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2年高考典型试题评析篇(文综)
|
||||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 教育新闻 → 手机版 | ||||
中国教育报 2002-12-19 教育部考试中心高校入学考试命题部 张亚南 《文科综合能力测试》全卷共40道题,满分300分。其中选择题35小题,140分;非选择题5小题,160分。根据对7379份试卷抽样统计的结果,考生平均得分为179.66分,试卷难度为0.599,达到试卷难度设计要求。 根据命题设计思想及抽样统计结果,对各题分析评价如下: 选择题 平均得分为91.02分,总难度为0.650。 【例1】第1—7题 近年来,由欧洲十五个国家组成的欧洲联盟在政治经济一体化的道路上迅速前进,欧盟与中国的双边关系得到不断的发展,所有这些都受到了人们越来越多的关注。今年1月1日欧盟统一的货币——欧元正式投入流通,将完全取代原先在欧盟十一国所使用的本国货币。这不仅是欧洲历史上的重大事件,影响着欧洲的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而且还影响着整个世界的金融格局,影响着与世界经济联系日益密切的中国。据此而设计的一组题目突出地体现了综合考试的本意:为着学习和理解的方便而分科讲授的知识本身原来具有综合的性质,将以分科方式讲授的知识应用于分析现实世界时具有再综合性的特点;综合考试科目的设立,就是要突出知识和知识应用的综合性,以考查学生的综合素质。同时,今天的中国已经与世界紧密联系在一起,中国走入世界,世界也走近中国,因此,本组题目的设问还包括了引导学生关注中国与世界政治经济发展的相互影响、培养国际意识的用意。 因此本组题目从政治常识的角度切入,考查学生关于欧洲国家的知识积累,对于国家政体形式的概念理解;再以经济常识的设问形式,转而考查学生在地理科学习方面对欧洲国家的地理位置、全球时区划分等有关知识的理解。最后,设问的方向真正转到经济常识方面,并且结合中国经济发展的现实提出问题,以考查学生对外汇储备的理解。整组题目衔接紧凑,过渡自然,设问合理,立意深远。既适用于考查学生的知识理解和知识应用,又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国际意识。 ①第1题 欧洲联盟的发展是近年来最为重要的国际政治经济现象之一,中国与欧盟关系的发展也是引起国际瞩目的重大事态。从试题衔接的角度来看,从欧盟的组织性质切入此后的一组题目具有抓纲带目的效果和宏观把握的意义。本题的难度适中,对于一般性了解国际新闻的学生而言,可以很容易发现正确答案之所在。A选项考查学生对国际组织分类知识的了解,特别是对当今世界数量最大的非政府国际组织之性质的理解,也间接地考查学生对政府职能的把握,结合所学教材知识并参考本组题目的题干所给出的事实即发行货币,学生可以比较轻松地排除。B选项意在考查学生对国际组织类型中区域性国际组织的理解,特别是对欧盟组织特殊性质的了解,根据教材说明并结合题干给出的发行货币一事,学生可以确定此选项最符合题目要求。C选项具有特定的迷惑性,表现上看,“政府间”、“区域性”、“经济合作”和“国际组织”都是不能排除的正确要素,但其中“世界最大”和“经济合作”都带有片面性的知识错误,要求学生对知识的把握应当具有一定的精确程度。D选项以联合国组织的特性作为参照物,考查学生对欧洲联盟组织性质的理解,因而这一提问也隐含地要求对有关联合国的知识的理解。本题答案为B,难度为0.696。 ②第2题 欧洲是近代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发源地,也是现代民族国家的诞生地。由于历史发展和社会现实条件的不同,欧洲更是各种政体形式纷然杂存的地区。在这里,既有由世袭的国王或女王担任国家元首的君主立宪制国家,也有由当选总统担任国家元首的共和制国家,还有委员会制的共和政体;其间的差异主要在于国家元首担任者的身份及其产生方式。这种状况既体现了各国国情的特殊性,也表现了各国人民为寻找最适于本国国情的政治制度所进行的努力和尝试。