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学生:爸爸妈妈我想对您说
|
||||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 教育新闻 → 手机版 | ||||
《高校招生》 2002-11-27 策划/郭小川 执行/曾经 聂尔葆 高三,对于经过十年寒窗苦读的莘莘学子来说,是最后的关键时刻,能否顺利通过高考,成功迈向大学的殿堂,高三绝对是至关重要的一年。 高三重要,不是一句简单的描述,高三学生知道这一点,高三学生的家长也知道这一点。这不,进入高三,即刻严肃的家庭氛围不用说,家长们也行动起来了。然而,意识到是一回事,意识到以后该怎么做又是另一回事。全家皆兵的严肃,异常紧张的父母,压抑死沉的气氛……在这样的家庭氛围中,高三学生是什么感受,他们有什么想法呢?作为高三学生的家长,不妨听听高三学生的心声。 品味高三——“过来人”的酸甜苦辣 “不经历风雨,怎么见彩虹”。站在大学的殿堂上来回顾走过的高三岁月,“过来人”看高三的角度,比正处在高三阶段的学生对父母的看法应该更加冷静、更加客观、更加中肯。回顾曾经的酸甜苦辣,心中的感慨何止万千。 高三是值得怀念的一年,几乎每一个受访的大学生都这样说。回首自己的高三生活,老师的鞭策、父母的鼓励,甚至紧张、枯燥的学习本身就附着着一种值得回忆的因素。高考的压力已不复存在,但父母的叮咛犹在耳边。每每回忆起这些,方才更深刻的理解到父母的用心,更真切的体会到家的温馨。走过高三,他们更愿意把自己的体会告诉尚在路上的学弟、学妹,也告诉所有含辛茹苦的父母们。 沟通,从心开始 西安理工大学的鲁继文,2001年他获得了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一等奖,在学校也连年获得一等奖学金。他高中就读于湖北省黄冈中学,家在农村,每月和父母见不了几次面。由于是村里唯一就读于重点中学的学生,全村人都对他寄予厚望。加上由于在著名的黄冈中学,班里和学校众多优秀学子的竞争,老师的要求,让他高三感到从来没有的压力。然而,在家庭里,他却能找他的避风港。他的父母,从未对他提出什么样的目标和要求,而是在不停减轻他的压力,爸妈经常对他说:“高考,其实就是一场考试,只要积极的准备,走好复习的每一天,然后在考试中发挥出应有的水平,做好自己会做的题,这就够了,无论是一个什么样的结果,我们都会满意的”。正是父母的理解与支持让他深受感动。有任何方面的问题,他总是主动和他们谈,而父母也主动和他交换学习生活中的看法,鼓励他说出自己的想法和疑虑,或者高兴或者郁闷。就这样,高三一年,尽管也紧张忙碌,可是他的生活学习始终有序,心情也单纯愉快。最后,尽管因为身体的原因,高考时鲁继文发挥得不好,考试成绩不理想,但是他仍然被西安理工大学录取。更重要的是,父母对此也没有埋怨而是十分理解。这让鲁继文以平和的心态到了大学。在他的心目中,父母是心灵最后的避风港,在那里他总能汲取到安宁和奋发向上的动力。最终,他在大学里又取得了不错的成绩,成为品学兼优的好学生。 谈到高三的经历,鲁继文同学说了下面一段话: 其实天下的父母都是相似的,无论他们和颜悦色还是疾风骤雨,这外表下面隐藏的都是对子女的拳拳爱心。多和父母谈心吧,把你所有想说的话都坦诚地告诉你的父母,不管什么时候,他们都是我们最值得信赖的长辈和朋友。 作为学生家长,你应该知道,高三的学生其实压力很大。他们要面对同学之间的竞争、学校老师的要求和父母亲的希望,如果我们做父母的不能够给他们一个释放压力解脱自己的环境,父母还要一味的再给他们压力,那对高三学生而言,效果就往往会适得其反。