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攻守之势异也”注释质疑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杂文参考教师随笔 手机版


                        文/蔡再身邹高艾龚颃 

  

    高一册课本(试验修订本·必修)对《过秦论》(上篇)的结句“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注释“攻守之势异也”为“攻和守的形势变了。攻,指秦始皇以前攻打六国,夺取全国政权的时候。守,指秦始皇统一天下之后”。查以前两次旧版教材也都是这样注释的。笔者以为这个注释殊令人费解。 

 根据课本注释,许多教师在教学中都把“仁义不施”和“攻守之势异也”解理为因果关系:因为秦统一天下后不施仁义,所以使以前攻取天下时所向无敌的威强形势变成了后来治理天下时不堪一击的劣弱形势,导致秦王朝迅速灭亡。

 这样理解,似乎是用“仁义不施”回答了前句“秦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势,序八州而朝同列,百有余年矣;然后以六合为家,崤函为宫,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的问题,而“攻守之势异也”则是重复前句的内容而强调“仁义不施”的后果。但细一思考就会产生疑问:既是仁义不施而导致秦统一天下后的迅速灭亡,难道秦攻取天下时是施行仁义才有那样所向披靡的强大威力吗?可谁都知道秦兼并天下时,从来就是以虎狼之威加于诸侯,以贪诈之术侵吞各国,完全是凭暴力诈术而夺取天下政权的。为什么秦统一天下之后,秦王朝并没有改变原来的方针政策,仍是一味地实行高压暴政,形势却发生了与原来截然相反的变化,原因何在呢?

 其实,“攻守之势异也”正是回答这个问题的。句中“异”不能释为“变”,而应释为“不同”,“攻守”也不是特指秦的攻和守,而是泛指意义上的攻与守,“攻守之势异也”的意思是:攻取天下与治理天下的情势是不同的,面对不同的情势所采取的政策措施也应不同:夺取天下当然可行霸道,以力制敌,而治理天下则要改施仁政,以德服人。《过秦论》篇中所说的“夫兼并者,高诈力;安定者,贵顺权:此言取与守不同术也”,正是“攻守之势异也”的准确诠释。

 贾谊写《过秦论》的主旨就是要当时统治者多施仁义以巩固天下。要达此目的,就必须使统治者认识施仁义对治理天下的重大意义;要认识施仁义的重大意义,就必须借鉴秦亡的历史覆辙;借鉴秦亡覆辙的关键就是要从秦的暴起暴亡中认清“攻与守不同术”,即守天下不施仁义必亡的道理。

 所以,“仁义不施”与“攻守之势异也”不是因果关系而是转折关系。这句话是从两个层面来回答前面的设问的,先用“仁义不施”简答“何也”的问题,再用“攻守之势异也”解答为什么秦取天下不施仁义能成功而守天下不施仁义却速亡这个潜存问题的。作为课文的中心论点也是全文主旨所在的这一结句可意释为:是(秦统一天下后仍然和攻天下时一样)不施仁义,但是(要知道)攻天下守天下的情势是不同的。(则采取的政策措施也应不同,攻天下可用暴力,守天下必施仁义。) 

                             中国基础教育21世纪
相关链接:教师随笔

·语文课件下载
·语文视频下载
·语文试题下载

·语文备课中心






点此察看与本文相关的其它文章』『相关课件』『相关教学视频|音像素材


上一篇】【下一篇教师投稿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微信:139588899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