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验式学习打破贫富壁垒
|
||||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 教育新闻 → 手机版 | ||||
中国青年报 2002-12-26 堵力 现在有种说法,把大学生按照出身门第分成了“五大部落”,最有钱的叫大富之家,其次来自小康,中等的是书香门第工薪阶层,能满足基本温饱的学生是贫困生,得饿着肚子上课的是特困生。生活质量消费能力的不同,导致了他们思维方式、待人接物等许多差异,也带来了一些矛盾。 像大款学生,每天坐私家车上学,而对贫困学生来说,送一次圣诞礼物相当于花掉半个月菜金。整天生活在“两极分化”当中,处于成长期的孩子如何忍受? 看到这条消息,我首先想起的倒是香港“突破”机构进行的一次心灵拓展。他们在进行团队培训时,把每天的优胜者和失败者划分为“上等人”和“下等人”,“上等人”可以吃西餐,看歌舞表演,进出时候有侍者开门;而下等人则只能眼巴巴地透过窗户里看上等人吃大鱼大肉,自己吃酱油拌饭。 平心而论,这种训练听起来有点残酷。它似乎在不断提示你,这个社会本身就存在诸多不平等,你只有适应。奇怪的是,有些学生当了几天“上等人”之后不爱当了,因为没劲、闷得慌,最重要的是受不了被人眼巴巴注视的感觉,有人就乐意当下等人,因为有机会唱歌跳舞,自由自在。 做游戏很容易,可在生活中面对差异、接受不平等的确很难。在中学里最要紧的是成绩。贫困学生也一直受到“学习好才是真本领”、“不要爱慕虚荣”的教育。这种理念不错,但单独、过于强调这一点,无形中社会环境本身的复杂性就被弱化了,当他们一只脚迈进社会门槛,进入大学生活,面对形形色色的人和事,就显得难以适应。 作为成人,我们知道“五大部落”所表现出来的生活水准差异,实际上是学生的父母、家庭之间存在的贫富差异,是一种现实存在。但对学生而言,仅仅通过简单的思想教育,或孩子有了心理压力才做个别辅导,几乎无法弥合这些差异。大学生到底应该如何看待这些不平等,是接受它,而后互相学习和交往,还是形成自己的一个舒适的小圈子,不同部落之间冷淡甚至抱有敌意? 对这个问题,许多做学生工作的老师觉得很棘手,毕竟这是个新课题,一时也难有良策。但是,我们还是可以寻找一些现实的方法。 贫富悬殊会给人们带来怎样的痛苦?最直接的就是感到自卑,与原来对自己的认识形成落差。并容易把它归咎于自身的错误,一旦其他方面尚有不足,比如学习上不去,会对自己形成全面否定,进而影响人际关系。 还是谈“突破”机构的那个项目。几天训练下来,主持人并不直接教诲什么,但参加者能够由此领悟出:虽然我们倡导人“生而平等”,但社会本身就存在这样那样的不均衡,人生来也先天存在着差异:美与丑、贫与富、健康与残障,关键是我们怎样看待它,怎样应对。 实际上,这种团队训练方式非常适合处于成长期的在校学生。它通过心理学者精心设计的游戏、活动和情境,让参与者从中观察、反思和分享,从中获得启发,并运用到现实生活中。 如何面对贫富差距只是现代教育中的一个课题,而具体训练方式则是多种多样的。通过综合培训,培养你的自信心、勇气、毅力、责任感、合作精神、团队意识、开放心态和跨文化沟通能力等,这就是近几年越来越流行的“体验式学习”。据我所知,香港中文大学就有新生训练营,凡入校学生必须参加。 目前,这种培训方法尚不普及。事实上,有些高校还没有认识到培养健全人格的重要性,不仅没有打破壁垒,却在人为地加重隔阂。我见过一些学校,普通宿舍楼黑黢黢的,里面散发着霉臭味,还是五六十年代的陈迹,而“贵族公寓”却十分华丽。一些学生说,大一时还让大家都住公寓,后来家境一般的学生纷纷退出,而且公寓楼和普通宿舍离得挺远。“大家各玩各的,谁要是跟公寓里的同学谈了恋爱,都会有人嘲笑她(他)攀高枝”。 都说大学里的恋爱最纯洁,可学生们现在心里就有了“高攀”的阴影。要知道,心与心的隔膜不只会发生在谈恋爱上,还会在课堂上、宿舍里、集体活动中…… 愿更多不同“部落”的学生都有其乐融融的相处氛围,作为高校管理者,需要给群体提供心灵沟通的适宜温度、阳光和土壤…… |
·语文课件下载
| |||
『点此察看与本文相关的其它文章』『相关课件』『相关教学视频|音像素材』 | ||||
【上一篇】【下一篇】【教师投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