十七、八岁的他们已经懂事,也自然明白自己面临的道路和即将经历的事情,他们有能力并且会作出自己的选择并为之付出自己全部的力量。这个时候,家长要做的,就是多与他们沟通,做一位真正相信他们理解他们的人,做他们无话不说的朋友。 感动,在不经意之间 孩子面临高考,家长也异常紧张,希望为孩子尽量作好一切事情,对他们关怀异常。这时候孩子就成了“特殊保护对象”和家庭的核心,一切围绕孩子转,孩子除了学习的事情之外一切都不让操心。 “从高三的第一天开始,他们(父母)就时刻关注(高考的)各种动向,决不会轻易放过任何一个可以“长分”的机会。从每周一次的营养大餐的精心准备可见一斑。每个周末,家的饭菜总是异常丰盛。老爸大清早去买菜,老妈从洗到烧一丝不苟,还参考着报纸上的食谱,科学地配方加工,于是,有时为了烧一只鸡要跑几回药店的辛苦经历。”说到曾经高考时父母的关照,现在已经是同济大学学生的汤丹感动万分。 “六月的高温,他们依然到学校来看我,而且只是为了给我送一顿饭,给我改善一下伙食。”武汉大学商学院周玲的感动同样来源于父母的一个举动。 然而,高考,学生面对和需要的不仅仅是伙食和营养,也不是都需要父母无私的为他们作大量事情,让他们成为“公主”“少爷”。刻意的“重点保护”,往往会给他们带来更大的压力。 在高三的路程中,学生们会经历一些挫折,有一些失落,心理上情感上的关爱与帮助、理解与支持同样重要而且绝对不能忽视。不经意之间,心灵的慰藉往往会给考生更多的感动,也就能够带给他们更多的动力。 “有一次,我考的不怎么样,回家没跟他们(父母)说,但是他们通过学校的公告栏知道了这件事,但是他们并没有就这件事当面跟我问原因,而是给了我一张字条,上面写着:你是我们最为骄傲的女儿!”武汉大学的王利霞同学在回味父母的理解时对此印象深刻。 不经意为孩子所作的行为,既不会给他们带来更大的压力,也能够让孩子体会到父母的拳拳之心。 “其实,父母的关爱都是在平时的点点滴滴之中的。正因为他们的爱,我才有力量面对学业上遇到的困难,有勇气去克服。”同济大学的张颖算是给父母的关爱作了一个总结。 适合的,就是最好的 在高考过程中,父母的照顾与关爱却往往最容易变质,演化成父母对孩子意愿的违背和强制。 “考上名牌大学不一定是最好的结果”,西安理工大学的张辉这样认为。他的一个高中同学以前对军人充满了憧憬与向往,十分希望在军营里锻炼自己,于是整日梦想着进军校。但是,父母对他的决定却十分反对,一心要让他考一个重点大学。后来,迫于父母的压力,他最终改变了志愿。结果还好,如父母所愿,他顺利的进入了这所名牌大学。可是,事情才刚刚开始,进入大学一年以来,由于不是自己的兴趣所在,他根本无心于学业,期末成绩红灯高悬,最终落得个被迫退学的结果,他的父母也后悔莫及。这件事给了张辉很大的刺激。父母平时应该尊重孩子的意见,即使你是为孩子的前途着想,也应该考虑到孩子的立场,对他耐心说服而不是强加于人,单纯寄望于“孩子日后会理解”的想法是不对的。现在看来“最好的”的道路可能并不适合你的孩子,何况,判断好与不好,孩子的意愿也是重要的一部分,而且是相当重要的一部分,父母不应打着“关心”的旗号剥夺了孩子选择的权利。其实,“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适合他的道路才是最好的道路,孩子也才能得到最好的发展。 作为父母,充分为孩子参考是十分必要的,说出父母考虑的因素和原由,帮他们把好各个时期的关也是完全可以的。