本题承接上题,既考查学生对于有关政体类型的抽象知识的理解,又评估学生对于这种抽象知识在现实世界中的对应典型和具体国家的把握。本题难度适中,对于基础知识扎实而关心时事的学生,较易选出正确答案;而对于基础知识和时事新闻两方面掌握均有缺漏的学生,则容易发生错误。因此,本题可望有较好的区分度。同时,由于在每一个选项中均涉及三个国家,总共涉及9个国家,分别处于北欧、中欧和南欧,因而本题还可以考查学生在比较鉴别中把握政体差别的关键所在。 A选项为正确选项。意大利、德国和芬兰都是实行共和制的国家,但由于芬兰是一个北欧小国,因而学生必须有较全面的知识,才能比较准确地给出选择。B选项具有特定的迷惑度,尽管所涉及的国家集中于南欧,但意大利和葡萄牙所实行的是共和制,而西班牙实行的是君主立宪制。若日常知识积累不够,稍有犹豫就会发生错误。C选项也具有特定的迷惑度,不仅要求学生对法国和德国这样的欧洲大国有所了解,而且要求对瑞典这样的小国的基本情况也能有所了解,从而能够排除选错的可能性。D选项的迷惑性在于要求学生对地处中欧的小国———比利时和荷兰也有最基本的了解。该题难度为0.367。 ③第3题 我国加入WTO之后,国际金融和政治、经济实体是应该给予更多关注的对象。该题立意就是从现实的欧元启动为切入点,在引起中学地理教育界关注这类问题的同时,强调地理教育传统的问题:让学生熟练地使用地图,甚至达到在头脑中形成思维地图的程度。即该题采用了“无图考图”的方法,再次强调了地理教育中使用地图的重要性。该题的正确选项是C,难度为0.496。 ④第4题 在第三小题的基础上,进一步强调应该了解欧盟中央银行的所在地。但是考虑到学生的基础知识面,采用了“逆向思维”的方式,让学生通过排除已经学习过的重点内容,在应试的同时,掌握欧盟银行所在地法兰克福还是欧洲重要的航空枢纽城市。该题的正确选项是C,难度为0.551。 ⑤第5题 该题是传统的根据时区进行区时换算的题目,只不过采用现实生活中越来越为人们所关注的投资问题为切入点,希望通过考试,让教育界和学生更加认识到学习地理的意义。正确选项是D,难度为0.567。 ⑥第6题 该题以地理教学中时间换算为基础“语言”,着重考核学生的能力。有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同时又有扎实的地理基础知识的考生,无需计算就可以知道:全世界范围内8小时营业的金融中心要连续营业,它们之间的时差必然都是8小时。而每个地方都进行计算的考生,显然是逻辑思维判断能力比较弱,或是心理素质相对弱。伦敦和香港时区又是最基本的知识,所以能力好的学生可以非常快地选择出正确答案:B。据了解,不少考生进行了十余次的计算,耽误了宝贵的时间。该题从卷面上则难以区分学生的能力差异。该题难度为0.39。 ⑦第7题 以外汇储备的有关知识为本组考题作结,既自然又合理,意在提醒学生注意,书本所学知识实际上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这是一道知识题,考查学生对外汇储备作用的理解程度。在本题所提供的选项中,外汇储备主要用于平衡国际收支,稳定汇率,偿还对外债务。一国外汇储备越多,发挥上述三个方面的作用就越大。近些年来,我国经济和对外贸易发展顺利,国家外汇储备不断增加,已经超过2000亿美元,达到历史最高水平。这是我国综合国力提高的一个重要标志。该题难度为0.832。 【例2】第8—10题 这是近几年考核能力常见的题型,即通过一系列“追问式”的选择题,让完全明白的优秀考生突出出来。本题组能力考核的主要目标是:对等值线地图的判读能力;对全球气候表现与气团季节位置变化关系的分析能力;根据气压图判断风向的能力和对我国区域气候的掌握。 对等值线问题的研究和解决是地理考试中最能够区分考生逻辑思维能力和分析判断能力的内容。该组题选用了气压的等值线,比起等高线来更为抽象,提高了对能力考核的力度。 ①第8题 侧重于思维能力的检测。即在一个气压的“鞍部”出现新的封闭的等压线,只能也必定有两种情况:在那里出现了一个更低的气压区域,或者出现了一个稍高的气压区域。