反映出修长城的地理历史背景,这样,后一段对汉王朝战略部署的分析也就获得了更充分的依据,课文最后对和解政策的肯定就更令人信服。 第二课时 研究新课《在大青山下》: 简要复习第一部分内容,顺着作者的游踪,引入第二部分的理解。 可简要概括如下: 游踪 介绍资料 作者评论 一段最古 塞外风光 的长城 地理条件 大青山 自然环境 战略地位 大青山南麓 民族关系(历史上的) (阴山) 修筑原因 筑长城 赵长城遗址 地理位置 赞颂赵武灵王 胡服骑射 (大青山上) 遗址面貌 引导学生根据下述问题,认真阅读课文第二部分《在大青山下》,思考: 离开赵长城以后,作者是按照什么路线继续游访的? 这部分主要写了哪些内容?作者是怎样把这些内容组织在一起的? 这部分可分为几层?它们之间关系怎样? 对古堡和青冢作者发表了哪些意见?有何作用? 引导学生逐一讨论、理解上述问题,教师点拨、归纳: 离开长城后,作者便从大青山上游到山下,先访汉代古堡,后游访青冢。 这部分写的主要内容是: 汉代古堡--建筑历史、古堡分布、汉城遗址、建筑目的 青冢--意义、位置、数量 这部分可分为两层:第一层:(1-9)写汉代古堡;第二层(10-14)写昭君墓。 对古堡,作者发表的议论集中在第二部分的8、9段; 对昭君墓,集中在10、13、14段。 根据上述理解,可简要概括如下: 建堡历史 汉代古堡 古堡分布 史料 和平往来未断 (在大青山下) 汉城遗址 在大青山下 建堡目的 意义 昭君墓 位置 史料 和亲好 数量 问题讨论,完成“思考和练习”三。 提示:用文献资料来佐证个人见解的有: 第一部分第7段,引用《汉书。匈奴传》;第一部分第8段以及第二部分第3段。 使用考古资料来证实个人看法的有: 第二部分4、6、7段中就引用了许多考古资料。 小结: 文章的主旨: 作者以访长城、古堡和青冢为线索,通过对有关自然环境、历史事件、残存遗物和历史人物的记述与评论,追溯了先秦、西汉时期内蒙古西部地区民族关系-的一些历史状况,赞扬了振兴国家的爱国主义精神,肯定了抗击侵略的正义行为,强调了促进民族文化交流和珍惜民族大团结的主张,表达了作者关于正确处理民族关系的思想。 布置作业:完成本课《课课练》。 教后感: |
·语文课件下载
| |||
『点此察看与本文相关的其它文章』『相关课件』『相关教学视频|音像素材』 | ||||
【上一篇】【下一篇】【教师投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