但是父母首先就要调整好自己的期望水平,不盲目攀比,也没有必要和隔壁邻居或者亲戚朋友的孩子作比较,只要结合自己孩子的实际情况,既不让孩子为难,不会给他们增加什么压力,也是完全为了他们的未来作想。 如果再来一次高考 站在象牙塔内的学子,在父母的帮助下,顺利地迈过了高考的门槛,这个时候看来,如果给他们再来一次高考,他们有什么样的话要说呢? 曾经我的高考这样走过,我很幸运,我珍惜了,如果上天要我再选择一次的话,我依然会服从父母的意愿,那其实并不是压力,只要自己把握好,完全可以转化为动力。可怜天下父母心,哪个不愿在关键时候帮孩子一把,哪怕是再微不足道的绵薄之力。高考只有一次,因为他们愿意,他们非常想要付出这份爱,心甘情愿,无怨无悔,我们又何必强人所难,就算给他们一次奉献的机会吧!——同济大学汤丹 我坚信,即使再来一个高三,父母的宽容与关怀仍将是我获胜的法宝——张颖 维持原状就好,不必过分紧张,只要给予我一定的鼓励就好了,让我自己决定一切。——周玲 如果再来一次高三,我想让父母多给我指出点错误,不管是我生活上还是性格上。——王利霞 …… 他们的高三,他们的高考,毕竟都已经过去,没有再一次,那他们的话语,只能说给正在高三或者行将意识到已经是高三学生的父母们听了。希望这些“过来人”的只言片语会给他们带来一些启示,陪伴他们孩子一起,轻松地走在高三的大路上。 扣问高三——爸爸妈妈怎么了? 高三,无论情愿与否都已经来临。刚刚步入高三的学生们感受到了怎样的家庭氛围?而家庭中的父母和其他家人有什么变化?相比高三之前的情况有没有感觉到不适应?高三生对父母的真实想法是什么?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高三学生的真实想法吧。 压力从小就有,但高三比以前要重的多。应该说,这一代的高中生从小就是在压力中长大的。沉重的课业负担、竞争激烈的中考择校等等,使得他们都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对压力的心理承受能力。但一进高三,他们还是明显感到了紧张和急迫。 “真正知道了什么叫‘压力’,”西安市第一中学高三(2)班的张鑫同学说,“家庭氛围有了明显的变化,父母的变化当然大了,感觉他们和我一样也在上高三。对于他们来说,一天三句话句句不离高考,在我们的耳边更是警钟长鸣。家庭环境不用提有多紧张了。这还不算,就是那些邻居和父母的朋友见面,第一句话也总问:高三了吧,学习怎么样?在这样的环境里,不紧张才怪呢,弄得大家一天都紧张兮兮的”。 家长方面表什么态呢?罗鑫的家长则明确宣布:一切为学习服务,大家艰苦奋斗。于是家里坚壁清野,电脑上了锁,电视、报纸彻底封存,更不要提玩电玩了。王洋的父亲擅长思想政治工作,长篇大论让王洋招架不住。对于大学目标,他给王洋分析社会形势,探讨发展前途,最后得出了个结论:王洋“非清华不上”。 “有点压力其实也挺好的,毕竟有压力才有动力嘛,但父母整天重复强调就受不了,而且高考也是我自己的事,难道我自己的事情我自己不知道吗?我当然也会刻苦努力的了,如果他们老是不相信我一样在我耳边叨念,真是很烦。”罗鑫说。而王洋,尽管学习成绩还算不错,可是对于爸爸订下的“清华”目标,他仍然觉得没底。而且他很不满爸爸的做法,“搞得家里就和监狱似的,再高三也得让人活啊,每天除了学习就是‘思想工作’,谁罪孽深重啊?”明显,一棵清华的苗子又在倍受煎熬。 可怜天下父母心。家有高三学生,父母心里那根弦往往绷得比考生自己还要紧。高三学生感到精神紧张,可以说一半来自高考,一半则来自父母的紧张情绪。王其同学的苦恼就是个典型。在家里,爸妈对她象小公主一样,什么事情都不让她做,要她一心复习,搞得很特殊,家里气氛也怪怪的,父母对她总是小心翼翼的,就象她是一个陶瓷的娃娃,生怕一松手会掉到地上摔得粉碎。