而且,所要求判断的等压线的值,与相邻的等压线的关系只能是等值,或是相差一个“梯度值”(相当于等高线图中的一个等高距)。即考生首先要确定图中的等压距为2.5hPa,M点处的等压线位于两条1015.OhPa等压线之间,并确定M点处的气压值应在1015.OhPa±2.5hPa。由此,正确选项只能是C。该小题难度为0.205,属试卷中较难题目。 ②第9题 该题是地理学中与物理学紧密联系的知识内容,地理知识本身就具有综合的特质。文科考生中,有相当多的人有一种惧怕理科知识内容的倾向,这正是能力不足的地方。该题立意在于检测考生的理性思维品质。 天气现象是非常复杂的,题目要求考生判断出不可能出现的风向。图示时刻N地位于北低南高近似于平行的两条等压线之间。由于气压梯度力和地转偏向力的作用,此时N地的风向可能为各种偏南风和西风,而不会出现东北风。该题正确选项是D,难度为0.594。多数考生作出了正确选择。 ③第10题 该题考查了中国气候中最基本的知识。放在这里,实际上只是检测考生对地图熟悉的程度。考生通过读图应能够识别出图幅中大部分地区为我国东部沿海,四月份因海陆气团交错产生的雨带应位于南部沿海,而④地在华南的雷州半岛以北,所以,应选择答案D。该题难度为0.611。 【例3】第11—12题 在8—10题的基础上,继续考查等值线问题,正是传递一种信息,在考查能力、选拔为主要考核目标的考试中,竞争的公平性是命题首先要考虑的因素,而不是基于表面的对知识点的覆盖。同时,也是表明,在能力的考核方面,试题尽量争取做到“一追到底”。 ①第11题 该题在检测对海水盐度的概念理解程度的同时,考核对影响海水盐度等值线分布因素的掌握程度,并且以中国地理的基础知识为依托,对所给选项作出判断。影响海水表层盐度分布的因素是复杂的,但是,寒、暖流的影响,一般多造成等值线向南、北方向发生弯曲。故在该题中很容易排除。剩下的两个选项,则依据中国地理对长江基础知识的掌握,不难选择出正确选项:D。该题难度为0.641。 ②第12题 题目进一步考核考生对影响海水表层盐度变化的因素的理解程度,以及影响中国外流河的径流量的季节变化的主要因素。据了解,有部分考生作出了相反的判断,还有些考生选择了7月(C项),反映有些考生对盐度的概念不清楚,另外一些则是对伏旱和全年降水情况,对诸如长江这样的大河的影响区分不开。该题的正确选项是A,难度为0.527。 【例4】第13—14题 环境问题是当前地理教育的重点内容,但是从教学中学习的主要是关注环境的理念,以及基本的环境观。该两个小题,就是要考核学生是否能够将学习到的环境观,应用到对日常问题的理解和判断方面。这就在保持高考试题最大限度公平性的同时,又传递了对促进中学地理教学改革的期望。 ①第13题 城市化所带来的环境问题为世界所关注。扩大城市的绿地面积是解决城市环境问题的有效途径之一。发达国家的城市绿化问题解决较好,我国则各个城市之间参差不齐。该题立意在考核学生对各类环境问题的解决方案的认识程度的同时,也希望通过这样的问题引起教育界和社会的普遍注意。正确选项是B。该题难度为0.595。 ②第14题 该题的立意在于表达出环境的问题的复杂性。即城市绿化的时候,同时就会不同程度地产生新的环境问题。如绿化的施肥、除虫会对地下水造成污染。地下水污染是水污染中进程缓慢,但是影响久远的污染。希望通过这道题引起普遍的关注(许多发达国家已经采取行政措施限制草地的发展)。该题正确选项是:D,难度为0.739。 【例5】第15—18题 本组题以中国对外进行经济文化友好往来的历史传统为主题。在历史上,中国经济文化的发展从来都不是孤立地进行的,而是在对外交流中不断吸收、融合外来的新的有益的因素发展起来的。它丰富了中国人民的物质生活和文化生活。在我国,传统文化不是封闭而是开放的,它无疑包括了与外来文化相互作用而产生的新的文化成分,所谓“纯粹的”民族文化是不存在的。我们应在世界文化体系中,用宏观的、辩证的、发展的眼光看待中国传统及其传统文化,并紧密联系现实的社会历史发展,重新认识它对社会发展与社会变革的价值。本组题的特点是时空跨度大,题目虽以中国史为主,但也涉及世界史(如班田制)。在中国史中,除中国古代史外,还涉及近代史(如总税务司)和现代史。