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往儿童心灵的路有多远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杂文参考教师随笔 手机版


               中国教育报     2002-12-20     记者 王珺 

 

  12月6日,记者在礼士宾馆采访携新书“小杜齐系列”(《小杜齐:地下室里本多事》、《小杜齐:和阿莫一起探险》浙江少儿出版社)来京的儿童文学作家秦文君。旅途奔波加上感冒,她看上去有些疲惫,但谈话还是不时地呈现出秦氏风格的幽默。 

  有人说,读秦文君作品的最强烈感受是她对孩子内心的了解和把握,好像她钻到了他们的心里似的。听她聊“孩子的文学”,就会发现,她的秘密武器是:相信孩子的心里早就藏着宝。而她在做的,就是把那些并不自知的孩子从他们的小世界里唤醒。 

  关于秦文君的文档 

  △以《男生贾里》、《女生贾梅》而风靡校园的儿童文学作家。今年10月获国际安徒生奖提名奖。 

  △当初《哈里·波特》在中国登陆的时候,有许多人热衷于为中国的儿童文学找差距,也有一种声音认为英国女作家罗琳的成功更多的是商业上的成功,有人就以自己的小孩为例,说你不知道秦文君在中小学里有多火?言外之意是要是我们在营销上也有人家那样的策略和声势,秦文君的小说跟《哈里·波特》有一拼。 

  △看上去十分端庄、严肃,可作品中的主人公大都很调皮,她好像特别喜欢不“乖”的小孩。而据她自己说,她小的时候也非常顽皮,帮她弟弟打架并且总是能把那些男孩子摔倒。 

  △有读者这样评论她:我小时侯读她的小说,还以为是小孩子写的呢,后来才知道她是儿童文学作家。我猜,这位的意思是她的作品与孩子无穷近。 

  △千辛万苦在一所大学内找到一个废弃的地下室,“纠集”三个小孩前去“夜闯”。结果,两个拍胸脯说无所畏惧的男孩,一个在两只耳朵里塞满餐巾纸,另一个额头上绑一个手电筒,衣服的前襟里悄悄扣上个大大的铝盖……这是她写《小杜齐:地下室里本多事》时为寻找“夜闯地下室”的感觉所做的傻事。 

  △在小说里,女生贾梅不爱运动,可阴差阳错当上体育课代表后,体育成绩提高得非常快。秦文君称,在写这个情节时,自己在体育方面也进步了。 

  △“小杜齐系列”的策划和责编孙建江先生认为秦文君是一个外表温和而内心充满激情的人,他举例说,刚到北京的那天晚上(12月5日)听一位记者说有个非常有趣的酒吧叫“过客”,许多北京人都不知道,秦老师立即眉飞色舞地说“我们去!我们去”。结果他们真的去那里坐了一晚。 

  △在新作“小杜齐系列”中,“大钳,翻胃,脚趾麻”是小杜齐、阿莫等四个小孩组成的“吓人帮”的接头暗号。一位小读者的妈妈说:“我的小孩现在都要求我敲他的门时必须说‘大钳,翻胃,脚趾麻’。” 

  △发誓为孩子写50本书,现在差不多写了38本。她说绝不会写第51本,因为把对儿童文学的想法、观点、灵感全部用在这50本书中了。她认为自己可以不惭愧了。 

  与秦文君对话 

  1.转交贾里贾梅的生日贺卡 

  我采访过一些初中生,他们中许多人从小学时就读你的书,提到你的书如数家珍;从发行量来看,你的“贾里贾梅系列”已超过150万册。你究竟用什么捕获了孩子们的心? 

  我想,首先是我知道他们。而这“知道”来源于我对自己童年感受的记忆。我甚至能记起两三岁时候的事情,记得那时候我最怕挤公共汽车时碰到口袋里装硬东西的大人,因为那正好硌着我的头,非常不舒服。我也还记得,小时侯跟大人说话,我总是站得很远,靠在墙边,因为仰头看大人的脸实在很累。这种记忆使我明白一个孩子看世界的角度和异样感觉,儿童期的感情其实非常丰富,但能力却达不到,力不从心,因此他们总有种不安全感。 

  那么你相信自己是“天生的儿童文学作家”吗? 

