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于80年代 代沟很浅 快乐很多
|
||||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 教育新闻 → 作文素材 手机版 | ||||
中国青年报 2002-12-26 有学者初步发现,“生于80年代”的孩子与父母之间的代沟在缩小,比“60年代”、“70年代”与父母的关系大为改善。究其原因,与这一代人的父母是知青有关。 知青,经历了几十年来整个社会最动荡的时期,成长于国家和个人的重要转折点。适应环境、谋求发展,是他们多年来奋斗的目标。相比较而言,他们的适应能力、学习能力和接受新生事物的意识要强得多,与孩子们相处时更注重沟通,培养他们的个性,彼此宽容…… 理想主义者VS新新人类 □王慧 我和先生是30多岁才当上父母的,称得上是晚婚晚育模范。当然,这其中有重要的时代因素。我们俩都是“老三届”的高中学生,历经插队、回城、参加“文革”后第一批高考等,到毕业工作时已经30多了。 凭什么把自己的梦想寄托在孩子身上? 就在那个百废待兴的年代,我们有了一个玉雪可爱的女儿。可以想像这一代父母的普遍心态:孩子总算赶上好时候了。一定尽量创造条件,让她多学点东西,尽情展现才华。 女儿一上小学,我们就送她上绘画班、电子琴班、国际象棋班、电脑班、武术班,每个周末都忙得团团转。要知道,这些东西都是我以前可望而不可即的呀!可是,孩子偏不能按照你指引的道路“前进”。终于有一天,她坐在电子琴边,噘着嘴,两只小手攥成拳头,不管你如何“威逼利诱”,死活不肯往琴上放! 我气坏了,才小学三年级,就敢犯犟,就有反抗意识!要是搁我们小时候,家长早一巴掌打过去了。我也很委屈,花了那么多钱和精力,不就为她多学点技能吗?孩子怎么就不懂大人的心呢! 就在决定是不是继续学琴的那几天,我一直辗转反侧。我想起了自己小时候和妈妈“对抗”的情形。难道不是吗?记得一次妈妈从上海买回了花衣服,那在当时就算是难得的漂亮。但我不喜欢粉色,又在努力争取入团,认为一个要强上进的孩子就应当艰苦朴素,于是坚决不穿,又不肯说出理由。妈妈再逼再问,我就几天都不说话,把妈妈气得要命。 由此想到了童年很多次和父母的“交锋”。他们是爱孩子的,老一代人习惯沿用“家长制”的管束方法,为了不惹他们伤心,我做了太多遵从他们意志的选择,但我也有自主的权利啊! 我最终能想通也是因为单位同事的一句话。她是搞青少年心理教育的。她说,我们凭什么要把未能实现的梦想寄托在孩子身上?我们的快乐要靠自己争取,孩子并没有愉悦我们的义务。这句话一下子触动了我。于是,我再也没有逼迫女儿练琴。 让她自己选择之后,却收到了奇妙效果。没有逼迫,孩子反而有了兴趣,在不知不觉中学会了弹奏不少曲子,更迷恋上了音乐。其实,兴趣和自愿比压服和强迫有效得多。人的成长就是发现自己认识自己的过程。把大人的意志强加于孩子,效果可能是适得其反。 经历是可以成为自己做父母的教材的,可惜许多父母早忘了自己也曾经年少,不记得年轻时的感受,却一味地以成人的思维去规范孩子。 让她自己熬过艰难阶段 由于职业原因,我接触了大量关于青少年教育的文章。和我的同龄人在一起,我们也经常探讨如何与子女相处。他人的经验教训、朋友的感受体会、书报的评说,都是我们的教材。由于渴望学习,有些道理总会击中你,最终派上用场。 有时候我会羡慕别的家庭,他们的孩子怎么就能和父母无话不谈?甚至恋爱的秘密也一起分享。但我女儿最爱说的就是:妈妈你别管了,我自己会处理。 第一次发现她特有主见还是在中考时。 那时,她已经被通知保送,直升本校重点高中。她学习成绩一直较好,能保送就算是进了保险箱。但在此前,孩子一直在考虑报考一所更好的学校。到底该如何选择?要知道,被保送已经是许多孩子梦寐以求的了。 那个月,这个话题一直在我们的饭桌上讨论不休。如果放弃保送,万一考不上,对女儿会不会是个沉重打击?而且,即便那时再考上本校,还要多交一大笔学费。而且,本校会不会不愿接收呢……我们尽可能倾听孩子对学校的感受,和孩子商讨各种可能性,并介绍自己在工作生活中的教训……其实,我和他爸爸心中早有定数:希望她还是接受保送。但我们能替孩子做决定吗?谁又能保证她执行的效果?