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改挑战“好课”标准
|
||||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 教育新闻 → 手机版 | ||||
中国教育报 2002-12-03 记者 储召生 “好课”不必面面俱到 熟悉中小学教学的人都清楚,尤其是那些所谓的公开课、示范课,教师们除了要使用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手段外,另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就是要处理好教学各个环节,既要有引人入胜的开头,又要有高潮迭起的中场,还要有画龙点睛的结尾,少了哪一个环节都不行。许多学校领导和教师在评价一堂课的好坏时,看的往往也是这节课各个环节是否具备,“起承转合”是否连贯。因此,许多教师在上示范课时,往往会在每一个教学环节上精雕细琢。但有时也会出现意外。北京市教科院院长文喆告诉记者,有一次他听课时,一位青年女教师课上得很精彩,现代化教学手段使用也很得体,但下课铃响了之后,这位教师才意识到这节课还没有结尾呢,于是便开始“小结”起来。偏偏这时候教室里的喇叭响了起来,教师的嗓子终究赛不过喇叭,教室里开始一片混乱,但这位教师还是坚持完成了“小结”。文喆很不明白,像这样的“小结”有什么意义呢,难道一节好课就必须要有一个“小结”吗? 调动积极性不是目的 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对于上好一节课来说是十分重要的。但更重要的是,学生在课上学到了什么知识,受到了什么启发,而不应该仅仅是为了形式上的需要。文喆曾遇到过这样的情况,一位小学数学教师在教学生学习“5”时,利用了自制教具、计算机等多种教学手段,告诉学生“5”既可以是量数又可以是序数,“5”可以分为“1和4”、“4和1”、“2和3”、“3和2”等等。那节课自始至终课堂气氛都很活跃,教师发挥得也很不错。最后,教师开始布置作业:“请同学们把书翻到第41页”。事后文喆问这位教师,学生们都已经知道了“41”,你还在“5”这里花这么多的精力有什么必要呢?文喆认为,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设计时,最重要的一点是要切实针对学生的实际,要因材施教。特别是在现代社会,学校已不是学生获得知识的惟一渠道,如果我们传授给学生的是他们早已掌握的,或者是与现代社会不同步的知识,难免会引起学生的反感。由此引起的另一个问题是,学生上课时兴趣并不在学习新知识上(因为他们早就掌握了),而在于教师奖励的“小红花”上,势必造成课堂教学功能的异化。 “好课”的标准是创新 “新课程改革是一个综合性的系统工程,不能仅仅看作是采用了一套新的课程标准和教材,也不能认为仅仅是教师改变教法的问题。”海淀区教委主任孙鹏认为,新一轮课程改革将是一个十分艰苦的过程,这既是一个挑战,同时也是基础教育得到更快发展的一次机遇。 孙鹏说,教师培训是整个新课程改革的重中之重。但就教师转变观念来说,取决于教师本人的努力,同时也与学校的大环境特别是学校领导的态度有关。像上面提到的一些问题,很多是学校领导对一堂好课的标准认识上出了问题。如果学校允许课堂“不完整”,教师们自主创造的空间就会更大,拖堂等现象也会大大减少。另外,教师更新教育观念也需要一个过程,因此,只要教师在课堂教学的某一方面有所创新,就应该算是一节好课,而不应该是面面俱到。 |
·语文课件下载
| |||
『点此察看与本文相关的其它文章』『相关课件』『相关教学视频|音像素材』 | ||||
【上一篇】【下一篇】【教师投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