  我不敢确定。别林斯基说,真正的儿童文学作家是天生的。我理解他的意思是,作为儿童文学作家的灵感灵性是从心灵中焕发出来的。我想我可能有一点焕发的童心。我20岁在黑龙江“上山下乡”时,曾在当地一个小学教书,一教就是5年,从一年级到六年级,我每天和他们在一起,他们使我对“童年”越来越熟悉,他们甚至唤回了我做孩子时的感受。 

  听说你像个“守财奴”似的收藏读者给你的信,那些信对你真的那么重要吗? 

  这些信也正是我捕获童心的法宝之一。最近几年,我几乎天天都能收到孩子们的来信,尤其到了寒暑假,更是来信猛增。贾里贾梅是3月5号生日,每到这一天,就会有人寄贺卡请我“转交贾里贾梅”。其实这些孩子当然知道贾里贾梅不过是书里的人物,可还是愿意相信他们就像自己的同学一样在现实中存在。有个孩子写信告诉我,《男生贾里》这本书他读了一百多遍。从孩子们的来信中,我不仅读出了感动,也更加了解今天的孩子需要什么。许多孩子写信向我倾诉苦恼:比如父母离异、母女关系不和、师生恋、同学间没有真正的友情只有竞争、发育期恐慌等等。另外还有一些孩子写信告诉我他喜欢什么样的书,希望我写这样的书,我把这类有关“阅读诉求”的信归纳了一下,发现孩子们的要求有9条:多写写我们吧;幽默一点,再幽默一点,让我们会心一笑;让我们在阅读中玩一玩;喜欢讲不完的故事、连续的;喜欢幻想、游戏的,喜欢侦探的;想看如何与异性相处的:男同学希望多写写女同学,女同学要求多写写男同学;想看写农村孩子生活的……我由此了解他们的心灵需求,他们让我知道,今天的孩子压力很大,也很孤独,我希望用我写出的各种故事给他们寂寞的童年一点温暖、一点快乐,一点他们所需要的东西。 

  你经常去学校体验生活吗?孩子们的经历会对你的创作产生启示的作用吗? 

  学校经常请我去参加一些活动,我也愿意常去学校走走,倒不一定是去找素材,常常只是看看氛围,礼堂啦、班里的墙报啦,甚至会到洗手间看看,因为洗手间的墙上会写些字。有一次在上海交大附中,听到一件事,蛮震撼的:有一个学生,他发现父亲有外遇,就把这事告诉了他的母亲,之后父母离婚了。后来这孩子非常非常内疚,他觉得全是自己的错,如果他不说,爸爸妈妈就不会分开。他痛苦的程度让我理解到许多本应由成年人承担的问题,完全落在了一个孩子肩上,他所承受的那种不安和惊恐可能会影响他一辈子。这件事使我掂量人生的重量压在一个孩子身上到底有多重,我在“小香姑系列”和“小杜齐系列”中都涉及了这一题材。 

  2.“切”蛋糕和“做”蛋糕 

  我在采访中发现,课外阅读对相当多的中小学生来说都是一件近乎奢侈的事情,他们说:“作业太多,哪有时间看课外书?”也有的孩子说:“我倒是想看,可我妈给我准备的全是作文书,她认为那是最好的课外读物,因为它们对提高作文成绩有用。” 

  现在许多家长给孩子买书很功利,阅读文学书籍一般不能一下子显出效果,觉得还是看作文书效果明显。也曾有家长来感谢我,说她的孩子看了我的书以后,作文成绩提高了好几分,她是好心给我戴了朵大红花,我却觉得蛮悲哀的,因为文学给人的东西太多了。当然,文学书看得多了,如果用心的话,肯定会对作文有帮助,但文学能给予我们的东西肯定不只这些,急功近利的家长把阅读小说也功利化了。 

