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2002年高考语文试题谈对高考命题的认识及迎考复习的建议 (教师中心稿)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教学文摘高考复习指导 手机版




面对高考试题的思虑

——就2002年高考语文试题谈对高考命题的认识及迎考复习的建议

山东     董宝礼

  2002年高考语文试题与前几年的高考试题相比,在试卷的结构和考查的内容上都作了较大的调整,从总体上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觉,这主要表现在考查内容上取消了对文学常识和现代诗歌的考查,古代诗歌的考查也由原来的单一选择性试题一改为主观简答题;文言文的考查也将原来的单一选择题改变为主、客观交错考查的形式,将文言语句的翻译列入第Ⅱ卷中;同时,今年又恢复了对名篇名句默写的考查。正是由于这些变化,试卷的赋分也相应作了较大调整,即:文学常识和文学鉴赏由9分变为6分、文言文阅读由18分变为20分,增加了4分的名句名篇背诵。纵观整个试卷,单一性选择题构成的第Ⅰ卷由60分下降到45分,比值下降了10个百分点,第Ⅱ卷由90分上升到105分,这样的调整与变化,更好的体现了语文学科的自身特点,加强了对考生分析问题能力与解决问题能力的考查,这既体现了现代语文的社会需要,也更有利于中学语文教学。但是作为做如此较大调整的新考题,存在的问题也相当明显,不尽如人意。本文试从以下几个方面对2002年的高考语文试题谈几点认识,并对2003年高考语文应试复习谈几点不成熟的建议。

一、 2002年高考语文试题的可喜成就。

1、考查内容更进一步贴近生活。

与前几年的高考语文试题相比,试题中所涉及的内容与生活的距离更近,更进一步体现了“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这一客观真理和学科特点,总括而言,今年的考题涉及到了“减员增效”“现代观念”“造假打假”“整改”“加入世贸组织”“中美关系”“知识产权”“俄罗斯改革”“终身教育”“沙尘暴”“现代化学校建设”“社会治安”等许许多多的社会政治和社会生活中的热点问题,应该是考生了解也必须了解的。这种选材的方式,有利于培养学生关心政治、关心社会、关注生活的习惯和修养,是体现国家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和方针的,是值得提倡和发扬的。

2、试题选材更侧重人文意识和人文情怀的培养。

就语文学科的性质而言,应该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和谐统一,就考查的知识与能力来讲,应当侧重于语文的工具性,考查学生对语文这一科学工具的掌握程度和实际能力,就其内容来讲,则应更多地关注其人文意识和人文情怀的培养,这样才有利于中学语文教学实现素质教育这一最高目标,2002年的高考语文试题在这一方面又有了更大的突破,这也是今年的高考语文试题受到更多人认同的最主要方面之一。文言文阅读关于李广的一段文字选自司马迁的《史记•李将军列传》中的有关内容,选取了李广初显功名、设计脱险、廉洁自律、宽待部下以及失道自杀等情节,这几部分不仅体现了李广高超的军事才能,更有力地表现了李将军高尚的德操和情怀,是一篇较好的德育材料,对于广大考生有着极强的教育意义,这对培养考生“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品格有着重要的作用。古诗鉴赏选取的是李白的《春夜洛城闻笛》,该诗是李太白借惜别怀远抒写思乡之情的诗篇,这一选材,在考查学生文学鉴赏能力的同时,可以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的纯真情怀。现代文阅读《话说知音》是林菲先生感悟知音、赞颂友情的佳作。文中表达了作者对神往和渴求知音的理解。在作者看来,神往和渴求充满了崇高友谊的知音是一种纯洁而神圣的情操,全文以高山流水遇知音的千古佳话,表现了自己对高尚友情的歌颂与赞美,对纯洁“知音”的感悟。这在当前经济大潮席卷世界,拜金主义在一部分国人的心中已成为至高无上的最高目标的病态社会心理冲击校园、腐蚀一部分青年学生的现实社会里,这种文章更有着一定的社会意义和教育价值。今年的作文仍然属于话题作文,引出话题的材料是一则短小精悍的小故事,故事情节虽然简单,但却能给人以憾人心魄的巨大作用和令人惊喜的人格魅力。登山者是继续赶路求生,还是冒着生命危险停下来救一个陌生人?这种考验人格价值的“心灵选择”是道德高尚与否的选择,是精神品格伟大与否的选择,是人性光辉与否的选择,这一选择,对所有的考生都有着极大的震撼力和启发性,也是检验考生人格与情怀高低伟微的试金石,是较为理想的命题思路,与此同时,在写作“注意”项中,命题者明确规定了“不得抄袭”的要求,也是对考生思想素质的一种约束,是值得肯定的。

