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中的德育目标(论坛精华帖)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教学文摘德育论文 手机版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论坛 (http://bbs.ruiwen.com/index.php)

- 教学疑难 (http://bbs.ruiwen.com/forumdisplay.php?forumid=2)

-- 语文教学中的德育目标「277字」 (http://bbs.ruiwen.com/showthread.php?threadid=987)

--------------------------------------------------------------------------------

由 二月春风 于 03-18-2002 14:57 发表: 

语文教学中的德育目标

语文显然是最适宜进行德育教育的学科,合理的运用教材,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也是语文教学的任务之一,但是,就目前的中学教材而言(包括新教材),并非每一篇课文都适合德育教育。德育教育应该是情理交融,水到渠成的教育,切忌说教,说教的方式往往适得其反。不能理解的是,我们这里竟然要求每一课都必须明确具体的德育目标(提交教案检查时须用红笔注明),否则就以不合要求论处。这是科学的态度吗?不知其它地方是否也如此?——据说这是上面检查的要点之一,不仅对语文学科如是要求,对其它学科也一样。这确实叫人啼笑皆非,尤其是对理科教师更显得不公平。这是不是外行领导内行的一种悲哀呢?

__________________

无论是灾难还是黄金时代,选择将由我们来作。

--------------------------------------------------------------------------------

由 aimin 于 03-19-2002 00:47 发表: 

大胆的说一句——

就是因为有那么多所谓的“德育目标”,所以,才使现在的“德育”似乎成了“鸡肋”,食之无味!

其实,什么是“德育”?难道有脱离具体的教学任务的“德育”存在吗?

作为语文老师,我让学生在读课文过程中,正确的理解课文所传递的健康的思想感情;在指导学生写作的过程中,让学生懂得怎样真实、准确的表达自己对社会人生的理解;在指导学生作业时,要求他认认真真的写好字;……这些难道还不是“德育”吗?

其实现在甚行的所谓每课必有的“德育目标”“情感目标”等,完全是对“德育的学科渗透”、布卢姆“教育目标分类学”等理论误读的结果。

__________________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

--------------------------------------------------------------------------------

由 丐上人 于 03-19-2002 09:04 发表: 

所谓德育应该是“润物细无声”的

aimin 老师讲的真好,所谓德育,绝不可能脱离教学任务而存在,生硬的灌输只会使学生生厌。真正有效的德育,应该如老杜的诗句:“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

由 青玉案 于 03-19-2002 09:59 发表: 

一位数学老师上平行线一章时,把德育目标定为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听课完了的老师说我怎么没发现你实现了德育目标呢?那老师说怎么没用,我用的汉语教学,就是以学生进行的热爱祖国语言的教育,就是爱国主义教育啊。

--------------------------------------------------------------------------------

由 二月春风 于 03-19-2002 11:27 发表: 

好一个“润物细无声”,精辟极了,真该让那些决策者们来此上一课,体会一下德育教育的真谛,包括那些从事政治思想工作的人!

__________________

无论是灾难还是黄金时代,选择将由我们来作。

--------------------------------------------------------------------------------

由 二月春风 于 03-20-2002 19:29 发表: 

回复aimin

德育离开教学任务存在吗?这种说法是不是欠妥。德育不应只是学校的事,实际上整个社会就是一个德育阵地,我们每个人所受的德育影响大多来自于学校以外的各个生活场所,社会如果不能有效配合学校的德育教育,无论我们做教师怎样循循善诱,都将注定失败。尤其是家庭教育。

__________________

无论是灾难还是黄金时代,选择将由我们来作。

--------------------------------------------------------------------------------

由 aimin 于 03-20-2002 23:09 发表: 

提两点想法——

其一,“德育离开教学任务存在吗?这种说法是不是欠妥。德育不应只是学校的事,实际上整个社会就是一个德育阵地,我们每个人所受的德育影响大多来自于学校以外的各个生活场所”——其实这个问题与每节课都要提“德育目标”在逻辑上犯的错误是一样的。都以为存在着一个“纯德育”,或者说,在对人进行整体教育的过程中,存在着一个专门的一块进行“德育”的内容。其实,德育,除了少部分属于基本认知的内容(这些其实是很简单很简单的)之外,更多的应该是实践、体验。既然是实践,那就应该依附于具体的活动之中,只有这样,“德育”目标才有可能得到切实的落实。而我们现在所提倡的所谓“强化德育”,实际上是割裂了德育与人类具体的实践活动之间这种天然的依附关系,从而成了一种摆设、成了“两张格格不入的皮”。提倡“润物细无声”,本身就是要摆脱这种看似“加强”实则削弱的做法!