它有利于考查考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①第15题 本题主要考查考生的识记和理解等能力。题目给定的四个城市,在历史上商业都十分繁荣。但按照题目要求,属于对外贸易港口的城市一般应是沿海城市,这需要运用地理知识作出判断。广州作为自唐至清的重要贸易港口,这一结论的得出,除了需要掌握唐宋时期对外贸易的有关史实外,考生还应适当联系近代中国清政府实行闭关政策,对外贸易仅限于广州一地的相关背景加以思考和全面理解,这也是对考生知识迁移能力的考查。难度为0.587。 ②第16题 本题的立意在于要求考生认知唐朝海外贸易的兴盛以及唐政府对海外贸易的重视。自唐以来,中国海外贸易发达。唐朝后期南方商业贸易繁荣,广州是重要港口,外商云集,在此居住的外国商人很多,贸易数额巨大。市舶是唐时对中外互市商船的统称。为了有效地对海外贸易进行管理,唐政府在广州设立专门检查出入海港船舶、征收商税、管理外商的官署——市舶使。市舶使这一机构的设立,一方面说明海外贸易在唐朝社会经济中的重要地位,另一方面也说明唐朝的海外贸易活动已经纳入规范管理的轨道。本题的能力考查以识记为主,兼而考查考生的理解能力和判断能力。难度为0.829。 ③第17题 本题通过中国古代学习、吸收了外国经济文化成果的事例,旨在使考生认识中国是世界的中国,同世界上其他国家的经济文化往来,学习、吸收对自身有益的东西,不仅不可避免,而且也十分必要。只要能够正确对待和处理与外部文化的关系,就不会影响自身的独立发展,反而会给自己提供机遇,增强活力。同时,也使考生认识到:学习从来都是相互的,中国在向世界其他国家学习的同时,中国先进文化也对世界产生重要影响。据此考查考生理解、应用等方面的能力。难度为0.709。 ④第18题 这道试题着重考查考生正确把握历史概念的能力。回答本题的关键,是分清对外开放的目的和内容、步骤、成果等不同概念。“扩大对外贸易,吸引外资”是对外开放的内容之一;“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既是我国实行对外开放政策的表现,也是进一步推动对外开放的重要步骤;“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主要来说是我国实行对外开放所取得的成果。四个选项中,只有C项即“发展我国的社会主义经济”才是我国实行对外开放的根本目的。难度为0.751。 【例6】第19题 这道试题着重考查考生再认、再现历史事实和正确把握历史概念的能力。《茶馆》是中国现代作家老舍的作品,《等待戈多》是法国荒诞派作家贝克特的作品,两者均产生于20世纪50年代;而现实主义是流行于19世纪西方的一种文学思潮。因此,只要能够正确把握这些历史事实和历史概念,就可以在作答时首先排除A项。《茶馆》和《等待戈多》的内容特点都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来界定。《茶馆》既具有社会批判精神,也反映了19世纪末至20世纪40年代末中国社会历史的演变;《等待戈多》既具有社会批判精神,也反映了当代人的精神危机。但如果谈到两种的共同点,那么显然只有B项是正确的。该题难度为0.416。 【例7】第20—22题 这三道试题以世界历史上的战争作为总括和切入点,从战争与革命的关系、两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原因和联合国在维护和平的作用三个侧面,揭示了战争对人类社会产生的正、反两方面的影响。 ①第20题 本题考查考生对世界近现代史上四次战争影响的分析、对比能力,通过这四次战争在交战国内引起的不同结果,揭示了战争的一项社会功能,即可以引发国内的革命运动。普法战争虽然就其规模而言并不是最大,但由于法国战败引起的巴黎公社革命运动,在人类历史上留下永不磨灭的一页。在战争引起革命这个意义上,普法战争是个例证。三个干扰项中,A、D两项比较明确,干扰作用不大。C项所说的拿破仑战争,概念相对比较宽泛,一些考生出现了失误,可能是知识和概念上发生了混淆。该题难度为0.570。 ②第21题 本题考查考生对导致两次世界大战发生共同因素的认识与阐释的能力,通过对使两次世界大战得以发生的因素的辨识,认识到大国争霸、军国主义和先进武器的制造,是引发两次给人类带来巨大灾难的世界大战的共同因素。大国争霸和军国主义的危害,考生容易理解,而把科技进步与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制造和现代交通、通讯工具的出现联系在一起,在以往的试题中绝无仅有,似乎也与考生平时更多地把科技进步作为正面因素理解的思维定式不相符。本题的立意之一就是强调针对不同的对象,在不同的历史条件下,同一种历史现象的作用也会是多方面的。这并不否定科技进步总的历史推动作用,恰恰说明历史现象的多面性和复杂性。该题难度为0.555。 ③第22题 本题考查考生再认、再现有关联合国知识并对此阐释的能力。从逻辑上本题与第21题有内在联系,正是由于世界人民经历了两次巨大的战争灾难,才对维护和平有着强烈的愿望,而联合国的成立反映了为实现这一愿望进行的努力。本题正确项为D,此项有两层含义:第一,平常的教学中,更多的是强调联合国的政治作用,而对其在经济文化领域的活动注意不多,学生容易对联合国这个当今最大的国际组织的作用和职能的认识出现偏差。第二,正是由于联合国的活动涉及的领域非常广泛,为加强各国、各地区之间的经济文化联系,推动经济文化发展作出了不懈的努力,才能为世界和平作出更大的贡献。三个干扰项中,C项的干扰性较大,不少考生由于混淆了联合国大会和安理会的职能区别而误选此项。因此,这再次提醒我们在教学中要注意基本概念的区分,对历史对象的了解和掌握要准确、清楚。该题难度为0.531。 【例8】第23—27题 这五道题以近现代工业革命和科技革命为总括和切入点,从英国在第一次工业革命中的作用、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总特点、日本工业革命与欧美国家的不同之处、第三次科技革命对社会经济结构的影响以及中国在加入了WTO后制造业结构调整的必要性等方面,从历史和现实两个角度,反映和阐释了工业革命和科技革命在改变人类社会面貌上的巨大作用。 ①第23题 这是关于工业革命组合系列题中的第一题,主要考查考生对历史概念的理解和掌握程度。题中主要涉及两个概念:第一就是工业革命和工业化的不同;第二是工业革命本身是个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第一次工业革命是指用机器生产代替手工劳动,将人类社会带入蒸汽时代。工业化则是指工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有了主导地位,使农业从属于工业,农村从属于城市。按照大多数学者习惯的看法,工业产值占到国民经济总产值的70%,即可称为工业化了。因此,绝不可混淆这两个概念。至于工业革命的过程,在不同的国家有不同的时间,是国情不同造成的。但是对任何一个国家都不可能是十分短促的。事情很清楚,工业革命实际上是一次对整个社会全方位改造的过程,包括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各个方面。即便仅仅是用机器生产代替手工劳动,也需要相当长的过程。所以,本题的正确选项即“不正确”的叙述,一是使用“各国”的提法,当时发生工业革命的国家为数很少,屈指可数,“各国”之说不准确也不正确。另一个是“迅速实现”之说,显然是不对的。 把历史概念搞清楚,搞得准确科学,是学习与研究历史必须具备的前提条件之一。在绝大多数情况下,概念错了就会造成一系列结论都错了的结果。例如,资产阶级革命、解决土地问题,是指将封建土地所有制改造为资本主义性质的所有制。如果把为农民分配土地,人为地纳入革命的客观使命之中,那就是基本概念错了,势必对革命中那些应该肯定的反封建的土地政策作出否定的评价。这样做的结果,是把不科学的知识教给了学生。本题难度为0.735。 ②第24题 这道题有一定的难度。题干上所列4个特点中,前3个几乎没有什么疑问,考生应该比较容易认定。第4个特点颇具迷惑性。