3、试题结构的调整符合语文学科的自身特点,更切近中学语文教学的实际。

语文教学的实质应该是“阅读-理解-感悟-表达-创新”,其能力修养的价值体现在于“听-说-读-写”等诸方面,但在现行的考试形式下,语文学科至今还没能够像英语那样将考查的层面拓展到“听”“说”的领域。自然,无声地阅读和写作变成了现行语文各级各类考试的最基本最直接的主要形式,尽管语文教学在思维的训练中也强调辨识、筛选、区分、认定,但究其实是为了“读”来服务的。在数理化等自然学科的考试中,其选择题、填空题虽也占有一定的比例,但探究一下它的解答过程,仍是要通过运算这一基础形式来完成的,而语文学科则不然,较多的选择题要么是单纯的考查记忆(对字、词、文学常识一类知识的考查),要么是考查学生在细枝末节上“死抠字眼儿”的能力,广大考生在炎炎酷暑苦心筛选、精心过滤,其结果较多的是事与愿违,这不但扼杀了广大考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而且与素质教育的要求也是背道而驰的。2002年高考语文试题从宏观上对此作了一定程度上的否定与改革,大胆地压缩了选择题的题量和分值,将极容易把考生的阅读鉴赏能力导入歧途的诗歌鉴赏题、文言文语句翻译题从单一选择题的泥沼中挑选出来,纳入第Ⅱ卷中,无疑,这是大有裨益的。

4、试题难度进一步降低,答案设置更趋于合理。

近几年来,经过命题专家的再三验证和不懈努力,高考语文试题不再与广大考生玩儿“捉迷藏”的游戏,试题难度一降再降,一直到2002年的这份而相对来说难度最小的高考语文试题,无论是选择题、填空题,还是文学鉴赏题、文言文阅读、现代文阅读以及作文试题,难度都不算很大,整个试卷几乎无一偏、难、怪题,所有答案的设置相对也更为规范、科学、合理;,少见历年高考试题中的不合理成分,“质疑”“指瑕”类文章也相对减少了许多。究其实,这与试题难度降低,“答案不是唯一的”类的试题相对减少了有着很大关系。正因如此,广大考生及其家长、老师都深有感触,这是值得肯定的。它体现新的教育观念,新的教育原则对中学语文教学和教学实际考查的要求。

总而言之,2002年的高考语文试题所体现的新思想、新观念是值得称道的。

二、 2002年高考语文试题的几点不足。

1、部分试题过于简单,没有明显的区分度,不符合高考命题“具有选拔性”的目的要求。

根据高考试题降低难度,减少纯知识性内容的考查、重视学生能力考查的命题要求,2002年高考语文试题在降低难度上作了一些调整,但在这调整的具体操作中,却顾此失彼的违背了“轻知识,重能力”的命题原则,一部分试题难度过低,且明显地看重纯知识性内容的考查,被一部分关注高考的人士戏称为“小儿科”,这主要表现在第1、2、3、12、13、15、18等几个小题上。其中的1、2、3小题是考查现代汉语的字音、字形和字意的,这些内容在本题中都属于纯记忆性试题,在有些年份是放在同一个小题中考查的,而在2002年的试题中却出人意料地分作3个小题,赋分为9分,占到除作文以外试题总分的10%,且试题设置过于简单,第3题有关词语的考查也违背了《考试说明》中规定的层级要求,将D级改为A级,是历年高考命题中从未出现的违背许诺现象,况且这种形式的考查毫无实际意义。12、13、15小题考查的是文言文阅读中虚词的意义、用法、指代内容和文章内容的分析概括能力,这几个小题,相对文本本身和试题设置来讲,两个方面都极其简易,区分度相当的低,这也不符合高考试题“有利于选拔人才”的命题原则。18小题是考查学生对于名篇名句背诵的能力,是经过几年“沉默”后“复出”的试题类型,该试题的考查要求是名篇名句,不是名篇中的名句,前几年的高考内容已被大多数人接受,因而不必考得过于简单,但2002年试题中考查的几个句子相当容易,对绝大多数考生来说,是简单地让他们“闪了一下腰”,因为这些句子全部出自课本中的经典名作,且是这些名作中及其经典的名句,这种过于简单的考查,有悖于《中学语文教学大纲》的意图,因而也不利于中学语文教学。