其二,“社会如果不能有效配合学校的德育教育,无论我们做教师怎样循循善诱,都将注定失败。尤其是家庭教育”——这个提法实际上陷入了一个误区:学校大还是社会大?到底是学校存在于社会中,还是相反?我们习惯于把德育低效的原因归结为社会环境不纯,这当然有一定的道理。但是如果因此就以为只有等这些外界的环境变好了,我们才有可能使德育成功,那就大错特错了。因为,首先社会本身有其自身运行的规律,学校不可能左右它,就象每个人不可能选择自己出生在什么样的家庭一样。其次,学校肩负着塑造未来文化的任务,这是社会发展到今天对学校功能提出的一个新的要求(见叶澜关于“新基础教育”的一组论文中提到课程改革的文化意义的内容)。既然学校本身就是为未来的社会文化的任务,那么,又说“需要社会配合你”,是不是矛盾?而且,你教学生的为未来文化而准备的又是那么“弱不禁风”,能说你的工作是成功的吗?所以,我觉得,我们应该反思的是:我们的德育究竟怎么了?为什么这么脆弱?

__________________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

--------------------------------------------------------------------------------

由 二月春风 于 03-23-2002 18:14 发表: 

与aimin商榷

也许,越是很简单很简单的问题,越是容易让人们陷入误区。德育真是只有“少部分属于基本认知的内容”吗?固然,谁也不可能割裂认识与实践的关系,但就德育本身的任务而言,不就是要解决道德的认知问题吗?当然,这种认知正是对人类实践的一种总结,是一定时代精神的体现,也将随着人类实践的进一步深化而变化。这正是传统的道德标准在我们今天大多显得不合时宜的根本所在。确实,“纯德育”是不存在的,德育必须紧扣时代精神,它的任务是让个体的人认知到在他所生活在其中的群体社会中应尽的责任和义务。毫无疑问,德育在现代教育体系中重要地位正与日俱增,这也是一种时代精神的体现。当人们对现代教育备加责难的时候,更多的是出于对社会道德沦落的不满和发泄,青少年犯罪、高科技犯罪、环境的污染和破坏……,似乎一切恶行都与教育(尤其是学校教育)有莫大的干系,很少有人意识到他们自己在其中扮演的角色,虽然他们有的人对某些恶行实际上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他们很少有人具有“终身教育”的概念,或者,他们对“终身教育”的理解仅仅局限于个人生存技能再培训,他们忽视了个体行为对周围环境的影响。现代德育难就难在传统的道德体系已然分崩离析,而新的道德体系似乎还在酝酿之中。当我们的教师以新文化的传播者自居,并不着痕迹的成功把符合时代精神的(符合社会发展及人类进步的)科学的道德观(包括人生观、价值观)培植于学生的头脑,而当我们的学生正式踏入社会,大多会感受到被我们教师愚弄或欺骗了,这样导致的恶果往往是超乎我们想象的。德育工程是一个庞大的体系,社会环境的净化是德育成功的基本保证,确切的说,德育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参与。我不知道社会自身的运行规律,但从目前人类对未来研究来看,我们应该认识到“决定人的命运的最重要因素是人的素质,不仅是社会某些中坚的素质,而且是几十亿地球居民的一般素质”。

这并不表示把德育推给社会,学校仍然是德育最重要的阵地,诚如你所引用,学校肩负立着塑造未来文化的任务,教师应该走在时代的前列,这对教师提出了前所未有的要求,现代教师首先应该把握未来文化(把握时代精神的演化),现代教师队伍的情形怎样呢?所谓“未来文化”,大概对大多数教师都还是虚无飘渺东西,有的教师在教学中确定德育目标时,显然还未能摆脱传统道德观念的影响。

德育工程,真可谓任重道远!