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最后形式,确实是在第二次工业革命开始之后,而且与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实力增强大有联系。从这一点考虑,似乎将其作为正确项来选择也有道理。然而,题中说的是“资本主义在世界的统治”,这个提法本身就不那么精确。姑且算作它可以成立,那么世界体系形成和“在世界的统治”也不是同一个概念。世界体系是从世界联合成一体的角度说的,那是人类文明的巨大进步。而“资本主义在世界的统治”则是讲西方列强的侵略扩张。一个是把世界联系在一起;一个是侵略、霸占、奴役、掠夺。尽管前者也伴随着奴役和压迫,但那是支流,不是主流。 总之,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最大贡献是促进了全世界社会生产力的迅猛发展,将人类从蒸气时代带入了电气时代。生产力的高度发展并不一定造成侵略扩张,这是常识。决不能在生产力发展与侵略扩张之间划等号。出现侵略扩张和“资本主义在世界的统治”这种现象,其根本原因在于列强的侵略本性。需要注意的是,那时各大国的执政者们还习惯于推行传统的对外政策,靠武力来扩大市场,这是一种时代的局限性,更多地使用经济手段和高科技手段牟取利益,那是较后来的事情,尤其是在二战之后。本题难度为0.346。 ③第25题 工业革命是人类文明演进过程中必然要经过的重大转变,是从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发展中的一种突破。所以,世界上任何国家、民族都必定会经历这一过程。但因各地发展不平衡和各国国情不同,它们进行工业革命的做法、采取的形式、用时的长短就会千差万别。 在亚洲、日本是惟一未沦为殖民地、半殖民地并且跨入资本主义时代的国家。在欧美各国纷纷进行工业革命的潮流面前,它自然不甘落后。这里有两点值得注意:第一,日本开始工业革命时,西方已经在进行第二次工业革命,在时间上,日本已经落后了一个多世纪。第二,作为东方国家,历史的沉淀、古老的传统,以及明治维新前资本主义经济和资产阶级都还不成熟等等,决定了日本的工业革命不可能与西方采取同一种模式。 基于这两个因素,日本工业革命急需解决的问题:一是快,要争速度;二是迅速筹措资金。在这种情况下,由国家主导,出资出力,是最好的选择。根据日本当时的国情,它也只能走这条路。至于两次工业革命交叉进行,那是时代决定的。后进国家在进行工业革命时,当然会根据自己需求的缓急和手中的财力,有选择地引进技术和设备,其中必然会包括两次工业革命的成果。本题难度为0.656。 ④第26题 本题重点考查考生再认、再现历史知识和分析问题的能力,通过对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内容、影响的认识与判定,明确其与社会经济结构变化之间的关系。第三次科技革命对社会经济结构的最重大影响之一,就是使各部门在国民经济中的比例发生变化,直接物质生产部门的比例下降,非物质生产部门的比例上升。这种变化无论是对一个国家,还是对整个世界经济的发展,都会产生意义深远的影响。强调这一点,可以使学生更好地认识和看待在经济改革和结构调整中出现的某些社会现实问题。在干扰项目中,C项的干扰作用较大,一些考生显然对“劳动密集型产业”的概念不很清楚,没有发现劳动密集型产业与正确项中的“直接物质生产部门”之间的含义部分重叠,而误选此项。该题难度为0.695。 ⑤第27题 随着我国制造业的迅速发展和国际经济格局的变化,我国已经成为世界上最重要的制造业大国。本题就是以我国制造业的迅速发展和结构调整为题,要求学生运用经济常识,分析我国制造业结构调整的主要目的。其主要目的就是促进产业结构升级,提高竞争力。其他选项则与题干关系不大。该题难度为0.933。 【例9】第28—30题 国家的财政收入和支出是事关每个公民的大事,因为这是推动我国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重要力量,还因为每个公民的工作状况和生活质量会受到国家财政收入和支出的重大影响。就此而论,本组考题体现了一种将书本知识融入其所由来的具体生活场景之中的命题思路。