  对阅读和写作文,你好像做过一个特别生动的比喻。阅读对成长的作用或许是不言而喻的,但作为一个始终关注少年儿童心灵成长的儿童文学作家,在这方面你肯定有自己的理解。 

  我看到很多小孩子只读作文书,他们向我提的最多的问题也是怎么写作文。我觉得,作文辅导书仅仅是工具书,它教给孩子的只相当于“切”蛋糕,而阅读就像“做”蛋糕,通过优秀的文学作品,可以了解世界、了解他人,知道什么是宽容、什么是狭隘,什么是高贵、什么是卑贱……这些对人的成长非常重要,作为一个人的底蕴就是在阅读好的文学作品中形成的,否则他的精神世界将是苍白的。阅读是给你经验,又促进你去思考,是不可替代的。我一向认为,名著是一种财富,读通了它们,世界的真谛、生活的原则便掌握在手。 

  只有感动今天的孩子,才能使儿童文学真正有前途,不过要实现这一点,首先要鼓励儿童去阅读,这也是全球儿童面临的问题,我想我们的家长和老师都应该在培养孩子良好的阅读兴趣和习惯方面有所作为。 

  这方面你有什么好的建议?从小养成阅读习惯,可能终生与书为伴。首先,你不要一上来就给他无趣的书。我在我孩子很小的时候,就把很多适合她看的书从高高的书架上拿下来,放到她伸手可及的地方,让她感觉书就是她生活中的一部分;讲故事时给她念到最有趣的部分就停下来,吊她的胃口。现在长大了,书放得再高,她会爬上去找。有阅读习惯的孩子,他的潜力是不容忽视的,所以,家长也好,老师也好,对孩子的成长是不能急功近利的,要有耐心,给他积累的时间。 

  他们的心里藏着宝 

  你总结自己的创作似乎是经历了这么几个阶段:最早是亲历性的儿童小说,接着是《16岁少女》、《四弟的绿庄园》等成长小说,你认为这些作品是向文学本身回归;接下去的《男生贾里系列》你认为是向读者回归;再以后,《一个女孩的心灵史》、《天棠街三号》你认为是向文学个性回归;这次的“小杜齐系列”好像又别有追求,你说初衷是想写一部恰如其分地描写当代少年儿童心灵特质的书。 

  前两年一个世界性的儿童组织对世界范围内的少年儿童做过这样的调查,让他们描绘下个世纪会是什么样?他们描绘出来的景象总体都是灰蒙蒙的,我觉得不好受。生活中有许多负面的东西成年人能承受,孩子却未必能。不安,应该是这一代人的特质,急剧变革的社会,光怪陆离的世界,各种巨大的压力,使相当一部分孩子心生不安,无所适从,于是弱势的表现全出来了:脆弱,犹豫,恐惧,短视,自怜,以及为掩饰这一切的隔膜与逆反。在这部书中我想阐述孩子们不安的来源,再深点,揭示当代人注定的动荡人生。 

  这次的作品可以说是把向读者回归和向文学回归比较好地结合起来了,既凝重地诉说人生难言的奥秘、有种沉甸甸的东西,又比较幽默好看,吸引孩子。 

  从你的作品中能看出,你用“感动今天的孩子”来要求自己。那么首先你怎么看今天的孩子?在你的写作和思考中,你认为真正能使他们感动的是什么? 

  从一方面看,动荡的世界、商业化的社会进程容易使今天的孩子失却思考的乐趣和承受能力,以及许多珍贵的静谧、安宁和天然的品质;另一方面,这些孩子在逐步适应社会的过程中,承担着巨大的压力、害怕甚至恐惧,他们害怕父母离异、害怕种种灾难和融不进集体的无望、害怕孤独、害怕暴力侵犯……这一切都表明,他们其实并不是娇娃,而是早已承受着作为一个人的分量和苦楚。 

  自然、人与人的爱……其实很多东西都能使孩子感动,我愿意用善、用对成长的准确感受,用人类应该有的情感、道义去感动他们;创造一个艺术的情境,用一个神秘的盒子把这些好的东西装进去,当他们打开这个盒子,所有使他们感动的因素就发挥作用了。对,它还应该是一个迷人的盒子。 

相关链接:教师随笔

·语文课件下载
·语文视频下载
·语文试题下载

·语文备课中心






点此察看与本文相关的其它文章』『相关课件』『相关教学视频|音像素材


上一篇】【下一篇教师投稿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微信:139588899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