__________________

无论是灾难还是黄金时代,选择将由我们来作。

--------------------------------------------------------------------------------

由 aimin 于 03-24-2002 00:12 发表: 

准确的表述似乎应该是——德育是实践性很强的教育内容。人要互相尊重,很简单的六个字,你说可以有多少道理可讲?关键是“践行”的情况如何,是不是已经成为一个人“内化”的自觉行为。而行为的养成,靠说教是没有多大意义的。只有结合着具体的行为,在行为中强化。我们要求学生认真听课,写文章引用了别人的话要注明出处等等,才是真正的落实呀。所以我以为德育并不是一门学科,道理就在于此。

社会环境的净化自然是提高德育效率的重要一环。问题在于——不应该等环境改善了再去工作,而应该相反,用自己有效的行动去影响环境,参与净化环境的工作。

我并不赞同传统道德体系已经崩溃的看法。我认为,在一段时期内,我们对“传统道德”否定过多,对西方的道德又推崇过多,因此造成了道德的失范。现在的任务是,我们应该采取“与时俱进”的姿态,面对现实,重新整合,建立新的道德规范体系。在这个过程中,学校应该承担起自己的职责来!

__________________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

--------------------------------------------------------------------------------

由 二月春风 于 03-26-2002 15:05 发表: 

如果仅仅把德育内容理解为“人要互相尊重”,那德育真是“很简单”,也不必把它当作一门学科。情况真是这样吗?伦理学作为一门学科其历史差不多跟人类一样的古老,而德育内容也随着人类文明的脚步不断的得到充实,我国古代的五伦之说只注重人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现在,我们不仅要注重人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而且还要强调人与科学、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等多种关系,理由是:日益强大的人类如不能妥善处理好这些关系,将付出极其惨重的代价——小到社会秩序的和平稳定;大到迄今为止的全部文明成果。不容等闲视之啊!

何为说教?脱离人类的现实状况的夸夸其谈谓之说教,避免说教的最好方法就是不仅要让人知其然,而且要知所以然。说起简单,做起往往不容易,对德育工作尤其如此。

德育是关于自律的教育。人的自律往往取决于他的认知,虽然这种认知是对前人践行的总结,但这并意味着我们应该让人在现实生活中遭遇到挫折,撞得头破血流后才产生认知。在现代社会,有的错误是一次也不能犯的。

我们是不是对“传统道德”否定过多还有待于探讨,但关于我们对“西方道德”推崇过多的说法是不确切的。事实上是西方物质文化对我们的冲击,而非“推崇”。我们完全能够证明,这种“唯物质主义”的文化在多大程度上扭曲了人性。相反,倒是西方的一些学者开始垂青我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些精髓(如道家文化)。

__________________

无论是灾难还是黄金时代,选择将由我们来作。

--------------------------------------------------------------------------------

由 aimin 于 03-26-2002 22:20 发表: 

伦理学的内容确实博大精深,与人类同样古老当然是无可非议的。其实具有这样“资历”的系统学科何止“伦理学”一门!如果只要有这样的“资历”,就必须对中小学生来一个系统讲授的话,那么我们的学生……

对于义务教育,即使是高中阶段的教育,主要还是养成教育。在道德修养方面,学生们不必人人都能对道德理论“知其所以然”的论理学者,但必须是能在自己行动中积极践行的实践家。这个区别,决定了我们究竟应该采取什么样的方式来进行“德育”!

至于东西方传统道德的继承问题,我觉得本来就是一个互相补充、共同提高、在取长补短的过程中走向大同的过程。因为人类就其本质而言,总是要走向光明的。

__________________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

--------------------------------------------------------------------------------

由 二月春风 于 03-28-2002 00:10 发表: 

不错,古老的学科不止伦理学一门,但是,伦理学在当今社会日益突出的重要地位却是其它古老学科所不能相提并论的。我们对学生进行伦理道德的教育,是让学生认识到在我们这个社会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当然应该让学生明白为什么,岂能和系统基础理论的研究混为一谈。德育是常识性的教育,没有常识作为指导,践行又何从谈起。这对我们教师而言是一种挑战,教师首先要从各方面充实自己,不断的提高自身的道德修养,这样才不至于对学生产生误导而遗害社会。这才是我们教师所面临的“践行”。

人类就其本质而言,总是要走向光明的。这话也对,但并不意味着“必然”,引用一位未来学家的话:这“将取决于地球上亿万人日常的所作所为”。正如我们每一个人都渴望光明,但往往有的人最终走向的却是黑暗。

__________________

无论是灾难还是黄金时代,选择将由我们来作。

--------------------------------------------------------------------------------

由 aimin 于 03-28-2002 01:01 发表: 

面对现实吧——

我们关于“所以然”讲的还少吗?但是实际上做的又怎样呢?