吃饭妈妈对她叨念要吃什么什么保持营养,饭前饭后夜里还要补充什么什么营养素,爸爸则东找些西找些各种各样的复习资料让她强化,连爷爷奶奶也经常会嘘寒问暖立坐不安的为自己忙着忙那……谈到这些,王其感到太大的压力了:“我真想不出来,要是我没有考好,辜负了大家的期望和为我做的努力,我会怎么样。”无疑,家庭的“特殊化”带给考生的不是方便与动力,而是更大的压力。 张鑫有一次跟父亲聊到高考,随口说了句“陕西今年的高考录取比例已经达到53%了呀”,没想到父亲生气了,于是长篇大论的开始分析,说什么录取结构的问题,说什么勉强进一所大学很被动等等,同时还分析说她对自己放松了要求,开始不思进取……让张鑫目瞪口呆有口难辩。张鑫觉得,尽管可以理解父亲的良苦用心,理解父亲所说意义何在,可是搞得上纲上线风声鹤唳紧张如此,也是全然没有必要的。 很多同学表示,因为父母太过敏感,所以不敢再向父母说出自己的一些真实想法,害怕他们担心。于是都是先揣摩父母的心思,顺着父母的意愿说而掩藏了自己真实的想法,自己的问题不仅没有得到解决,还得为父母消除疑虑,实在辛苦得很。 家长比考生紧张,就如同考生在考场紧张一样,都是不合格的表现,做一个合格的家长,家长首先要给自己减压,然后为家庭制造一个有利于考生的轻松的环境。 正所谓几家欢喜几家愁,一方面学生抱怨家长的太过专注,而另一方面,一些高三学生却得不到应有的关怀。张强是一个很独立的学生,这是他自己的评价,而实际上从上初中开始,他就开始住读生活,相信多年的住读已经让他习惯于自理,可是高三的压力还是让他有些招架不住。“父母也许是对我太放心了吧,他们对我不太管,一切事情都由我。可是我还是希望把一些事情和他们说说,征求一下他们的意见,或者让他们给我点建议。”高三了,毕竟和之前不一样。 这就难了,孩子高三,要做一个合格的家长还真的难呢,不左就右,还真是众口难调,要怎样做才能够让孩子满意?还是来听听学生们自己的期望吧。 期望高三——说给父母的心里话 注意关注的度 高三(1)班的徐杉希望父母能够客观地看待高考,不要每天象冲锋一样紧张。高三的他们明白自己的处境,知道通过努力争取高考的成功。适当提醒固然必要,过分关注则可能适得其反。 在高三这个关键时机,来自家庭的适当的关怀,会让行走在高三路途上的考生感受到来自家庭的温暖和父母的理解和支持,如果高考是一场战斗,那家庭就是他们的大后方。这会让他们充满信心和动力,让他们敢于直面高三的一切压力。 然而,当父母的关注过度,或明显的表现为对孩子诸多的要求,言语行动上对他们过多干涉,或在平常的一举一动中都流露出殷切期望,所有的行为处事都较高三之前有较大变化……这样,所有太过特殊的形式对异常敏感的高三学子来说,都会增加他们无形的压力。当父母太过殷勤时,孩子会自动把父母的殷切归结为自己对自己的要求,懂事的他们总是担心辜负家人对他们的期望,对不起家人为他们付出的一切。这样,他们的压力也就会越来越大,让他们不堪重负,不能够正常施展个人能力。 家庭氛围宽松自然,学生心情轻松愉快,这样的效果不是大家期望的吗? 请做我们的朋友 高三的沉闷并不代表学生们没有话说,他们一样渴望与人的交流。学习上的压力,自我发展方向的选择,同学关系的淡漠,老师的喜怒哀乐……高三恰恰是一个需要与人沟通的时候。在这个时候,家庭要扮演的角色就十分重要了。如果学生每次回家能够在父母制造的轻松气氛中谈谈学校发生的事情,商量自己的前途以及学校和专业选择,和父母一起放松心情,父母这时候就是孩子朋友,扮演一个朋友的角色比扮演一个长者或者说教者要成功得多,也容易得多。 “唠唠叨叨喋喋不休,只知道让你看书学习看书学习的父母,不是我们喜欢和希望的,学习的事情我们自己肯定知道,我们需要的,只是他们能给我们一个休憩的场所,和他们象朋友一样聊聊我们心中的事。”相信黄历同学说出了很大部分高三学子的心声。 自己的路,让我们自己决定吧 高考过程中,父母最放心不下就是填报志愿选择学校和专业,毕竟,这关系到孩子以后的出路和他们的个人发展。不可否认,家长由于阅历丰富,考虑问题会从各方面来加以考虑,会从不同的角度提出好的意见,当然也会更实际一些。但是,家长一定不要忽略了孩子的个人兴趣爱好和他们的个人性格因素,社会上什么职业“香”就不顾学生本身的情况要求孩子报考,这样的越俎代庖替孩子作决定甚至强制为学生安排志愿,都是大错特错十分不可取的。 学习成绩很好的张越同学说:我希望我填志愿的时候,爸妈能够充分的帮我参考,比如选什么学校啊,可是我也希望他们能够最终尊重我的决定。我知道那也许就是选择一条人生道路,我自己的人生道路,我想自己决定。 家长要做的其实也很多,比如帮他们找专业或者学校的详细介绍等相关资料,结合他们的实际情况考虑能不能考上,专业的课程设置,专业就业前景,学校的总体就业率等等。提醒他们多方面的参考因素,相信他们能选择好自己的路。 多帮忙,少干涉 受访的徐杉同学曾经一度犹豫不决。父母和周围的长辈们一味鼓励她报考名牌大学,但她认为不能只关注学校的牌子,还要选择适合自己的专业。张鑫担任着班委的职务,因为父母总指责为同学服务会浪费时间,她有时很苦恼。学习本来应该劳逸结合,死读书的效果不一定好,自己在学习之余为同学办些事,有什么不好呢?记者注意到,四名同学在谈到对父母的期望时,有三名使用了“默默无闻”三个字。他们都希望,在情绪低落的时候,父母给他们留出安静思考的空间;在有所放纵的时候,对他们提醒但不是抱怨。总的来说,高三学生的要求并没有什么特殊,多帮忙、少干涉,轻松的家庭氛围比什么都重要。“让我吃好点儿就行了”,王洋甚至只提了这样的要求。他狡黠地一笑,脸上却写满了决心和自信。 后记 经常接到家长的来信和来电,希望我们帮他们出一些主意,在高三这样一个特殊时期,他们要怎么做才好,才能够“尽到一个父母应尽的职责”。我们很感动,学生参加高考,家长的紧张也非同寻常,他们想为孩子做点什么,可是他们知道高三非常关键,害怕做得不好,他们不知道怎么做才能够符合孩子的要求,才能够给他们带来切实的帮助。拳拳的父母之心,顷刻展现这样完整这样生动!真的希望我们的采编的文章,能够给他们一些有益的启示。同时,我们也衷心希望所有将参加高考的高三学生,能够站在父母的立场多理解父母一些,对父母多一些宽容。沟通,是相互的,沟通,是为了共同的目标。 这里,我们把给我们印象深刻的同济大学的汤丹同学说过的话再次送给所有高三同学,在不断要求父母的同时,如果站在父母的角度来想想,也许就理解他们:曾经我的高考这样走过,我很幸运,我珍惜了,如果上天要我再选择一次的话,我依然的会遵从父母的意愿,那其实并不是压力,只要自己把握得好,完全可以转化为动力。可怜天下父母心,哪个不愿在关键时候帮孩子一把,哪怕是再微不足道的绵薄之力。高考只有一次,因为他们愿意,他们非常想要付出这份爱,心甘情愿,无怨无悔。 我们又何必强人所难,给他们一次奉献的机会吧! (本文在采编过程中得到了同济大学校报编辑部、武汉大学校报编辑部的大力支持,特此致谢。) |
·语文课件下载
| |||
『点此察看与本文相关的其它文章』『相关课件』『相关教学视频|音像素材』 | ||||
【上一篇】【下一篇】【教师投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