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活动课师生关系的构建
|
||||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 教育新闻 → 手机版 | ||||
中国教育报 2003-01-02 浙江 吴美娇 农村小学生由于地理环境和生活环境的影响,存在着对老师的畏惧、与同伴交往的羞怯等心理现象。怎样才能建立起和谐的师生关系呢?在活动中,我是这样实践的: 一、角色的转换——接纳 刚开始上心理辅导活动课时,学生总是不敢畅所欲言,眼神中流露出畏惧和羞涩。面对学生这种心理,我设计了《我们是朋友》的活动方案:在《找朋友》的音乐声中,我首先去拉学生的手,带头唱起来、跳起来,学生们的脸上绽开了从未有过的笑容。等音乐结束,我对学生进行非指示性的引导:“你们为什么笑?”“你喜欢现在的老师吗?”“我很愿意成为大家的朋友,你愿意吗?”“让我们齐声说‘我们是朋友’。”我和学生齐声说后,学生的畏惧和羞怯不见了。然后我们再做《找朋友》的游戏,学生就更加兴奋了。最后我让学生说说自己刚才不同的心理感受,学生各抒己见,气氛十分活跃。 这节课教师有亲和力的语言,和善的、面带微笑的表情化解了学生对老师的畏惧,教师将自己融入学生之中的这些举动,使学生得到了鼓励。学生在以后的课上也就能真正开放自己,和教师形成相互信任、相互关怀的关系。 二、情感体验——共情 当我在辅导学生的人际交往方面的主题时,我常常会发现有部分学生并不认同此次活动的主题,课堂上情绪对立不愿意参与活动。我常采用的方法就是利用语言的感染力和游戏活动等方式,让学生情感体验,以期达到师生的共情。 体验途径一:语言感染 当学生意见有分歧时,我并不急于得出统一答案,而是通过用声情并茂的语言营造氛围,让学生用心灵去感悟故事、小品当中的内涵。如我在辅导《别人进步我高兴》时,四年级班级中有部分同学对别人的成功和进步表示怀疑、不服气。这种观点的存在是正常的。心理学家塞尔曼的研究表明:9-15岁年龄阶段的儿童发展了朋友的概念,这时儿童的友谊开始具有一定的稳定性,但也有了强烈的排他性和独占性。但嫉妒心理不仅影响到同伴关系的稳定发展,还会影响到日后漫长的人生历程。 我像说书人那样将廉颇和蔺相如的故事讲述给学生听,讲蔺相如的机智,讲廉颇的嫉妒,讲蔺相如的胸襟宽广,最后讲廉颇的负荆请罪。故事讲完,请学生再选择时,原先持不同观点的同学思想已有转变,认识到嫉妒的危害性和危险性。 体验途径二:游戏、活动 按照杜威的说法,儿童的成长就是个体经验由坏变好的过程。采用游戏活动法不失为较好的途径。在辅导《顶纸棒游戏的启示》时,就让学生每人试顶纸棒,让学生体验到只要不怕困难,积极动脑,就能取得成功的意念。通过游戏学生克服了惰性,提高了学习自信心。在游戏活动中,学生品味其中的感受,比单纯的教师说教效果明显得多。 三、心灵的沟通——信任 |
·语文课件下载
| |||
『点此察看与本文相关的其它文章』『相关课件』『相关教学视频|音像素材』 | ||||
【上一篇】【下一篇】【教师投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