我想,在上一世纪五十年代,对这个所谓的“所以然”讲的绝对没有现在讲的多,可是,那个时候人们的道德素质(我们不涉及政治素质、民主意识等)等绝对不比现在差(我不知道你的年龄,所以也无法断定你是不是有这个经历,但我是亲身经历过的)。请问,这么解释这种现象?

再看看世界吧。许多先进国家,在下一代的“德育”问题上,没有向我们那么多的“所以然”的说教,但是,他们的道德文明水平并不比我们差,这又应该怎样解释呢?

——所以,我觉得,德育知识化、课程化,太注重“所以然”,正是我们现在的问题症结所在!

__________________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

--------------------------------------------------------------------------------

由 二月春风 于 04-23-2002 04:01 发表: 

面对现实吧——潜台词似乎是:现实就是这样,不要企图对它进行改变。这是面对残酷现实所需的态度吗?

我不知道你是怎样理解“所以然”,我并不认为现在比过去的“所以然”讲得多,只是过去的人比现在的人要纯得多。至于所谓“先进国家”“他们的道德文明水平并不比我们差”是因为他们较早的把与德育相关的一些课程纳入了教育内容,如人与自然、科学与社会以及未来学等,而且他们不象我们行政命令似的强迫人们接受某一观点,他们强调个体的认识,他们用疏导让人们认识其所以然,怎么能说他们不比我们讲得多呢?

我认为,德育的知识化、课程化是有必要的,但这种知识化、课程化必须与人们现实生活紧密联系,而不是远离现实生活的显得空洞的大道理,更不能进行强制性的硬“灌”。我感觉到。我们现在很多人一提到德育,就有一种逆反心理在作祟而大摇其头,正是过去一段时间里强制性德育的结果,相当一部分人已经对德育失去了信心,道德素质普遍下降,似乎已经形成一种恶性循环,而且还在继续,就目前正在推行的《全民公德实施纲要》好象就没有多少人真正关心,我们教师队伍也是一样。明明知道行政命令似的强制性德育适得其反,偏偏还要“死撑”,这就是我们德育的一个缩影,或者说,是我国近半个世纪来政治思想教育的一个缩影!

我们不希望改变这样的现实吗?

__________________

无论是灾难还是黄金时代,选择将由我们来作。

--------------------------------------------------------------------------------

由 aimin 于 04-23-2002 23:32 发表: 

我有一种殊途同归的感觉!

__________________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

--------------------------------------------------------------------------------

由 澹台令人 于 05-20-2002 20:59 发表: 

语文教学的德育目标应当渗透在各个环节中,不必强调形式上的德育目标

语文教学的德育目标应当渗透在各个环节中,不必强调形式上的德育目标

同意以上几位老师的看法,语文应当是各个学科德育的最大载体。但是如果总是强调形式上的德育目标,或者总是强调那几个老生常谈式的德育目标,我觉得那简直是对语文教学的扼杀。我认为语文应当为培养和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而努力,要把学生培养成为一个情感丰富,具有人的精神的“人”,而不是仅仅懂得作题的机器,或是象刘海洋那样的可怕的人。[B][PHP][QUOTE][COLOR=royalblue]

--------------------------------------------------------------------------------

由 aimin 于 06-03-2002 22:33 发表: 

人格教育与德育有没有区别?

希望看到这个问题讨论的深入。

__________________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

--------------------------------------------------------------------------------

由 二月春风 于 11-25-2002 15:24 发表: 

回复aimin

就我的理解而言,人格教育与德育显然是有区别的。虽然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经常把“人格低下”与“道德败坏”等同起来使用,可谓关系紧密,但确切的说,“人格”偏向于“本质”(如相对固定的性格),而“道德”偏向于“认知”(如对美丑善恶的认识)。从教育角度来说,人格教育注重的是健康个性的培养,德育则注重公德意识的培养。不知是否理解有误?

