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教育需要一点“虐待”
|
||||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 教育新闻 → 手机版 | ||||
中国青年报 2002-11-25 张继荣 谈到儿童的早期教育方式,我相信世界上没有哪个国家的做法比中国人更矛盾了。家长们普遍对自己的孩子呵护备至,尽可能为他们提供舒适安逸的环境,含在嘴里怕化了,捧在手里怕冻着。以致当武汉育才小学五(四)班推出命名为“感悟亲情”的活动,让64名学生每人时刻携带一个生鸡蛋,并保证一周内鸡蛋不丢失、不破损时(见《武汉晚报》相关报道),有的人立刻联想到虐待之类的字眼,认为这是对孩子的折磨,是“伪教育”。 笔者却觉得,这其实是一个极富创意的教育方法。它的立足点、针对性和目的性都很明确,那就是通过一定的时间,让孩子以自己的亲身体验,感悟亲情的可贵,体会保护和善待一个生命的不易。在这个过程中,孩子们必须动手动脑想方设法完成任务。这既让他们体会了成长的艰难,又培养了爱心,使他们在今后的日子里慢慢学会爱护生命,珍视亲情。如果要说“虐待”,应该是他们面对升学的压力和繁重的功课,连玩耍和休息的时间都被挤占之时。可是,至今在一部分教师和家长的眼里,前者是“虐待”,而后者则是理所当然。中国孩子的成长历程由此可见一斑。一方面,他们的衣食住行被万无一失地保护起来,另一方面,精神(学习)的负担却无比沉重。 同是“虐待”,日本的教育方式很值得我们思考。在日本的幼儿园里,孩子每天早晨就身着汗衫、短裤,有的还赤着脚,在运动场上进行各项体育活动。日本儿童普遍衣着单薄,但体质较好。即使在冬天,幼儿园的小朋友也穿着短裤,可很少见到有人感冒。如果说到虐待,这当然算得上是典型,可是日本的孩子从小经过锻炼,增强了体质和抗病能力,对他们今后的成长和培养独立精神都大有好处。一年级的小学生,背着黄书包,戴黄帽,雨天打着伞,自己上学和放学,不用家长接送。由此可见,日本的教育针对性很强,就是培养孩子的自强自立精神,通过“虐待”让他们跟大人一样自己学会生活。这样的“虐待”又有什么不好? 再来看看中国式的教育。移居国外的中国家长常常接到教师的批评电话,原因不是因为孩子在校表现差,而是孩子总能对老师提出的问题应答如流。国外教师的理由是,家长在家时肯定对孩子进行了额外的强化教育,这必定占去了他们的玩耍时间,而玩耍是孩子的权利,玩耍的权利被剥夺了,是真正的虐待。相比之下,我们应该认真思考一下我们一向认为天经地义的教育方式———教育能够影响到人的一生,对孩子的培养也应该是全方位的。让孩子们从小多经历一些风雨如果也被认为是“虐待”的话,我倒认为,我们的教育应该多一点这样的“虐待”。 |
·语文课件下载
| |||
『点此察看与本文相关的其它文章』『相关课件』『相关教学视频|音像素材』 | ||||
【上一篇】【下一篇】【教师投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