2、部分试题的设置与答案仍存在一些问题或失误,值得商榷。

①试题第4小题对于成语的理解有错误。本题考查的是成语的运用,从试题的设置来讲,是较为科学合理的,但在具体内容的选择上,命题者显然曲解了成语的全面意义。在命题者看来,该小题的答案应该是A,以为用“光怪陆离”这一成语来修饰“现代观念”应当是正确的,因为“光怪陆离”的意思是“光彩奇异,色泽繁杂,形容奇形怪状,各式各样”,值得注意的是,成语的字面意义是与“光彩”和“色泽”有关的,其“形容”的意义包含“奇形怪状”“各式各样”两个方面,而此题命题者显然只看到了其中“各式各样”这一含义,而忽视了“奇形怪状”这个方面,犯了以偏概全、断章取义的错误。退一步讲,假如对于该成语的使用可以断章取义,以偏概全,那么“各式各样”是什么意思,在笔者看来,应当是各种“形式”或各种“样式”,“形式”也好,“样式”也罢,那都是有“形”的,“观念”怎么能是有形的呢?此处说“现代观念”若用“各种各样”尚可,用“各式各样”显然就不妥了。因此说本小题并无正确答案。 

②14小题考查的是古代诗文阅读中筛选信息、提取信息的能力,这是一道传统形式的题目,样式多为人称道。但今年的这道小题却有些不尽如人意。题目要求的是选择“李广对待部下‘宽缓不苛’”这一信息内容的,从字面上看,“宽缓不苛”就是说李将军对于士卒“宽容、大度,不苛刻狠毒”之意,原文中说“宽缓不苛,士以此爱乐为用”,联系前后文,这应是介绍其品质德操的一个独立的方面,是他高尚人格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既不是对前文的总结,也并非对下文的领起,因而与前后文的内在联系都不是很大,而设题中却把“得赏赐辄分其麾下”(这应是其有福同享,有难同当品格的体现)、“士卒不尽食,广不尝食”(这应是体现他关心士兵,爱民如子的内容)、“诸将尉无罪,乃我自失道”(这里是说他宽以待人,引咎自责)作为他宽缓不苛的佐证,显然是不妥当的,若勉强一点说,最后一句还说得过去,其余两句就想去甚远了,因而该题是错误的。

③作文材料的编制有悖于生活事实。给出一个材料,据材料提出话题,这是近五年来高考命题的基本形式,无论是文字也好,还是图示也罢,材料本身必须是合情合理的,设若高考命题所选文章本身有误,影响是极坏的。2002年高考作文所提供的材料由于命题的其他特点不会给考生对试题的理解、感悟、构思、行文乃至创新造成什么大的障碍,但作为有着极高权威性和指导意义的高考试题,材料的错误无论怎么说都是不应该的。这主要表现在:一个登山者,在途中遇到了暴风雪,如不尽快找到避风港,随时都有被冻死的危险。也就是说,一个活动着的,奋力跋涉的的登山者随时都有死亡的可能,可见当时当地的气候多么险恶,而一个被封在大雪里“硬梆梆”的“快要冻死的人”在他“心灵深处翻江倒海之后”才“脱下手套,给那人按摩”,倒能奇迹般地活了过来?谁都知道,对于一个快被“冻僵”的人,即使被发现后迅速地抢救,恐怕也难逃劫难,何况他是在发现之后又经过了一番思想斗争,又是用按摩的抢救方式,竟然能把那人救活,这是奇迹,是童话,还是愿望?在笔者看来,肯定不是事实,我想命题者可能为了遵循高考命题材料“陌生化”的特点而临时编写的这段故事,其中只考虑到了命题本身的需要,而忽略了它的真实性与合理性。假如今年的高考作文不是近几年的“话题”作文,而是较为传统且“古老”一点的根据材料写感想,一定会有不少考生“傻眼”,好在话题作文要求宽泛,不至于造成大的不良后果。