于是我们告诉她:这件事由你自己决定。 其实,女儿非常认真地听取了我们的意见。我心里也打鼓:我和丈夫应该支持孩子在事关前途的问题上冒险吗? 终于有一天,她回家后淡淡地说:“爸妈,我今天对老师说,放弃保送名额了。” 一瞬间的震惊。我和丈夫迅速对视一眼,马上表示:“那就这样吧!”再没多说什么。可是晚上回到卧室,我和丈夫谈到深夜,心中不知是惊喜还是担忧。没想到孩子这么小就有了决断力和对自己负责的态度,她既然愿意逼自己一下,不管结果如何我们都接受。 战战兢兢几个月过去了,孩子还是以几分之差落回了本校。之后半年多的时间,孩子经历了期望值的失落、对学校的不满意和与其他同学比较后的失衡。看着她烦躁的神情,我的担心真是难以形容。 那时候,我常常用自己的经历给自己“打气”。我18岁离家插队,单纯、胆怯、对社会一无所知,可十多年艰难困苦的生活我们也熬过来了,也靠自己的奋斗走出困境。应当说,我们绝大部分好的经验、品质、能力都不是父母和书本教育得来的,而是靠自己打拼锻炼出来的。我深深体会到,女儿经历点挫折不是坏事,这是成长中一次重要的心理考验,别人无法替代。 那我们能做些什么呢?虽然不富裕,但我们和爷爷奶奶准备了那笔学费,在必要的时候给她一些安慰。更多的时候,我们一直站在旁边,默默地关注她。 后来,女儿逐渐从失败的阴影中走出,如今考上了北京著名高等学府。我们和孩子一起走过了风浪,看到了她的成长。 “理想主义者”与“新新人类”相互包容 很多人都特别欣赏我女儿较强的自主能力与我们和谐、融洽的家庭关系。的确,要在两代人之间拥有平等的友谊、获得内心的尊重并不容易。像成人之间一样,友谊来自了解、体谅,来自宽容。 我和先生生于上一个时代,价值观、文化取向、待人接物的态度与女儿迥然不同。我俩都是“理想主义者”和“集体主义者”,认为为了实现群体共同目标,可以牺牲个人利益。到了女儿这一辈,她不完全这么看。她不爱当班干部,不乐意“抛头露面”。起初,我还认为她怕耽误学习,苦口婆心地开导她。可她听了半晌来了一句:“妈妈,我不是那种能够一呼百应的人。”那种按照自己内心要求行事的态度,很自然也比较自我,让你说不出是赞同还是反对。 我曾特别留意过关于“80年代”人的相关特点分析。有评价说他们是:开放、追求时尚、比较自我。说实在话,有些做法我不同意,但是,我能按照自己的模式Copy女儿吗? 每次我们知青聚会,大家总是在饭桌上推来搡去,抢着付账。可女儿与同学小聚,AA制是她们很自然的习惯。我说,你可以请客呀!她说:为什么?别人也觉得理该如此。有时同学到家里来玩,只要小主人累了,她进屋关门就躺下,留下同学在客厅看电视。我惊讶极了!要是我,再累也得陪着。可女儿说,这样使大家都自由。 他们认为我们“活得累”,可我觉得他们太关注自我。但这不影响我们彼此宽容,不是吗?我们这一代人,被别人过多教导你该怎么活着,他们这一代,怎么就不能选择自己的活法? 况且,他们本身就和我们生活的年代完全不同。我们完成顺应自己时代的任务,他们却要适应如今的社会。经历了人生的几次转折之后,我深深体会到社会适应度对一个人的发展有多么重要,如果不接受新观念,没准我现在还是个思想封闭落伍的人,那么对“新新人类”,宽容一点儿又何妨? 我特别同意这样的说法,向新一代学习知识和思考方法。别总以为自己是对的,并强迫别人遵守。 我想,女儿在这样的家庭里生活,她也许最大的感受是自由吧!当然了,这是在不损害他人利益的范围之内。高中毕业那年暑假,她和另外两个女孩决定去郊区玩一天,住一夜。那天,她一直在打电话和联络这件事。可那两家的家长说,不行!除非有一位家长跟着。女儿心有不甘,和两个同伴商议如何瞒天过海……自始至终,我一直在旁边听着,可她没有问我一句,因为她知道,我肯定会同意。 当一切都安排好了,她来“征求”我的意见。我说,我希望能有一位男生同去,以便安全。她立刻跳起来:“那别的家长还不干呢……” 无意中成了一个快乐的电子 □施维 我是“80年代新一辈”,现在正抒写自己的青春。 我的父母出生在50年代,他们的童年有“三年自然灾害”,青年时期有“上山下乡”和“回城就业”。他们曾被各种自然和人为的因素所摆布,无助地度过人生中最重要的时光。直到有了我,他们才在多舛命运的夹缝里,看到了一些生命的亮色。 我知道,“80”减去“50”可以得到一个词:代沟。