就我的认识而言,“人格”更多的是属于心理学的概念,心理学企图透过人的内在本质解释人的日常行为(个体差异),或者,透过人的日常行为探视人的内在本质;而“道德”毫无疑问是属于伦理学的概念,它研究的是作为社会的个体“人”的日常行为怎样与整个社会保持和谐的秩序,以促进社会安定和发展。伦理学和律学是互为补充的,律学以法律的形式规定哪些事是不能做的,是他律;伦理学则以“良心”作为天平,是自律。似乎可以这样说,伦理学是关于“社会契约”的学问,而“良心”则往往是构筑在个人对“社会契约”的认知水平之上的。当然,人格心理学与道德伦理学一直是相互制约的,而且随着学科之间的互相渗透愈来愈广泛,这种制约也越来越突出。显而易见的是,由于对“人性”否定的思潮的影响,近一个世纪里,人们对构筑新的道德体系始终显得信心不足。传统的“社会契约”已经随着时代的进步被撕得粉碎,而新的“社会契约”在各种思潮的挤压之下始终未能缔结,这大概正是当前德育陷入困境的主要症结。所谓“巧妇难做无米之饮”!试想一下,我们做教师的道德观念尚在云里、雾里,我们又凭什么对学生进行德育?

一点浅见,难免偏颇,望赐教!

真希望更多的人能积极参与这一问题的研讨!

__________________

无论是灾难还是黄金时代,选择将由我们来作。

--------------------------------------------------------------------------------

由 df_xue 于 11-26-2002 18:50 发表: 

高山仰止,我辈只能聆听。

__________________

我们活着也许只是相互温暖,

想尽一切办法只为逃避孤单。

--------------------------------------------------------------------------------

由 二月春风 于 11-26-2002 21:07 发表: 

东方教师说笑了!如果再来一句“曲高和寡“岂不是让我无地自容吗?其实我也不过是站在高山脚下不自量力的想看一看高山之巅上究竟是怎样一番情景罢了。是不是很傻!不过,在充满“无奈”的工作之余,偶尔去爬一爬高山,松松筋骨,未尝不是一件乐事!兴许,还能有一些意外发现揣入囊中,让人觉得有几分充实呢!

见笑了!

__________________

无论是灾难还是黄金时代,选择将由我们来作。

--------------------------------------------------------------------------------

由 二月春风 于 11-27-2002 11:21 发表: 

致歉东方老师

回贴时,一时疏忽,竟把“老师”敲成了“教师”,又没仔细检查,贴上时才发现错误,又想“意思相近”,认为没关系,故而未能及时更正。然而,因为这一字之差,我几乎一夜难眠,毕竟,虽然意思相近,但感情色彩大相径庭。我不想因为这一字之差让东方老师误会我心存不敬。

切谅!

__________________

无论是灾难还是黄金时代,选择将由我们来作。

--------------------------------------------------------------------------------

由 df_xue 于 11-27-2002 20:09 发表: 

TO:二月春风

仁兄请了。初闻大名,如剪刀剪出春天一般的新鲜。您的发言确实起到醍醐灌顶的之功效。在下非常欣赏的是您对人格与道德内涵的界定,如下:

“人格”偏向于“本质”(如相对固定的性格),而“道德”偏向于“认知”(如对美丑善恶的认识)。从教育角度来说,人格教育注重的是健康个性的培养,德育则注重公德意识的培养。

下面说一点自己的看法,期待您的批评。

1。人格指的人的精神架构,除了性格,还是其他心理因素、道德修养、才艺素质等。道德是个社会化的概念,如果联系教育的话,那么它应该是对个体与集体的认知、美丑善恶的分辨、过去与未来的把握等方面的东西。

培养学生的健康人格显然离不开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建设。您提到的《大纲》之所以无人喝彩,是因为针对性不强,操作流程不明澈。即使我倒背如流,也难对照自己以及学生,想出一二三四来。

2。关于精神契约。人类的更替是一种精神的延续。未成年人要树立起自己的人格,显然需要继承。我们首先必须肯定的是积淀。这种效果微乎其微,说在社会、国家、民族上可能还有市场。个人的积淀往往来自后天。那么我们做教师的,就应该和学生订一张精神契约。应该说,我们这契约订得相当失败,主要罪责在于文化家园的整体萎缩。不再展开论述。

我们的现状是:继续履约,但是继续失望。

您一字之误便彻夜难眠,注定我今夜失眠。一笑而已。

__________________

我们活着也许只是相互温暖,

想尽一切办法只为逃避孤单。

--------------------------------------------------------------------------------

由 二月春风 于 11-30-2002 14:04 发表: 

回复东方老师

东方老师太谦虚了。我们面对的是一个加速变化的世界,较之我们的前辈,我们面对更多的新情况、新问题,因此,我们做老师的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像一个学生。谈不上批评,共同探讨而已。

