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唤活的语文教学 |
||||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 杂文参考 → 教师随笔 手机版 | ||||
作者: 醒在梦中 - jichunhua 全球一体化,商品经济浪潮的冲击,知识经济到来……传统的价值观念逐步失落。整个社会呈现价值多元化的走向,人心浮躁,文化快餐流行,大众文化溃乏……世纪未的失落感使人们迫切渴望重建精神家园。对此,人们的目光便直逼语文教学,迫切想通过语文教学找回失落的价值观和人格的尊严。但另一方面,面对应试教育,语文教学又很难突破单纯知识传授和技能训练的“串讲串问分析作品”的教学老框子。二者的背离,导致语文教学的目标失落。以致于在二十世纪末由内而外的引发了一场全国性的关于语文教育的大讨论,其来势之猛,范围之广,程度之深,言辞之激烈——误尽苍生,可谓历年之最。其结果是2000年3月教育部颁布了《九年制教育全国初级中学语文教育大纲(试用修订版)》和《九年制教育全国普通高中语文教育大纲(试用修订版)》。 新大纲开始以一种新的理念来审视语文教育,充分体现了素质教育的理念,更深入更全面地揭示了语文素养的内涵。“语文是最重要的交具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语文学科……对于弘扬民一优秀文化和吸收人类进步文化,提高国民素质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努力开拓学生的视野,注重培养创新精神,提高文化的品位,和审美情趣,发展健康个性,逐步形成健全人格。” 充分体现了语文学科的作为人文学科的特点:关注人的发展,注重人的精神的培养、人格的发展。 在此基础上,《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出台,对此更是作了进一步的明确,“语文是最重要的交具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同时,还更重视学习的主体——学生的个体差异,“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人们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又往往是多元的。因此,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评价方法的选择,都应有助于这种学习方式的形成。” 从这点出发,我认为语文教学的改革,首先表现在要由对死知识的传授转变到对生活人的培养上。要在教学中确立以学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模式,激活课堂教学,创造轻松活泼的教学环境。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要有活的内容。语文的外延等于生活的外延,语文课要和生活沟通,引进生活的源头活水。这是打破语文课堂教学沉闷气氛的第一步。 课程标准对此也作了特别的阐述:“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语文又是母语教育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因而,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 并对语文教师也提出了明确的要求:“语文教师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创造性地开展各类活动,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多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 还对语文课程资源作了明确:“语文课程资源包括课堂教学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例如:教科书、教学挂图、工具书、其他图书、报刊,电影、电视、广播、网络,报告会、演讲会、辩论会、研讨会、戏剧表演,图书馆、博物馆、纪念馆、展览馆、布告栏、报廊、各种标牌广告等等。” “自然风光、文物古迹、风俗民情,国内外和地方的重要事件,以及日常生活话题等也都可以成为语文课程的资源。” 要做到这一步,就须充分调动我们的知识储备,以教材为依托,以生活为背景,营造 一个大语文的教学环境。把学生的生活引进语文教学。加大学生阅读的量,接受息信的量。电视、电影,武侠书、言情书、漫画等这些生活现象引入语文课堂。要把语文教学从单纯的语文知识、语法知识的传授和空洞的分析中解放出来。 把语文学习的内容和学生的生活兴趣情感联系起来,教学的内容要入情、入理、入事,通过对个个例子的剖析,引导学生观察生活,认识生活、表达生活,从而激活学生学习的愿望,表达的愿望。真正把学生从被动的状态中解放出来,使他们成为主动进行有意义学习的探索者,积极进行语言实践的主体者。 二、师生之间的关系要活。古人有亦师亦友的说法。现代课堂教学论则认为:“他建良好的课堂环境最重要的是建立互尊互爱的师生关系。”苏霍姆林斯基也说过:“对学生来讲,最好的教师是在教学活动中意识到自己不是教师,而是把学生视为朋友,志同道合的那种教师。”新课程标准对教师也提出了明确要求,“教师是学习活动的引导者和组织者。教师应转变观念,更新知识,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养。应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积极开发课程资源,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 教师在课上的定位应是:一是引路人,引导学生认识自己。二是服务员,帮助学生创造性地学创造一切条件。通过耐心的启发,适当的点拨,科学的评价,充分利用语文教材的特点,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培养学生的发散型思维能力,帮助学生克服思维的依赖性,激励学生大胆地对教材教师进行质疑,提出自己的批评意见。帮助学生捕捉创造的思维火花,激活学生的思维。从而引导学生科学有序的通过阅读敲开语言的物质外壳,深入领会文章的真谛,循文明象,循文悟道,真正确立“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新型师生关系。 三.教学的方法要活。如何实施课堂教学,新课程标准也提出了明确的要求,“遵循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规律,选择教学策略。”“ 学生生理、心理以及语言能力的发展具有阶段性特征,不同内容的教学也有各自的规律,应该根据不同学段学生的特点和不同的教学内容,采取合适的教学策略,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过程中,一切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教学有法,又要教无定法。怎样做到这一点? (一)要把教学的目光由结果投向过程,注重对学生学习过程关注。注重师生在教学过程中的彼此心扉的敞亮和精神相遇,增强教学过程中的人文渗透,从而真正实现教学过程中的教学相长,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创造能力。 (二)、要给每一个学生应有的、足够和时间参与语文实践活动。让学生参与阅读教学、作文教学、听说教学的全过程,让学生与广阔的社会生活相联系,参与课堂教学与语文实践的全过程,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要做到这点,语文教师就必须彻底跳出传统的“串讲串问”的教学模式,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条件,充分扩大学生在课堂内活动中的时间和空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快乐的笑声与无尽的乐趣里完成学习程序,让学生在不断的思考与寻求答案的过程中逐步养成独立思考的能力,培养起深入探究的兴趣 。 (三)、要给予科学的学法指导。扩大学生在课堂上的活动时间,并不是否定教师的主导作用。在这中间,教师要及时地给予指导,注重反馈,科学的引导学生阅读,讨论,质疑。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使教学与学法科学地融于一体。 (四)、要在教学过程中投入更多的人文关注。语文教学不能丢弃工具性,但“限制技巧的不在技巧本身,而是人对艺术提出要求的艺术意欲。”(徐复观《中国艺术精神》219页)现代教学理论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的传授获得的,而是学生在事实上的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源,通过意义的构建的方式获得的。因而,人文教育不能用概念来进行解释,而要通过具体的教学环境的创设,使人的思维摆脱个别具体之物的束缚,通过展开丰富的想象和联想,感悟和感知、理解和批判,使学生在和谐的人际环境中达到知情形意义的整合发展,达到精神的自同和心灵的丰富。从而,语文教学才能克服功利生,“在每个人身上发现和找出使他能在为社会谋利的劳动中给他带来创造欢乐的那条‘含金的矿脉’”,帮助他们“在无数的生活道路中找到一条发挥他个人创造性和才能性的道路。”(苏霍姆林斯基语) 总之,语文教学不管怎样教,怎样学,都离不开培养人这个目标。只有目中有人,为学生的成长服务,这样的语文教改才有活力,这样的语文教学也才能搞得活,才能获得成功。 ---------------------------------------- 终日乾乾,与时偕行 相关链接:教师随笔
|
·语文课件下载
| |||
『点此察看与本文相关的其它文章』『相关课件』『相关教学视频|音像素材』 | ||||
【上一篇】【下一篇】【教师投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