我不知道,所谓代沟是否就是我和父母的关系像原子核与核外的电子,虽然吸在一起,却是一种游离状态。如果是那样,我却无意中成了一个快乐的电子。 小时候我是个调皮的家伙,不知道吃了父亲多少巴掌。8岁时,我和小伙伴们爬上汽车,到离家上百公里的地方玩上一天一夜不回家。那次,父亲一顿板子下来,我总算乖了十几年,长成了现在标准的“淑女”。 其实,现在我也不什么都听他们的,父亲说:你已经懂事了,可以自己选择怎么生活,我们之间只有商量。 的确,不论学习还是生活,我都有自己的一定之规。比如,我严格地讲究劳逸结合。从小到大我是不会在学校以外的时间读书。在学校我会好好学习,放学了,就是我的私人时间,谁都别想干涉。甚至在高三,所有的老师都下了“超负荷”学习的指令,我仍看电视、听音乐,玩得不亦乐乎。父亲也会有种大好光阴被我浪费的心痛感,但只是偶尔旁敲侧击地问一句:“如果看累了电视,不妨看看书调剂一下。”“嘿嘿”,父亲的话只能换来我“不言自明”的两声傻笑。 但不要以为父亲是太过宠溺我!因为我这一切都是建立在每次考试前5名的基础上。有时候我也会问问父母:“你们为什么不督促我再努力一些,那样我就可以当第一名了!”父亲说:“其实你现在这样很好,也很开心,我们为什么要勉强你去做一个成绩优秀,却没有了普通孩子乐趣的人呢!” 父亲这话让相隔近30年差距的我听来没有距离感,我是幸运的。父亲常常唠叨:“你们真是幸福呀,当年我插队那会儿……”我相信,历史的痕迹对于父辈的每一个人都是真实的。父亲自幼在大城市长大,家庭条件优越。1967年,正读高中的父亲插队到湖北农村,读书的梦想自此中断。返城后在家乡当工人,通过刻苦自学、勤勉工作,如今他已经是食品公司的负责人了。他相信奋斗对于改变命运的意义。在我看来,他的个人奋斗又何尝不是我的现代版?个人的幸福生活要靠自己去争取。而这种共同语言,使我活在快乐中。 我喜欢做手工,买了许多折纸,平时有空就做一些小玩意儿,谁来到我的小房间都会很惊讶。惊讶于我的心灵手巧,惊讶于父母对我的“放任自流”。其实,母亲显然无意通过某种途径来培养我的淑女气质,她只是像尊重自己的爱好一样尊重我的爱好。父亲告诉我,母亲小时候能歌善舞,是公社文艺骨干。在那个吃饭都成问题的年代,姥爷坚决反对母亲“不务正业”,但最后母亲却因此被省文工团选中为舞蹈演员,改变了一生! “不是所有人的爱好都有机缘改变人的一生,但却可以让人活得充实快乐,母亲希望你是最优秀的,但首先你必须是最快乐的!”从舞蹈艺术中获得的母亲,同样明白我从折纸中得到成就感的重要性。 历史从父辈们的身上剥夺了很多,也赐予了他们很多,一个大起大落的年代赋予了父母坚韧要强的意志,也赋予他们宽容的品质。在积极改变自身同命运奋斗的过程中,他们努力与时代接轨,接纳新知,我与父母的爱好在某种程度上居然不谋而合。我喜欢演讲,妈妈帮我订阅《演讲与口才》,她也从中大受其益,每次单位上有活动,都是妈妈当主持;爸爸喜欢看书,两个书柜都不够他摆书,这里也成了我的精神宝库;我喜欢旅游,妈妈钟情画画,暑期时也会带着我到处写生———她用画笔,我用文字…… 这也许真的就是宠溺吧,但我想父母对于子女的宠溺不只需要爱,更多需要宽容和接纳。差异总是有的,父亲也会常感叹“如果你记英语单词有记歌星名字那么快就好了!”母亲会说,那个周杰伦唱歌像念经,有什么好听?但这有什么关系呢,他们需要为我的成长负责,只要永远都保持着倾听和接纳的姿态,已使一切有了更多交融的可能! 现在总有人大谈代沟代沟的,我倒觉得没那么可怕!人说“三年一个代沟”,现在的世界发展得这么快,小我三岁的老妹,常常会有一些思想和行为让我都直摇头,更何况父母和我们呢?有差异是理所应当的,但彼此能够承认差异,并带有一种宽容的态度,求同存异,这才是最重要的! 前段时间有本书叫《我平庸,我快乐》,提出这样一个命题:宁要一个快乐的庸才,不要一个不快乐的天才。可我想,真正的天才恰恰是那些懂得如何获得快乐的人。有了这样一句话,天下父母应该明白如何培养一个“天才”了吧。 相关链接:作文素材
|
·语文课件下载
| |||
『点此察看与本文相关的其它文章』『相关课件』『相关教学视频|音像素材』 | ||||
【上一篇】【下一篇】【教师投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