三、 对2003年高考语文迎考复习的几点建议。

鉴于以上对于2002年高考试题的分析及笔者这些年来对高考走向、命题思路、考试说明、高考规律的分析理解,就2003年高考复习备考复习,提以下几点不成熟的建议,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1、进一步指导学生关心政治、关心社会、关注人生、关注生活。从近几年的高考试题来看,材料都与现实生活、生命、社会、政治有着密切的联系。“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尤其是随着素质教育的进一步深化与加强,随着“研究性学习”的开展,走出课堂,走向社会已是大势所趋,高考这根“指挥棒”在这个方面也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去年如此,今年如此,明年仍将如此。因而有组织有计划的引导学生听广播、看新闻、读报刊已是势在必行。建议语文教师也应不断地对学生开设时政教育课,帮助学生从报考杂志上选取有典型意义和实际意义的材料进行分析研究,这对于高考语文试题中出现的“词语运用”“病句辨析”“语句衔接”“自然科学类文章阅读”乃至作文都有好处。

2、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操与人文情怀。随着“以德治国”策略的实施,加强公民的道德建设已是人心所向,众望所归。而作为实施这种教育的最主要阵地的学校更应关注青少年学生的道德情操和人文情怀的培养教育。看2002年的高考试题,在这些方面也发挥得淋漓尽致。因而建议语文教师不仅以自己高尚的情操和人格感染学生,更应利用自己学科的特点,经常性的选择一些较好的文章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这些素质的教育与培养,最好能经常性地有针对性地开展与此有关的话题为主的演讲活动、辩论活动或作文练习,多角度,全方位地培养塑造学生健康的心理,健全的人格。

3、知识复习仍应遵循以本为本的原则,夯实基础,务求实效。

就近几年来的高考语文试题,尤其是2002年的高考语文试题,涉及教材的内容又明显增多,部分试题涉及的是课文中出现的原句,这种命题思路与高考命题的“有利于高考选拔人才,有利于中学语文教学”的原则是一致的,这种思路在近一两的高考中不会有大的变化,因而高考复习中“丢弃课本,畅游题海”的做法是与高考命题思路相违背的,是不可取的,注重教材,夯实基础,有层次有计划地拓展延伸当是近几年高考应考复习的正确思路。

4、避难就易,博采广收。

山东一位著名的特级语文教师曾提出语文教学“少讲,少练,少考;多读,多写,多背”的教学原则,不仅适用于平常的语文教学,在笔者看来,此原则用在高考迎考复习中也是非常实用的。就当前的高考语文试题里哀江,试题难度降低,阅读量相对增加,纯知识性的题目相对会越来越少,盲目地一味的训练大量习题,不但于事无补,相反会把学生导入钻研偏、难、怪题的误区,从而大大降低学习语文的兴趣,失去语文学科应当赋予学生的灵性与智慧。因此说,高考语文的应试复习,还是应当把主要精力放在“阅读”和“写作”这两个领域中,只有这样,才能抓住语文教学和高考的“根”。当然,要培养学生的应考能力,必要的训练是要有的,但切不可像部分学科那样一味地做题、训练、检测、模拟。

5、研究考纲、分析考题,领会精神,把握动向。

对于考纲、考题的研究的理论依据,向来有不少文章谈及过,这里不再赘述。我的建议是:根据2002年的高考试题,我意以为,2003年的高考有些试题形式肯定会发生一些变化。一是有关知识的考查可能稍微增加一点难度,像第3小题这种类型的题目不会再出现,要么改换成词语运用,以辨析选择同义词、近义词的形式出现,要么恢复今年高考不该删除的语言衔接题。二是文言文对于虚词的考查要减少题量,而加大对文言实词的考查力度。三是名篇名句的背诵要向课外拓展且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一点难度。四是古代诗歌的鉴赏不会像今年一样只要求回答一个方面的问题。五是作文的材料有可能会考虑是否选取现成的材料,文本本身仍然以考查学生对于道德、情操、情感或生命等话题的理解与思考。

相关链接:高考复习指导

·语文课件下载
·语文视频下载
·语文试题下载

·语文备课中心






点此察看与本文相关的其它文章』『相关课件』『相关教学视频|音像素材


上一篇】【下一篇教师投稿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微信:13958889955