关于人格,据我所知,整个学术界至今都还没有一个确切的说法,可谓众说纷纭,被认为是心理学中最复杂的问题之一。尽管如此,大概没有人会否认道德修养、才艺素质对人格的影响,这也是德育、美育一再被强调的原因。实际上,德育和美育也是相互渗透,相互促进的。对美的追求,构筑美好的生活环境,本来就是道德行为的体现;我国古代讲究“琴棋书画”的修养,显然早已意识到“琴棋书画”对人格形成的重大作用。我认为我国的德育之所以不景气,主要原因是割裂了德育与美育等其它相关学科的联系,太注重形式而忽视效果,似乎在比谁喊得响,喊得亮,甚少关心学生的感受,违背了人格形成的一般规律。

我现在依然认为,语文是最适宜德育的学科,但不是凭喊得响,喊得亮,而是通过审美情趣的培养,通过教材中的人文知识的含量,以“润物细无声”的潜移默化方式……。这首先取决于我们的教学方法和态度,我们已经知道传统的那一套是怎样扭曲着学生的人格,我们应该营造一种宽松的学习环境让学生自然而然的接受知识的熏陶,而不是高度组织化的学习环境以权威似的嘴脸把知识硬塞给学生。就对人格的影响而言,我们的教学方法和态度本身就是德育的一部分。其次,语文教材也应该“与时俱进”,课文无非是范文,教材改革没有必要死抱着过去的一些所谓“经典”不放,在强调语文因素的同时,应予以人文知识的时代感以重要的位置,而且必须随着时代的进步及时调整。课文是否具时代感往往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而我们的语文教材(包括新教材)在这一方面似乎做得还不够。当然,教师自身的德育意识也至关重要。现代教育理念要求教师走在时代的前面,教师要具有超前意识,树立终身教育的观念,终身学习,不断的完善自我的知识结构。这不仅仅是一个“表率”问题,而是一个我们把什么样的道德理念“潜移默化”给学生的问题。

说实在的,我们教育体制仍不完善,形式主义依然充斥于教育的各个环节,“素质教育”推行了这么多年,结果如何?我们也需要一种较为宽松的教育环境,这样,无论是“教书”还是“育人”,教师才能够更充分发挥自己的潜力。然而,我们除了感慨,又能做什么呢?我们身边已经发生了太多太多的人伦悲剧,我们难道只能眼睁睁的等待下一个超级的“科学狂人”来捣乱正常的社会秩序甚至毁灭人类文明吗?难道我们每一个人不能尽一己之力来促进教育体制的改革和完善吗?这难道不是教育工作者体现自我价值的时候吗?“时势造英雄”,我们应该庆幸我们正处在一个教育的时代。

关于“文化家园”的问题,也许是角度不同,我并不认为“萎缩”,而是不断的迅速的“膨胀”,膨胀得成了一团乱麻而令人难以取舍,学术界为此掀起一轮一轮的论战,至今仍硝烟弥漫,因而我们面临的问题不是“履约”而是“订约”。我们面临的是一场真正的文化革命,一场关于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的革命,这场革命的进程将直接影响到人类生活的各个方面,教育也不例外。教师不仅是文化革命的传播者,更应该是一个积极的参与者,因为与过去不同,这场革命不是靠一些所谓的权威就能顺利完成的,在某种程度上,它需要全人类的共同参与(这问题太大了,我只能笼统的谈一谈我的皮毛认识,不甚成熟,请指正)。

感谢您的幽默,它给我带来了愉快!和您相比,我是不是显得太严肃了一点?真的见笑了!

__________________

无论是灾难还是黄金时代,选择将由我们来作。

--------------------------------------------------------------------------------

由 df_xue 于 11-30-2002 18:23 发表: 

致二月老师

二月老师:

感谢你洋洋洒洒数千言的指点,在下寝食难安。

鉴于本人阅读往往不能抓住要点,说话往往不切实际,理论基础薄弱,因此只能简略的作答如下:

尽管制度是人为的,但是我们不是制度,我们只能捍卫制度,而不参加制度的制订。我们确实在履约。

人格教育的载体是教育,绝非语文教育一门,语文也无德育优势可言。

反对时代性的说法,因为时代无先进与落后之分。

不当处,望您批评。

__________________

我们活着也许只是相互温暖,

想尽一切办法只为逃避孤单。

相关链接:德育论文

·语文课件下载
·语文视频下载
·语文试题下载

·语文备课中心






点此察看与本文相关的其它文章』『相关课件』『相关教学视频|音像素材


上一篇】【下一篇教师投稿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微信:139588899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