同时,在逻辑上讲,连续三年设问从财政收入的构成,到财政收入与支出的主要功能,再到财政支出的主要用途之一,不仅可以考查学生对于经济常识的理解,还可以考查学生对于政治常识中有关国家职能的理解和把握。就此而论,本组题目的串联合理,衔接紧凑,立意贯通,表现了较强的逻辑性。同时,设问本身相当平实,从时政的材料入手,追问基本的经济和政治常识知识,强烈揭示了书本知识与社会生活的相关性。 ①第28题 本题以我国财政收入连年大幅增长、国家大力支持重点建设项目和西部大开发战略的事实为依据,就财政收入构成问题设问。一方面,所问问题与教科书所讲授的内容密切相关,意图以此凸显书本知识学习的重要性;另一方面,也为下一设问奠定递进的基础。支撑我国基础设施建设、西部大开发、文化教育事业和各项公共事业迅速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国家财政实力逐年增长。特别是近些年来我国税收收入增长迅速,有效地支持了国家经济建设和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本题着重考查学生对我国财政收入构成状况的了解程度,财政收入的形式为税收收入、国有企业上缴的利润收入、债务收入和其他收入,不包括外汇收入。该题难度为0.600。 ②第29题 本题以确保实现我国经济较快增长的根本之策是什么为题,考查学生对我国经济发展战略调整的理解程度。在目前世界经济增长速度趋缓的背景下,继续依靠不断扩大出口来带动我国经济增长遇到了越来越大的困难。因此,这个根本之策只能是刺激和扩大国内需求。实际上主要依靠内需拉动经济增长,给我们国内各项事业的发展创造了条件。该题难度为0.944。 ③第30题 我国各级政府开支中,有相当一部分是用于对家庭收入低于最低生活标准或存在特殊困难的居民提供各种生活补助,特别是题干所提供的数据说明,仅中央政府的财政支出用于社会保障的开支在2002年即高达860亿元人民币,比五年前增长了15倍,远高于财政收入的增长幅度。一方面,这表明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和发展,我国国力的增强使得政府能够对因各种原因而有暂时生活困难的居民实行补助,帮助他们渡过难关,走上劳动致富的道路;另一方面,这也体现着我国的政府支出已经发生了结构性的变化,开始从传统的、偏重于经济建设供给的模式转向以公共服务和宏观调控为主要内容的新模式。结合前两小题的设问,我们可以对政府开支变化所包含的意义有更深刻的理解。而政府开支的这种发展变化所包含的政治学意义,说到底又是与政府理应履行的职能相联系的。因此,本小题转向政治常识设问是合乎逻辑的,其意图在于希望通过这一小题为前面的设问做出结论并以此考查学生对政治常识的理解和把握。从设问结构上讲,本小题属于典型的恪守书本所论述过的正确选项,追问在给定的场景和条件下何者最为适宜的问题,因而要求学生对书本知识的掌握要有针对性,对书本知识所应用的条件要有辨析能力。 A选项具有特定的迷惑性。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政府当然也必须介入经济活动,但不是作为市场主体直接参与一般的市场活动。因此,结合书本知识以及日常生活中所能接触到的情况,应该比较容易地排除这一选项。B选项所列出的是国家最主要的职能之一,同时向低收入居民提供生活补助确实也具有安定人民生活、稳定社会秩序的意义,但相对而言,社会保障所具有的国家安全意义是间接的,根据设问这一选项也应当排除。C选项强调了国家财政所具有的再分配功效,结合题干所给出的事实和书本知识,只有这一选项才最适合设问本意。D选项的迷惑性在于维护市场秩序确实是政府的职能之一,提供社会保障在广义上也可看作是建立健全市场秩序的组成部分,但就社会保障的根本含义而言,这一选项显然又是不恰当的。该题难度为0.784。 |
·语文课件下载
| |||
『点此察看与本文相关的其它文章』『相关课件』『相关教学视频|音像素材』 | ||||
【上一篇】【下一篇】【教师投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