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行高考制度下的弊端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杂文参考教师随笔 手机版


    对于考试,特别是高考,其实无论是老师还是学生都不应该否定,因为现阶段中国不可能取消高考,而且对于很多人来说,这是一生中唯一一次公平竞争的机会。“知识改变命运”用在高考上可谓最贴切不过了。《历史教学》近来在进行历史教材大讨论,其实教材固然重要,但作为老师可以对教材加以改进和扩展,笔者在近十年的教学中,对于旧教材所做的扩展及改动与2001年版的新教材相差并不太大,而考试则不然。于是,多少师生围绕着高考这根指挥棒团团转。在这要指挥棒下,我所做的,也和李付堂老师差不多(见《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02年第9期),读题技巧一、二、三;答题技巧一、二、三;考前重热点一、二、三……每日乐此不彼,也为试卷面貌的改观沾沾自喜,为高考押题成功喜不自胜。然而在讲到八股取士时,也曾汗流浃背;在高三临考前,为试卷上再也看不到最初酣畅淋漓的好文章而只有标准答案而失落。我们到底需要怎样的考试?我们到底需要什么样的试卷?教育部的专家们正在为之而努力,作为一名工作在一线的普通老师,站学生和老师的立场上说几句。 

    一、现行高考制度下的弊端。 

     1、地区歧视 

     高考的地区歧视已经成为了众矢之的。然而《杂文报》、《中国青年报》大讨论的结果是今年北京加入了单独命题的行列。但从北京2002年的分数线来看,依然是如此的不忍目睹。而我要说的是,这么低的分数培养出来的却是人才,这无疑是对高考的巨大讽刺。从高校多年来的招生情况看,北京、上海等地的考生虽说高考分数低,然而进入高校后,却大多表现出色(这种情况在城乡学生中也有体现),因为他们才是真正素质教育的产物。试想一个把全部精力用于高考的学生与一个只用三分之一精力用于高考的学生相比,哪一个所掌握的考试之外的技能更多?反之则说明,我们的高考并不是某些专家们所自诩的“能力立意”。 

     2、一考定终身 

     对于学生长达12年的学习来说,最后起决定作用的就是那一次考试、一张试卷,而在此之前的一切都不重要。在高考前,将高三学生在高中阶段的处分全部取消已成为许多学校不成文的惯例。这当中当然有许多是可以也应该取消的,然而不排除有些行为习惯乃至品行有严重问题的学生也因为高考成绩尚佳而免去处分。所以从各高校中不时传来学生在校严重违纪甚至酿成大祸的消息,而这些从高考分数,从学生档案上是根本看不出来的。对于大多数老师和学生,所有的努力都只是为了高考,而与高考无关甚至关系不大的学习都被认为是不务正业。对于老师和学校,你用什么方式来调动学生参与学校活动和学习活动的积极性,而对这些活动没有兴趣的学生你又怎能强求他关心社会、关心世界? 

     3、文理分科 

     现阶段大多数省份学生参加的是文科、理科综合考试。于是高一结束后的分班就至关重要了。原则上是尊重学生意愿,然而为了留住“好苗子”,赶走“差生”,班主任各显其能,甚至老师之间为此勾心斗角,争论不休。更有甚者,有些乡镇学校高一一进校就分文理科,很多文科生的理化生知识为零,很多理科生对人文学科一无所知。(这些学生进入高校后在学习以外的竞争中很难占优)这对于学生一生的成长所带来的危害表面上看起来是由一些短视的校领导、老师造成的,而从根本上说则是我们的高考制度造成的。于是在这种情况下,老师的教学也受到了重重限制。2000年笔者曾带过一个理科班,第一次上课,全班学生的眼睛睁得大大的,整整一节课,没有一个学生走神,大家争论得面红耳赤,下了课还意犹未尽。下课后,一个学生兴奋地说:“我从来没听过这么精彩的历史课。”然而半个月后(也就四节课),教室里就一片沉寂,做数理化作业的,睡觉的,任你十八般武艺,听课的也寥寥无几。问他们为什么?有人说又不考试,听了也白听;有人说作业这么多,没有时间听;也有人说,老师你自己看看课表,你的课不是下午第一节,就是在体育课之后,我也不想睡觉,可实在是撑不住呀。面对这样的学生你能指责他们太功利吗?于是仅管百般不愿,我也不能免俗地上课少讲,然后无奈地让他们做其它的作业。因为会考的合格率无论如何也会是100%。 

     4、言行不一。 

     在高考试卷中,我们看到的大多数是标准答案,而除语文的作文外,几乎没有凸现学生个性的试题(无论文科或理科题目)。就连作文也不是真情实感的自然流露,因为经过高三一年的训练,学生们心中早已了然于胸,什么样的作文容易得高分,什么样的作文不会出错,什么样的作文绝对不能写等等……更不用说其他试卷了,以2001年的文科综合试卷来说,有消息说专家本来在答案中设计了“如言之有理,可酌情加分”,然而在送交印刷厂时,印刷厂匆忙中漏印了(天哪,这是关系到千万考生命运的高考呀!)。而在2002年的高考参考答案中,我费尽心力,也未能找到这一句(今年又是为什么呢?)。 

     从试卷中我们无法了解学生的思想,无法进入学生的内心世界。这是一张对成年人来说也异常枯燥无味的试卷,而我们的教育对象是尚未成年的学生,有学生说,高考之后最恨的就是学习。我们培养出了一批厌恶学习却会考试的学生,这难道就是我们教育的目标? 

     5、巧题拙解。 

     近年来,很多地方已经连续几年出现了大城市的高考成绩低于中小城市,城市的高考成绩低于乡村,教育部门的领导不解,城市的教学设备比乡村先进,城市的家长对教育重视,城市的师资力量比乡村强,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其实原因很简单。其一是部分乡村中考的淘汰率高,而城市高中较为普及;部分乡村高中违规操作,在高考前以预考或其它方式再淘汰一批高考上线无望的学生;其二是乡村学校学生在校学习时间普遍比城市学生要长,课时更多(对高考“无用”的科目基本上都不开设);其三高考试卷虽然近些年来由知识立意转为能力立意,对学生的能力要求明显提高,但对基础知识的要求其实更高。(在小综合试卷中,虽然考查的知识点不多,但分值更大。)城市学生普遍基础知识不过关。 

     本人无意于为高考揭短露丑,之所以将我们司空见惯的现象暴露出来,正是希望我们的基础教育蒸蒸日上,不靠“蛮干”,而是“巧干”、“优干”,使我们培养出来的学生更能适应时代的发展,世界的要求。

                               中国基础教育21世纪
相关链接:教师随笔

·语文课件下载
·语文视频下载
·语文试题下载

·语文备课中心






点此察看与本文相关的其它文章』『相关课件』『相关教学视频|音像素材


上一篇】【下一篇教师投稿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微信:139588899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